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类 > 正文

甘当乡村教学钉子户 21年坚守照亮深山学堂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 2014-12-12 18:58:08 字号:A- A+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意思是不要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要记住,最美的景是在橙黄橘绿的时节。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家的地里有什么熟了?”

    “老师,我家的玉米熟了,是黄色。”

    “老师,我家有苹果。”

    “……”

    走进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中心学校格里分部的教室,王新发正在给二年级的学生讲解苏轼的诗《赠刘景文》。当讲解到“橙黄橘绿时”,孩子们在他的启发下,七嘴八舌地讲起自家地里种植的作物,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

王新发和孩子们在一起。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自从18岁师范毕业后来到格里小学任教至今,王新发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1年。具体带过多少学生,他已经记不住了。他觉得,年数、人数,这些数字于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只要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比起纷沓而来的荣誉还要令他充实和开心。山风呼啸,阴晴变迁,21年光阴岁月,群山环绕的学校被翻修了几回,班级和老师越来越少,愈加沧桑的他却依然穿梭在来去乡村的路上。乡亲们说,他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学校。

皮肤黝黑的王新发老师,脸上略带沧桑。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1.从小立志当一名乡村教师 “苦点没关系人在学校心踏实”

    王新发,出生在原格里村旁的格外村,由于父母多病,年幼时的他生活非常艰苦,每年的学杂费都要靠村里补助,从贫穷农村家庭走出的他,深刻理解接受教育对农村孩子的重要性。“当时,我的愿望便是当乡村老师,希望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实现梦想。” 王新发说。

王新发老师不仅要教数学,还要教语文。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1993年从南陵师范毕业后,王新发便主动要求到家附近的格里小学任教,当时,学校给他安排了一个简陋的房间,没有厨房,学校也没有食堂,他用一个火炉,烧了一年的饭。格里教学点条件一直不好,在2011年之前,校舍破旧,办公条件简陋,教学设备落后,冬天异常寒冷,夏天却又异常炎热,但他从来就没有叫声苦。以前,他一直住在学校破旧的教师宿舍里,2003年,因为宿舍太破存在安全隐患,他的住处被拆除了,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在镇上读书,无奈,他只好搬到了离教学点八公里外的镇上住,此后每天骑着车早出晚归。

    遇到雨雪天气,他虽然穿了雨衣,到了学校衣服还是全湿透,一天下来,好不容易衣服被体温“烘干”,傍晚回家,又被风雨打湿了。至于雾天更是麻烦,山路难走又很危险,有几次他还差点出了事故,山里天气多变,气温骤降的情况比较常见,有一次,他忘了准备衣服,天突然冷得受不了,他没办法,只好穿着雨衣上了一下午的课。由于来回路程遥远,王新发中午不回家,就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吃着从家里带的饭菜。因为学校教师少,他又是负责人,为了学生的安全,他中午从来就不休息。对他来说,苦点没啥,人在学校里,看着学生,心里就踏实了。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一直来回跑,不管风霜还是雨雪,从来不曾间断过。

    曾经的格里小学,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学设备,都非常简陋,泥土地的操场杂草丛生,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局限在教室,课桌椅缺胳膊少腿,调皮的学生坐不稳便会摔倒,教室顶上只有两盏日光灯,阴天下雨时,学生们连看个黑板都看不清。

    “那时候条件非常差,教室连一台电风扇都没有,每到夏天,学生们一个个热得脸通红。”王新发回忆着。可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过这里的学生、放弃过自己的教师理想。

放学后,王新发经常为一些学生补习功课。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2.教学“多面手”、生活“勤杂工” 全能教师也有无奈

    在学生们眼中,王新发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全能教师。刚来学校的时候,他教数学。学校缺少语文教师,他又主动请求改教语文。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又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学历。他总是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都教给他的学生,乡村小学没有音乐教师,各年级的音乐课都是他一个人带,拿着电子琴自弹自唱根本难不倒他,给学生伴奏,得心应手。每年他都要组织学生开展"六一"联欢活动,从编排、组织到最后的演出,都一人包办。学校没有设备,他就把自家的音响设备拿出来用,一拉二拖,音响坏了,王新发没怨过半句。他所编排的节目曾经在全镇小学文艺汇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还担当体育老师兼玩伴的角色,带学生打球,教学生做广播体操,做各种游戏,在王新发的带领小,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一年级班上的一位女同学,个子小但羽毛球球技在格里小学是数一数二的,“王老师有时候都打不过我。”这位女同学骄傲的说道。

    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无忧无虑地成长,王新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如今的格里小学只有王新发和另外一名老师,所有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久而久之,王新发就成了学校的“勤杂工”。

    2011年之前,格里教学点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房子,瓦片脱落,大雨天屋外倾盆屋内就成了水帘洞,王新发便自己爬到屋顶,做起泥瓦匠的工作来。说到旧屋顶的瓦片,王新发至今仍心有余悸。“现在想想都害怕,瓦片比较滑,稍不留神都可能滚下来。”他说。格里小学的房屋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屋顶铺设的都是黏土瓦,随着瓦片的老化,每逢暴雨来临,屋里都会漏雨。雨过天晴,王新发都要爬到屋顶,一块块翻修。课桌凳缺胳膊少腿,他拿起斧头锤子自个儿修理。作为教学点的负责人,在他的修修补补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用上了完好的桌椅。

    2013年,南陵开启了“在线课堂”试验工作,王新发作为辅讲教师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为2014年确定格里教学点作为 “在线课堂”装备全国现场研讨会一个参观点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格里通了网络,王新发便经常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记录片来开阔孩子的眼界。

    学校越来越漂亮,可是老师和学生却越来越少。“如果能再来几个老师就好了。”看着宽敞的校园,面对不断减少的教师队伍,王新发神情里流露出一丝无奈。

王新发带领孩子们体验多媒体教学。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3.充当留守儿童的"爸妈" 他的手机成孩子和家长“亲情电话”

