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人舌尖上的年味之“婿糕”——传承600年,它有一个美丽传说…

来源: 作者:早报新媒体 2017-01-26 23:19:11 字号:A- A+

    明天就是除夕,你家的年夜饭都准备了哪些美食?每到腊月,人们就开始寻找“年味”。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当不少人在网络上吐槽“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却忽略了那些在这个季节大放异彩的食物的味道。青岛早报微信公众号今起推出寻找年“味”系列,探寻青岛人在这个时节常见的、为年而准备的食物,以及蕴藏其中人与食物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年的记忆,在相当程度上,曾依赖于脑海中各种食物的味道。与今日进入超市就有丰富食材不同,旧时冬天物产不丰,加上传统年节到来,为了吃得丰富,人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用最简单的食材,制造出极丰富的味道。

    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一味

    已传承了600年的即墨好年货

    婿糕

    婿糕,这一特有的面食,在即墨丰城、田横沿海一带已经传承了600年。采用在海洋性气候下种出来的小麦粉,添加蜂蜜、鸡蛋等制作而成,吃起来像面包又有馒头的味道,在即墨沿海一带是专门招待女婿的面食。早些年一闻到婿糕味,就知道谁家的女婿要登门了,后来慢慢演变成渔家文化的“年味”美食,成为过年餐桌上必备的年货。全国独一无二的婿糕到底有什么故事?近日,早报记者来到即墨田横、丰城和王村等沿海渔民家,揭开了婿糕的神秘面纱。

    讲述

    “岛里”人过年必做婿糕

    现在的即墨王村、丰城和田横等沿海一线,过去因和西部大陆相隔,曾形成一个半岛,故被称为“岛里”。而婿糕的前世就在这里诞生。特别是丰城和田横的渔民,几乎家家都会做婿糕,退回几年前,这里的渔民都会在过年时,在家里支起一口锅,做上几锅婿糕,等过年招待女婿等贵客。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浮,因为手续繁杂和秘方不同等原因,多数渔家不再做婿糕了,而是到专业的婿糕店里购买。

    “祖辈都做婿糕,传到现在纯手工做出的婿糕,已经成为过年的美味。”羊年春节来临前,家住即墨田横省级旅游度假区的孙成刚、宋国华夫妇,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开了一家婿糕店,周边的渔民都来订做过年婿糕。一个个长长的、白白的婿糕出锅后,立即被等候的村民取走。而相隔数里地外的丰城中心社区的时鑫本夫妇,也是婿糕的传承人。每天早上,老时和妻子都要和上几百公斤面,用自家的祖传秘方配料后,几个小时后,几百公斤的婿糕便新鲜出炉,经过之处,如果是顺风,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清香,这种香味和普通的馒头香味不同,婿糕的香味中略带一丝麦香甜味,细细一闻还有一股牛奶的味道。

    时鑫本说,每到过年时,渔民家里都会购置婿糕,有的也会在家自己做上几锅,而大部分都会私人订制。记者在丰城和田横走访了几户渔家发现,家家户户都已经备好了过年的婿糕。据说婿糕不仅招待女婿和贵客,而且还有寓意发财之意。

    做法

    大锅蒸婿糕讲究火候

    婿糕,属于即墨沿海一种特有的传统面食美味,因为香甜可口,绵软筋道而远近闻名。长长的个头,看上去很像是一根没有切断的大馒头。如今的婿糕采用海洋性气候地理环境种植的小麦制成精粉,添加蜂蜜、山鸡蛋和牛奶制作而成,之所以采用海洋性气候种出的小麦,是因为环境不同,成熟周期长有韧性,味道纯正。这样做出来的婿糕,吃起来像面包又有馒头的味道。制作过程中,手工磨出来的小麦面粉最好,如果是机器磨出来的面粉,味道就不太纯正。大锅蒸婿糕,时间和火候很难控制,恰到好处地用文、武两种火蒸出的婿糕,味道才正。大锅灶火蒸,火候到位,食之味美,回味无穷。

