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青岛社区 > 正文

从青岛市市北区实践看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温度从何而来

来源: 作者: 2017-08-03 09:57:31 字号:A- A+

图为青岛市市北区城市治理指挥中心。 (资料图片)

    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从哪里着手,要解决哪些问题?不同的城市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专家认为,只有更好地分析各城市治理的不同模式,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我国不同类型城市治理模式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成为难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我国城市治理重点是服务、共享、融合。城市治理作为多元主体共治行为,需要政府、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等共同参与。

    城市治理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要更好地总结我国各地城市治理的不同模式。只有在对城市治理模式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不同模式中面临的各种难题。

    笔者此次选择青岛市市北区作为分析样本,希望通过对其城市治理模式的审视,寻找一些解决城市治理难题的路径。市北区是山东省青岛市的主城中心区、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棚户区改造任务重,低保、老龄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量多,城市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同时,在政府部门间也客观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责不清、信息不畅等问题,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与全国其他城市的老城区一样,空间资源不足也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市北区正在探索通过实施城市治理新模式,提升“城市生长力”,推动老城区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精准服务和精细治理,提升城市的温度和内涵。可以说,市北区正在为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生动的基层样本。

    提升城市生长力

    城市治理不是简单地“头痛医头”,要在发展中解决各种治理难题

    搞好城市治理,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在这方面,市北区“提升城市生长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

    2016年,市北区创新提出了“城市生长力”的城市治理品牌,秉承“开放、融合、共享”理念,通过实施“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城区魅力、社会合力、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区域管理网格化、全区统筹信息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城市生长力全面提升,让生活在市北区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热度,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管”。

    “城市的核心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热度、温度来源于城市的全面发展和百姓情怀,这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激发城市前行的信心和力量。城区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既要有高端的产业和繁荣的经济,也需要富有温度的城市治理。只有时刻把人放在心上、以人为本源,多站在人的立场、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市北区委书记郑德雁如此解释城市的温度和热度。

    为了全面提升城市生长力,市北区依托邮轮港优势,打造湾区现代服务中心。通过开展招才引智工程,打造智库集群,不断提升人均、地均产出能力,建设先进智慧产业中心。郑德雁介绍说,下一步市北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和老企业搬迁任务,完善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实施智慧引领战略,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城市绿色发展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住房、健康等现代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居民生活舒适感、便捷度,打造主城人文生活中心。

    让服务和治理更精细

    以城市治理网格化、信息化为抓手,实现城市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分享

    精细化无疑是城市治理的发展方向。在这方面,市北区选择的是以城市治理网格化、信息化为抓手的做法。通过统筹政府、社会、市民3大主体,厘清“为谁治、谁来治、和谁治”3个层面的问题,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治理工作,实现城市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分享。

    在市北区,有一个城市治理指挥中心,这个机构与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公安110指挥中心、政务热线等多部门联合办公,建立综合值班平台,实行联合值班、联合办理。实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以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整合规范执法机构、推进执法重心下移、优化执法力量配置为主要内容,以街道为重点,整合城管、文化、价格、服务业、房管等部门的执法力量,全面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增强了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区、街道(部门)和社区三级管理平台,明确每级平台的职责分工,社区负责前端防控,街道重在综合管理,区级平台做好服务监管,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同时以标准化要求推动城市治理提速提质提效。

    市北区城市治理指挥中心副主任孟涛介绍说,市北区通过网格化、信息化,利用区级信息数据中心、城市治理微信公众号、“在市北”APP等平台,拓宽信息搜集渠道,打造民意民情直通车,及时、全面、精准地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需,准确调整管理政策、资源配置和服务方向,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这些年,通过多渠道征求群众意见,市北区得以更好地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把握民意,既解决了很多像棚户区改造这样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难事,也能够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从群众急需的漏雨房屋维修、破损门窗更换等具体小事做起,办成了很多社会关注、群众期待的“急事”“要事”,提高了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市北区重点打造的社会组织“创益工场”,全方位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有效补充了政府服务资源的不足,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此外,市北区根据区域管理的实际情况、难易程度,细化管理单元,科学划定网格,明确责任归属,加强人员配备,推进“区域管理网格化”,努力实现“责任不出格、管理无缝隙”,有效解决了推诿扯皮等治理难题。

    去年7月,市北区全面推开城市治理网格化工程,建立了城市管理三级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将全区划分为135个社区网格、1064个单元网格,将124个区域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厂区、园区、校区、企业等划分为拓展网格,共计1188个责任网格。同时,市北区积极探索政府体制扁平化管理,落实机关干部下沉网格。每个社区网格都设立网格长、网格巡治员,街道会安排1名处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和1名综合执法队员下沉到社区网格,并指定责任科室指导社区网格工作,属地派出所和交警中队也会安排1名干警下沉网格,按工作分工承担相应网格管理责任,对网格内“人、地、事、物、组织”实施全覆盖管理。通过这些举措,市北区把城市治理的主体从过去的以城市管理部门为主,扩展到机关事业单位、街道干部、综合执法人员、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各个层面,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初步形成了责任清晰、运行高效的城市治理工作格局。

    引进“外脑”提升内涵

    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协作平台,集聚高端智库,发挥“外脑”重要作用

    在推进城市治理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市北区主动聚焦知名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协作平台,集聚高端智库,发挥“外脑”作用,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通过深化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机构的合作,市北区集聚了包括北京大学(青岛)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城市管理协会青岛研究院在内的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机构。依托这些智库平台,市北区引进与城市治理相关联的产业项目,打造城市治理产业发展高地。

    目前,市北区依托浪潮研发中心、青岛地理勘察测绘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借助移动GIS、三维地理信息、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已全面摸清经济社会各类资源“家底”,整合全区人口、企业、建筑物、危险源、城市部件、监控摄像头等各类信息,构建全区统筹的城市治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一个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互通共享,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持,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协同化、精确化。

    市北区在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探索已初具成效,但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职责不清晰、信息不统筹、手段不健全等问题。笔者认为,包括市北区在内的很多城市老城区在提高治理能力时,应努力诠释城市的温度和厚度,让每一位市民都有获得感。首先,温度是居民心理接受爱和情感的过程,严格来讲温度就是以人为本。其次,城市有厚度则是以文化涵养城市,尊重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发展规律,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规划城市治理工作,用“五大发展理念”科学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汪碧刚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王振宇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