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青农大造就“动漫传奇”
2014-07-21 10:23:11 青岛日报

    今年5月,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师生参与原创的3D动画电影《C9回家》预告片亮相第67届戛纳电影节,并成功签约印度、土耳其、阿联酋、埃及等35个国家的预授权。电影预计2015年初制作完成,届时将全球同步上映。

    青农大的动漫创作再度引起业界的关注。

    记者近日在青农大采访时还了解到,该校引以为豪的动漫作品还不止《C9回家》一部。以崂山传说故事为蓝本,今年,该校30余名师生组成的创作团队一下子创作出8部崂山传奇系列短片,其中《狐仙》和《神泉》拟再度冲击“泰山文艺奖”。加上2012年、2013年该校分别获得泰山文艺奖电影类一等奖的崂山传奇系列动画片 《王七学艺》和《花仙》,短短两年多时间,青农大动漫与传媒学院已创作出10部崂山传奇系列短片,青农大也因此被业界称为“动漫传奇”。

    一所农业大学何以能够制造动漫界的传奇?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立足青岛本土讲好崂山故事

    在青农大动漫与传媒学院院长赵晓春那里,有厚厚的一本《崂山民间故事》,作为学院多部动画短片的编剧,他的创作灵感源自书中那些生动的民间传说。

    《王七学艺》脱胎于流传于民间的崂山道士学习“穿墙术”的故事;《花仙》讲述了牡丹花仙与黄生之间的爱情及耐冬仙子为爱牺牲;《狐仙》讲述的是狐仙化作少女山花报答猎户石头救命之恩,并舍身取义采得山顶神草“冰仙草”,治好村民怪病;《神泉》的故事也发生在崂山脚下,兄妹三人为拯救山下干旱的村庄,踏上寻找神泉的奇妙崂山之旅……每部动画片都提取了崂山文化精髓加以改编,运用神话故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但每部作品的美术设计截然不同:《王七学艺》是三维动画,充满了写实风格;其余几部是二维动画,《花仙》是水墨淡彩,有传统国画的风韵;《狐仙》设计灵感来源于民间年画,人物造型圆嘟嘟的有些卡通;《神泉》则将工笔线描、CG矢量画和版画风格相融合,色彩搭配脱离写实而偏重于印象,最终呈现出传统与时尚并存的视觉风格。

    指导老师之一孟鹿说,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创作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好的剧本,学校打造“崂山传奇系列”,有了源于本土的民间故事为蓝本,极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去崂山的外地游客中,大部分人知道崂山是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 《崂山道士》。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系列动画片,把崂山的人文和自然风貌传播出去。”赵晓春说。

    《C9回家》讲述的也是“青岛故事”。该片围绕一群活泼的小朋友及神秘的外星来客展开一段跌宕起伏的科幻故事,以美丽的海滨城市为故事发生地,渲染出美轮美奂的海滨风光,真实还原青岛美景,又在实景基础上艺术加工,将自然风光、高新科技、青岛特色元素完美地结合。

    要实用型人才不要“艺术家”

    “好的动漫作品,离不开优秀的人才。青农大之所以能有这么强的动漫创造力,主要得益于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学院坚持把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而非艺术家,这一点我们比社会上的一些动漫企业理解得更深刻。”曾在两家动漫企业工作过的青农大动画专业老师孟鹿说,《C9回家》就是青农大动漫与传媒学院在“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应用型艺术工程师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中的成果之一,以项目创作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动手能力。

    青农大动漫与传媒学院院长赵晓春介绍,学院成立以来,始终以培养能将创意和策划变成产品或作品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把产业最大需求作为学院人才培养主攻方向,把岗位的用人标准作为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这样我们才会避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拿出几篇像样的作品。

    青农大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成功的。学生们除了可以在学校拿出高质量的成品外,毕业后找工作也能游刃有余。“目前,动画专业就业并不乐观,但我们的学生都是实用型人才,就业反馈特别好。”孟鹿自豪地说。

    记者在调查时也了解到,近两年,青农大动画专业毕业生几乎不愁就业,有过半的学生会前往北京、上海等动漫行业竞争激烈的城市扎根。今年,一些往年招录了青农大动漫人才的动画公司主动提出要人。

    “工作室制度”提前接轨市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青农大的动漫创作优势还体现在其创新性推出的“工作室制度”。这一制度,让学生们可以提前与市场接轨,创作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作品。

    “原来,学生的毕业创作老师参与的比重不大,基本是由学生去自己做,最后精品不多,内容也不够优秀。基于此,我们从2013年开始采用工作室制度。”孟鹿介绍,学院里每位老师负责一个工作室团队,不仅吸纳毕业生,还要从大二、大三挑选优秀同学参与。这样一来,低年级学生来到工作室边学边做,是一个类似实践的课程,他们的综合实力会比没有工作室的时候提高很多,很多学生的潜力早早地就被开发了。

    孟鹿告诉记者,进入工作室的学生,等于提前与社会接轨。他们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八点半准时“上班”,没有任务时需要交学习软件作业或随笔作业,进入创作时需按日统计工作量,当然还必须修好自己的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接到项目,大家会按照原画、场景、上色、后期等分成小组,有一个“项目管理”的同学负责记录组员工作量,整理各种数据备案。有了工作室制度后,大家都奉行匀速制作,不赶工,不加班,完全类似于动漫企业的团队运行。最重要的是,诸如分镜、原画、美术设定等动画片里会反复用到的技能,学生们会在项目内学习实践,而不仅仅来源于课堂理论学习。比如《狐仙》,14分钟的短片由约18000张动画组成,赵晓春、孟鹿、李楠三位老师带着9名学生,用了六个月就完成了从剧本定稿到后期剪辑全部工作。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