    品尝婿糕就像品茶一般,先要闻上一闻,然后再放一小块入口,细嚼慢咽,一股和馒头不一样的香味,立即侵入每根味觉神经。即使是同样的面粉,也会因不同的制作工艺、配料及操作条件等对馒头的品质产生影响。而只在过年时才做的婿糕,全国各地仅在即墨沿海一带盛行。而今,许多市民已经把婿糕当成了春节享用的美食来置办。

    变化

    婿糕美食已传600年

    从表面字意来看,婿糕是女婿的糕点。那么,关于婿糕的传说,到底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记者连续走访了两天,终于弄清楚了小小婿糕背后的故事。婿糕从外表看,是一个普通的面食,就是比一般的馒头长出许多,但里面的讲究可就大了。先说这长度,按老祖宗传下来的要求,必须是38厘米,长一点或短一点都不行。据说祖上传下这门手艺时说,之所以按照这个长度,是发明婿糕的老祖当年正好38岁,后人就一直按这个长度延续了下来。

    “以前老祖发明这种面食时,肯定不会加入蜂蜜和牛奶。”丰城中心社区负责人说,丰城紧靠海边,几百年前,这里又称岛里,距离海岸线很近。那时候,这里家家户户的老人都会做婿糕。即墨丰城村志记载,修建于明代的即墨丰城雄崖所,是青岛著名的九卫十八所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卫所。当时这里驻守着许多海防官兵。后来,很多搬来居住的官兵家眷,才慢慢形成了一个小村落。而现在的婿糕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面食制作方法,距今已经有600年历史了。

    渊源

    明代巧妇发明婿糕美食

    记者在即墨东部沿海一带采访发现,这里的渔民对婿糕的历史由来都能讲出一二。今年70多岁的丰城渔民江春景说,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条件不好,渔民能用小麦粉做婿糕的为数不多,那时候都会用玉米面加少量小麦粉代替,因为原材料不好,所以味道也就欠缺了许多,渔民家来了女婿,也只能图个吉利表达个意思。后来条件好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做起了婿糕。谁家媳妇做的婿糕好,就象征着谁家的女儿能找到如意郎君。一大早,如果渔民闻到谁家做婿糕了,就知道这家的女婿就要登门了,大家便在大街上等着看女婿长得俊不俊。

    在即墨丰城当地,还有一个关于婿糕的美丽传说,早在600年前的明代,在即墨丰城雄崖所村子里,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农妇,喜欢制作面食,平时丈夫在军营,而她就在家研究面食,让天天吃海鲜的丈夫改善伙食。由于这个村面临大海,地理位置比较好,村民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所以许多村民家的女儿都喜欢招上门女婿。有一次,巧妇的邻居家女婿第一次上门,特意请她前去帮助做面食招待贵客。于是巧妇就做了一个长长的馒头,还特意加入一些糖和鸡蛋,做出了一个又软又香的大馒头,女婿吃了连声称赞。后来,这个村的村民都学会了这种做法,寓意长长久久、甜甜蜜蜜。这种馒头香软可口,又是用来招待上门女婿的,当地渔民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婿糕”。后来,婿糕很快在周边的田横、王村和温泉沿海的渔家盛行开来。

    延伸

    婿糕成为渔家文化象征

    过去,在即墨丰城和田横沿海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婿糕,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丢下了这门面食制作方法,只有少数的人家一直传承着这门老手艺。时鑫本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渔民。到了这一代一直没有中断。上世纪80年代,每到过年时,渔民家都会做一些婿糕招待贵客。而那时因为条件有限,常常会因没有鸡蛋和甜物加入,而让婿糕缺少很多原来的味道。

    如今每到过年时,做婿糕成了传统,也是沿海一带渔家文化的代表。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即墨东部沿海一带,婿糕不仅成了渔民家里招待贵客的必备年货,而且越来越多的城里人也喜欢用婿糕招待客人了。现在许多渔民过年很少自己制作婿糕,在即墨丰城、田横和王村沿海一带,有不少专门制作婿糕的食品店,每到春节前,大量的市民都会来到这里订制婿糕。而今,这种沿海的风俗习惯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渔家独特的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早报记者康晓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微运营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