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评《青春派》:对青春和高考的呈现过于轻巧

来源:北京日报 2013-08-08 09:51:00字号:TT

  曾几何时跟小伙伴们开玩笑,说国产青春片与日韩台港等地青春片之间的距离,起码有咱们校服和人家制服之间的差别那么大——一个是宽松阔长没腰身,前胸后背仅印有校名校训的运动服,款式不分男女,尺码永远偏大;另一个则是笔挺大方显精神,领结领带配备齐全的西装款,立领翻领海军领、直裙伞裙百褶裙等不一而足。毫不夸张地说,前一种校服埋葬了多少花季雨季里的爱美之心,后一种校服便激发了多少少男少女间的艳羡之情。而内地观众对于国产/非国产青春片的观感差异,大致也与上述情形类似。

  近些年来,国产校服不断改良。在经济较发达的部分地区,学生制服已俨然与日本、英伦的最新款式无异。而国产青春片从2001年的《十七岁的单车》到如今的《小时代》、《青春派》等,片中人物也大多穿着改良版的制服式校服,男女主人公一举手一投足,很有几分青春偶像的美好风采。只不过美则美矣,校服里包裹着的校园生活却没发生多大改变。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高悬于学生头顶,于是洋装虽然穿在身,青春依旧是无青春。

  作为国产青春的最新代言者,电影《青春派》于8月2日亮相银幕,数日来票房低开高走,口碑反响也颇为不俗。只不过与国外同类题材相比,它所选取的主题既不是纯真的爱情、懵懂的性,也不是反叛、成长、梦想或是奇遇,而是由出品方预先设定好的“高考”命题。在本片中,高考是引线,是底色,是电影的头号主角也是故事的终极反派。就像在考场上写话题作文一般,即便题目中拟好了“青春”二字,但下面的文章却是围绕着“高考”一词展开。青春派,实为先高考而后青春矣。

  与此同时,话题作文所带来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来,高考叙事总以考试倒计时为线索,一模二模三模为节点,学生课业之外少有其他活动,影片太容易拍成备考流水账;二来高考原本就是青春的大敌,既不会催生浪漫唯美的粉红色幻想,也无法引起热血叛逆的暴力冲突事件,只叫人日复一日浸泡于灰暗题海,其感情色彩低沉、单调,不太具备观赏性和娱乐性。在这种情形下,好在《青春派》引入早恋这一条副线,用起伏不定的少年心事和无处发泄的雄性荷尔蒙,合力冲淡了高考阴影,激活了万年不变的备考人生。从而在高考所划定的极其有限的答题范围内,尽可能丰富地展现了当代高中生的真实际遇。从某种意义上讲,影片就像饰演班主任一角的秦海璐一样,虽然在大多数时间内,只能在以黑板为单一背景的中景镜头里喊着空洞的复习口号,但是依旧有能力将角色塑造得真实可感,超额完成本职工作。

  《青春派》摹写青春岁月,该有的似乎一应俱全。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三复读生周围,有学霸,有学渣,有官富二代,也有寒门子弟。除了那些年自己暗恋以及暗恋自己的女孩子们,还少不了一路插科打诨、耍宝搞怪的损友小团体。片中未成年人与成年人、青春与秩序之间的二元对抗虽不突出,但学生、老师、家长间依旧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爱情、友情、亲情、师生情一个也不能少。影片不虚美、不隐恶,人物真实、感情真挚,笑点和泪点都十分自然。即便在“应试”、“拼爹”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之下,《青春派》依旧是一部清新、干净,直达人心的好电影。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浮夸、躁动的“小时代”中,影片的诚意显得尤为珍贵。

  青春教会我们爱,而高考则教会我们遗憾;青春教会我们梦想,而高考则教会我们妥协。纵观全片,《青春派》并非是一部控诉高考、抨击教育体制的作品。恰恰相反,它安排男主角理解父母、回归家庭,不仅与象征着高考制度的班主任达成和解,并且顺利美满地与女主角迈入了同一所大学。银幕上,大家哭过笑过,各奔前程,但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却很难有深层次的情感触动观众内心。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高考是更为漫长、沉重的血泪史,而青春期抑郁、躁动与惶惑交织的复杂情感,也很难用“单相思”一词简单带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对于青春和高考的呈现恐怕过于轻巧,过于“正能量”,就像光鲜、靓丽的制服式校服一般,美好得有些失真了。(孙子荀)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