    王新发除了在教学上呕心沥血,在生活中,更是竭尽所能关心照顾自己的学生。格里教学点坐落在烟墩镇最偏远的霭里村,山村闭塞,村里的中青年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当记者询问有多少孩子是留守儿童时,二年级23个学生中的18个低着头举起了手。“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做老师的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王新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王新发不但担负教育孩子的责任,还担负着照顾留守儿童的重担。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王老师说过一个故事,霭里村有一个孩子三岁时,他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等过了一年后,妈妈回来了,大人说孩子快叫妈妈,孩子对妈妈非常陌生,想了想叫了声“阿姨”,妈妈抱着孩子大哭。王老师说:“留守儿童父母远在他乡,老师就要充当学生的临时妈妈爸爸。”既是老师又是父母他始终用父爱抚慰他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学习上,孩子们有困难,他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进行辅导;生活上,每当孩子在学校生病了,他总是把学生送到卫生所看好病再安全送回去;雨雪天气,有的爷爷奶奶来不及接孩子,他就骑着摩托车挨个送回家;霭里有31个自然村,纵横十多里,几乎全是山路,王新发每学期都会对每位学生进行多次家访,不厌其烦。

    让不少家长感动的是,学校没有电话,孩子们突然想念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了,王新发便用自己的手机让孩子与家长说话。渐渐地,他的手机成了留守孩子的“亲情电话”,孩子联系家长,用他的手机打,家长联系孩子,也打他的手机。

雨天王新发不放心孩子们单独回家。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4.多次放弃调离机会 他要永远“钉”在乡村教学路上

    21年光阴,王新发已记不得自己教过多少学生,也数不清在山路上来回奔波了多少回。结婚作为一件人生大事,他也没请一天假,怕耽误学生课程就利用双休日在学校教室拼起的课桌上摆了简单的婚宴。不仅如此,他从未请过病假,父亲去世时他也只请了半天假。这就是王新发,在他的工作观中,坚守岗位就是对学生负责,工作比他自己个人的任何事都重要。因为坚守和付出,他受到了当地乡亲的尊敬和爱戴。“有新鲜的蔬菜上市,他们总会塞给我一大把;中午我带的盒饭凉了,一些老人便将自家腌制的香菜、萝卜悄悄地装进我饭盒。”王新发谈到乡亲对自己的关爱时说。农村的东西在一些人看来不起眼,但对王新发来说,吃起来会感动的眼含热泪。

    21年来,王新发凭借突出的工作能力,所授学科在镇统一测试中一直都处在前列,他的成绩获得了学校领导、同事的认可,也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尊敬。王新发说:“领导的关怀,是格里孩子的福气,是格里老百姓的福气。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和乡亲的期望,努力工作,为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王新发带领孩子们去吃饭。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烟墩镇中心小学的杨校长告诉记者,王新发是南陵县第一批骨干教师,其间,王新发有过多次机会离开这个山洼洼,到城市继续他的教育事业,可他每次看到坐在教室里的这些娃娃们,心中总有不舍。曾经有一次,中心小学准备将他调任附近另一所村小任校长,格里村的党支部汪书记就着急了,他找到中心小学领导要求,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王老师调走,老百姓听说他要调走就纷纷找上门来,请求他留下来,还多次到学校请学校领导看在家长的要求上,就把他留在格里吧。看着村民们这么信任自己,他又一次将一个离家更近工作的机会放弃了。

    汪书记的儿子曾经也是王老师的学生,现在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说起儿子的那个班级,汪书记显得非常激动:“在孩子读四年级以前,老是换代课教师,我们非常着急。在孩子四年级的时候,王老师接手了。他不仅自己教学认真,还常常家访,让家长也重视起孩子的学习。从那时开始,这个班的学生成绩就一直保持全镇第一名,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孩子初三的时候,我们格里有9名学生考进了南中,我儿子是其中一个,我当时不仅为自己的孩子激动,也为我们的格里村而感到自豪。那时候,我心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王老师。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是他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有后来这样好的成绩啊!这以后,我们格里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重视了起来,考上大学的学生数也大大上升了。格里的人民怎么舍得让他离开呢?”

王新发正在辅导学生学习。图片由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

    2013年8月份,安徽省开展寻找10名“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王新发作为芜湖市乡村教师代表候选。在进行网络投票时,村委会以及村民一边呼吁身边人给王新发投票,一边又担心被评上后,优秀的王老师会不会被调走。王新发作为南陵县第一批骨干教师,很多次镇上都想把他调到本部,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

    “同学聚会时,看着在外干得蛮好的同学,我也不后悔当初自己的选择。”王新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他看来,能教育这些留守的娃娃,并得到家长的信任,这远比在外挣钱更有价值,在这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美丽。

    在捧着“安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证书时,王新发想的最多的是学生和家长。“谈不上最美,但至少在这里最快乐最幸福”。王新发说,他就是“钉子”,要一直“钉”在格里,“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

    (本网根据《中国好人榜——王新发》、《王新发:坚守岗位21年 只为大山深处的娃》、《芜湖王新发:深山乡村教师守望二十一载 只为大山深处的娃》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芜湖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王新发说,他就是“钉子”,要一直“钉”在格里,“钉”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这种“钉子”的精神让我们都感受到一种浓烈的爱在荡漾。正是这赤子般的爱,让他们选择了留下与坚守,不为其他诱惑所动。也正是像王新发这样许许多多乡村教师的坚守,才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我们许多人的心灵之路。心中有爱,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事业就是有成的。他们平凡岗位的坚守是一种大爱与大我,超越了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展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和操守。

    【本网点评】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