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创新易地搬迁 巴中誓让31万贫困群众过好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庞峰伟 高启龙 2016-09-20 15:57:58 字号:A- A+

    这是九月十七日在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上空三百米处航拍的画面。当日是中秋节小长假最后一天,各地游客在驷马河中开游艇、坐游船,享受假日生活。本报记者李向雨摄

    把深化改革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巴中誓让31万余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庞峰伟 高启龙

    又到一年中秋时,位于大巴山米仓山南麓的巴中市又有新气象。

    9月15日,晨雾中的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新居里不时传出孩子清朗的笑声。饭桌上摆放着青椒炒腊肉、凉拌黄瓜、干煸四季豆、冬瓜丸子汤4道菜,杨志甫一家5口人正吃得津津有味。

    从木板房到土坯房再到砖瓦房,61岁的杨志甫30年搬了3次家——从食不果腹到解决温饱,再到天天能吃上肉;从没学上到孩子走1小时山路上学,再到如今村小距家仅几十米。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如今,在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还有31.83万贫困人口的巴中,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杨志甫一样,正过上甜美的日子。

    为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巴中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和脱贫攻坚难题。

    指标换资金 宅基地“活”变良田

    巴中多山,丘陵、山地占辖区面积的90%,生产生活基础差,长期以来,不少农民与贫困相伴。“但生态优势明显,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大,盘活土地资源,建设旅游强县,实现绿色发展,是平昌统筹城乡、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平昌县委书记蒲开文说。

    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的一处田地边,贫困户王云正采摘大南瓜,田间成排的桃树枝丫茁壮,“3年前,这5亩农田还是成片的土房子”。

    2013年,通木村898户中,住土坯房的达700多户,每家占地四五百平方米,但利用率不高。在整个巴中,农村宅基地存量达425.73平方千米,人均占地约198平方米。“当前,巴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快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大的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巴中市委书记冯键说。

    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助推脱贫攻坚,巴中全面深化改革从土地破题。

    2014年9月,为支持巴中脱贫攻坚,国土资源部为其定身打造“可在省内跨县、市开展增减挂钩”等6条支持政策。指标换资金,巴中抢抓政策机遇,解决了“如何盘活土地资源”这一难题。

    今年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28亿元。巴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流转改革的市(州),也是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存量增减挂钩指标的地区。

    巴中300公顷指标中,就有通木村的19公顷,换来8400余万元资金,每户拆旧奖补,可获8万元左右建新房补助。节约的土地可种粮,也可种植经济作物。“地还是那块地,但效益已大不一样。”村支书巨能周说。

    巴中还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廉租房,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平昌县赵垭村、巴州区新庙村等地由政府投资建设廉租房,建设资金从挂钩指标的收益中解决,80平方米,每月租金40元,每平方米仅0.5元。

    创新易地搬迁 村民实现新家梦

    小时候,杨志甫跟着父母在一处断崖下安了家,山荒地薄,缺水缺电,交通不便。“3间小木板房,只能算是遮风挡雨的落脚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志甫建起150平方米的土坯房。杨志甫并不满足,下定决心要像山外的农民一样住上干净整洁的砖房。没想到,这一等就是30年。“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挣不到钱,杨志甫修砖房的梦想一再落空。一直到几年前,枫香村里仍然骑车摔跤、吃水肩挑、无产无业。30年前的土坯房,变成了地质灾害隐患区内的危旧房。整个村子,同样情况的还有35户。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在土地指标换资金的基础上,巴中市早动手早准备,创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如何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这一难题。

    针对全市仍有5.2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安全住房问题严峻的现实,巴中及早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今年初全市向省农发行贷款40亿元,平均每个县区8亿元,用于此项工作,创新提出“三不、三搬、三为主”(不超标、不豪华、不闲置,搬得准、搬得顺、搬得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主力)工作要求,精准搬迁、科学搬迁,并做到稳定安居兴业。

    去年底,轰鸣的施工机械开进村里,画线、挖地基、砌墙、粉刷……半年过去,一座座漂亮的四合院建成,乡村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卫生站、健身广场、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6月25日,鞭炮炸得山响。杨志甫第3次搬家,终于实现砖房梦。“有政府数万元的补助,贫困户建房的自筹资金不到万元。”枫香村村支书熊长辉告诉记者。

    按照“三看、三评、三审”(看区域环境、看扶贫成本、看房屋状况,院户评、村组评、村民大会评,乡镇初审、县区复审、市级审定)原则,今年全市已开工建设1.2万余套房屋,已建成8670户,到年底,将有3.86万人住进新房。

    金融创新 脱贫有了“起火粮”

    脱贫征程中,很多贫困户面临同一个难题:欠债多,启动资金筹借困难。从银行贷款?这些无担保没抵押的贫困户“连想都不敢想”。

    在巴中市,银行却携带资金走村入户,为贫困户雪中送炭,这得益于巴中市创新金融扶贫的一项探索。“去年从县邮储银行贷1.5万元,两个月前已全还上了!”何举然是南江县沙河镇星光村贫困户,过去一年虽然辛劳,但靠贷款养猪、养鸡,赚了近3万元。尝到甜头的何举然计划年底再向银行贷2万元,“现在养了两头母牛,打算再买两头。”按何举然的盘算,如果顺利养好4头牛、6头猪,再加上几百只鸡,脱贫肯定不成问题。

    为解决银行愿意贷、群众贷得到、资金用得好的问题,巴中分级设立基金,由市、县(区)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每年7500万元,两年已达1.5亿元;每个贫困村设立15万至20万元风险基金,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用于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或直接借用周转。同时还创新改革评级授信,创新了“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贷”“巴山新居贷”等金融产品。巴中创新的“5221”(即诚信度占50%、家庭劳动力占20%、家庭成员掌握劳动技能占20%、家庭人均纯收入占10%)信用评价体系,按5至10倍基金规模和贫困户信誉等级发放3万至5万元“双免”小额信贷支持发展产业,目前全市8.2万户贫困户获得评级授信,额度超过37亿元。

    有了“起火粮”,贫困户脱贫的底气更足。星光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方继林估算,该村贷到款的贫困户,户均可养两头牛、4头猪,一年下来,增收七八千元不成问题。            返回大众网首页>>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