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 正文

氯化氢中毒实例与分析

来源: 作者: 2017-04-24 15:12:33 字号:A- A+

    实例1 1984年2月25日上午,上海某试剂厂锑盐小组,两名早班工人观察到通氯反应锅温度记录仪指示为80℃,即将200公斤锑块投入反应锅,检查温度记录仪指示温度仍在下降,又继续投入锑块322公斤。此时他们发现有少量气体溢出,再次检查温度时,发现温度记录仪已达130℃。两名操作工刚撤离现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和部分氯化锑液体冲出加料口外溢,并随风扩散,处于下风侧的该厂化验室的12名女职工、离反应锅仅7米的4名南汇工程队的油漆工和8名绿化农民工,没来得及躲避,吸入了氯化氢气体,致使眼、呼吸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出现了声嘶、咳嗽、咳血、胸闷等症状。

    事故原因分析:生产管理不严谨,投入料的量、反应的时间均设有严格控制和一定规范,加料有随意性。同时现场作业场所和生产设备无事故警报救援装置和紧急防患措施,发生氯化氢泄漏后操作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即逃离现场,因附近的其他生产员工茫然不知,以致造成无关人员多人发生氯化氢中毒。

    实例2 1988年2月22日,上海某洗涤剂厂“209”车间烯氯工段,因一名操作工违反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过量地将三氯化磷注入油碱中,引起罐内剧烈反应,大量氯化氢气体冒出,致使附近车间及浴室的9名工人不同程度吸入氯化氢气体,引起不同程度的氯化氢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主要是厂方管理制度混乱,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对职工上岗前技术和安全卫生教育不重视,职工不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最终危及职工健康。

    实例3 1987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电化厂按计划,由中试室、三车间启动F11试产装置。当班反应工陈某启动上3号反应釜,试验工徐某、高某启动氯化氢分离和中和工序,情况均属正常。运转到下午1时55分,因上3号反应釜内夹套腐蚀,反应釜中约150公斤五氯化锑催化剂及氟致冷剂、少量氟化氢、四氯化碳漏入蒸汽夹套内,遇水分解产生大量氯化氢气体,从回汽水管中溢出。在场人员思想比较松懈,未采取措施,直到造成气体积聚,白茫茫一片,在操作室内的15名操作和试验人员被困,吸入氯化氢等混合气体。后这些人员被救往医院,作进一步观察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反应釜的蒸汽夹套腐蚀留下事故隐患,试生产时未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思想上对氯化氢泄漏估计不足。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赵振宇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