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社区启用“微祭奠”更多市民接受海葬
2015-04-03 15:36:13 青岛日报

    录一段音频表达对先烈的追思、建一方网络纪念馆千里寄相思……清明将至,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岛城市民在转变传统观念,接受生态殡葬形式;而网络祭奠等新兴的文明祭奠形式,也逐渐为市民接受和认可。 网络祭奠:清明祭奠新风尚

    “当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你们,在我们的内心里感谢你们,谢谢你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会做到的,这样才对得起你们的生命。”……

    清明前夕,市南区八大关街道各社区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发起了“清明节微祭奠,思念在心边”话题,征集对已故先辈和革命先烈想说的话,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同时,录一段音频,在八大关微电台中播出,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思念。

    记者看到,两天时间里,微博话题阅读次数近5000次,一些网友留言或者通过录音频,表达对亲人或先烈的哀思。

    “我挺喜欢这种方式,表达思念,还不形式化。”辖区张先生告诉记者。

    这也是引导辖区居民文明祭奠的一个“巧思”。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传统的清明节,总是伴随着烧纸等行为,为了让文明祭奠深入人心,特意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网络祭奠,引导居民过一个文明环保的清明节。

    市殡仪馆网站常年开设的网上追思页面,也留下了市民对故人的思念。一篇名为《思念您》的留言写给故去的爷爷:“不知不觉中,您离开我已经十年了……如今,我已经工作了,却再也没有机会孝敬您了,只能在这里给您添一炉香,希望您在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安好。”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3年,馆内完善了网站设置。如今,在网上追思页面上,网友可通过虚拟在线祭奠、实景祭奠等形式,免费为逝去的故人建纪念馆、发布留言,寄托哀思。每逢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不少网友登录志哀。这种形式受到了尤其是外地用户的欢迎,因为相距甚远,不能来到馆内哀悼,通过网络的形式,千里寄相思。

    如今,网站已建有1700余个虚拟网上纪念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市殡仪馆为海葬的逝者所建立的。“人们选择魂归大海,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安葬方式。我们也希望通过网络,给他们的后人留下一个寄托哀思的地方”。工作人员说,以后每次海葬的人员,馆内都会为他们开设网上纪念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中倡导“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清明前夕,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也通过发布网上问卷的形式,着手布局推进全国的网络祭祀公益服务平台建设。 “生态殡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市民李女士选择为父亲海葬。她说,自己百年后,也会选择这种形式。

    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海葬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共举办骨灰撒海活动70次,10179具故人骨灰魂归大海。

    “最可贵的,是市民观念的改变。从开始的不接受,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活动”。

    在李女士看来,海葬这种形式,让生命回归自然,“我是青岛人,从小看海,海葬,就和回家了一样。”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按农村传统墓穴安葬计算,我市海葬直接节约土地160多亩。从2010年起,我市对骨灰撒海实行免费鼓励政策,截至2014年底,共举办免费撒海活动10次,为5237名故人家属免除费用261.2万元。节地、生态、环保殡葬的社会氛围正初步形成。

    报名参加4月18日海葬的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前些年,自家亲戚不认可把已故的父亲骨灰撒海的决定,直到这次活动,大家都“想开了”。而如今,根据市民政局数字,本次海葬报名家属人数已有八百余人,这个形式越来越受到公众认可。

    而在青岛福宁园,每个单体墓位占地仅1平方米;无墓无碑,用形态各异的自然石替代,墓位与绿树、鲜花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福宁园在原有树葬的基础上,开发了草坪葬、花葬、盆景葬等全新的福位形式;逝者骨灰与福位植物融为一体:骨灰深埋地下1.2米,栽种植物100余个品种,园区绿化覆盖率达96%以上。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探索“园林、生态、环保、节约、文明”殡葬管理理念,试点生态墓园,发展海葬等生态殡葬形式,已初步形成了全市绿色殡葬发展框架。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