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私人博物馆在坚守中前行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5-19 09:05:59 字号:TT

    核心提示

    如果不是痴迷于自己的私人博物馆,64岁的张新宽和老伴杨敏也许仍然享受着千万富翁的悠然惬意,每年出国旅游两三回。然而,他们却将一生的积蓄用于了汉画像砖的收藏、研究、弘扬,使自己成为物质上的“穷人”,纵然这样却也无怨无悔。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记者走进岛城多家私人博物馆,探寻其生存状态。

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 30年收藏近万件汉砖

  

    现场探访

    样本一: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

    30年收藏近万件汉砖

    5月16日上午,崂山区枯桃东山一处院内,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馆长杨敏向来访的游客及媒体记者详细介绍汉画像砖的历史及收藏趣闻。“这些都是老伴收藏的,最初源自一个偶然的机会。”杨敏说,上世纪80年代初,张新宽在部队帮助地方修公路时,发现当地老百姓将带有许多图案的青色大砖砸碎了当铺路石用。“老伴感觉很可惜,就用两车石子跟村民交换,抢下了18块完整的画像砖。后经咨询文物专家,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珍宝,这让他产生了抢救性收藏汉画像砖的念头。”杨敏说,汉砖大量存在于河南、四川、江苏、陕西等省,30年来,老伴从这些地方买到的汉画像砖,已经有近1万件。

    随着藏品日增,张新宽萌生了建立汉画像砖博物馆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画像砖的历史及所蕴含的意义。

    国内最大汉砖博物馆

    在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每一间展厅里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汉代砖块,汉砖上的图案紧密地贴近于时代和生活,不仅有汉代农民耕地播种、收割舂米、酿酒采桑的场景;也有贵族阶层车骑出巡、起舞宴饮、斗鸡下棋等场景,似乎用“壮观”都很难表达记者所感受到的震撼。

    今年,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被列入了崂山旅游项目,与市博物馆、周仕超美术馆、冯氏钢琴艺术博物馆共同组成了博物馆之艺术畅游线路。62岁的杨敏说,汉画像砖包含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制度,还是建筑、娱乐、音乐、戏剧等,甚至战争场景和风俗习惯都无所不有,堪称汉代的大百科全书,是刻在石头上的“汉文化史诗”。

    目前,该馆藏品近万件,以汉代画像砖为主,共有13个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馆已被市博物馆协会发展为团体会员,是目前全国收藏汉画像砖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博物馆。前不久,杨敏和张新宽还接到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发来的邀请,希望他们参加今年9月份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大量藏品仍无处安置

    即使这样,这家私人博物馆却依然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当时这里可以说是断壁残垣,不少房子使用彩塑钢板搭成,屋子里塞满了废旧的桌椅。”杨敏回忆说,为了陈列藏品,两口子先后投入了数十万元装修,终于建成了属于自己的汉画像砖博物馆。

    杨敏告诉记者,博物馆运转资金大部分是她过去20年海外工作的薪酬积蓄,还有一小部分是靠出售拓片印刷品和并不相干的会展培训提供场地得来的。两人还自费出版了一本《中国汉画像砖精拓》,由于缺少资金,他们不得不用100多张珍贵拓片与厂家交换,书才得以出版。“民间的藏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资金的难题。”杨敏说,随着收藏日丰,不少花巨资买来的藏品无处安置,只好放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汉砖的保存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高,每次想到这个就觉得心疼。”杨敏说。

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 爱好收藏自费建博物馆

  

    样本二: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

    爱好收藏自费建博物馆

    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位于红岛街道后韩家社区东100米,不仅是红岛的旅游景点,还是当地渔盐文化的见证。说起建立博物馆的初衷,创办人韩平德说,干企业的时候他就爱好收藏,当时,企业闲置的厂房里就堆满了他收集来的各种古代渔业用具。

    2004年,他开始自筹资金建博物馆,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到处收集有文物价值的各种古代器物,渐渐地他的收藏从几百件达到3000多件。2008年,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营业。

    门票收入维持日常费用

    “建设博物馆需要大量费用,展品的搜集和运输,也都需要费用。”韩平德说,从开建到启用,他在博物馆上的投入就多达3000多万。运营后,展品的维护、博物馆的管理,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仅这些方面,每年的费用就得10万元左右。

    “收入几乎全靠门票,除了旅游旺季,博物馆平时的人流量很少。”韩平德说,“博物馆不管经营如何,我永远不会后悔,能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来,一直以来是我的一个心愿。”韩平德说。

    为了增加客流量,韩平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联系旅行社,对学生实行门票价格优惠。目前,与其建立长期联系的旅行社已经达到十几家。去年年底,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正式获得省文物局审批,成为我市5家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之一。

近20家民办博物馆仅5家获“身份”

  

    数据

    近20家民办博物馆仅5家获“身份”

    青岛市博物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庚存表示,目前岛城成规模的民办博物馆主要分为几大类,像黄岛的徐福博物馆、崂山的汉画像砖博物馆、海底玉博物馆都属于个人开办;像冯氏钢琴博物馆、金石博物馆等属于民营企业家开办;还有私营企业为宣传企业文化所办的博物馆,如芹菜博物馆、即墨老酒博物馆等。

    “民办博物馆不像国办博物馆那样大而全,但是各有特色,易出精品,是国办博物馆的重要补充。”马庚存说,目前,岛城已加入博物馆学会的民办博物馆及文化场所大约近20家。

    然而,在众多民办博物馆中,真正获得“身份”的只有5家,分别是位于莱西的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崂山的冯氏钢琴艺术博物馆和金石艺术博物馆、胶州的九兴博物馆、城阳的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2010年,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首个获批的民办博物馆,其余4家都是去年年底刚刚通过省文物部门的审批。”昨日,市文物局博物馆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青岛目前还没有博物馆的审批权限,需要由山东省文物局审批,到国家文物局备案。从全省来看,我市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还是走在前面的。

政府补贴扶持民办博物馆

  

    政策扶持

    政府补贴扶持民办博物馆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注册或非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崂山区的数量都位于各区市之首。“民间的收藏热对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起到重要的作用。”崂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王保生说,虽然有些私人博物馆确实存在入不敷出的问题,保存、管理、安全都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但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对于多数收藏家来说,藏品其实对资产有保值的作用。

    “崂山区打造博物馆之区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市最大的博物馆——市博物馆就位于崂山区,不仅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也给众多的民办博物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王保生说,他们已下大力气对崂山区各个收藏家的藏品存量进行了摸底普查,下一步将民办博物馆的建设纳入到文化发展规划。“我们还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收藏、鉴赏、文史专家来开专家论证会,帮助民办博物馆做策划,帮他们协调涉及到规划、建设、交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王保生介绍说,除此之外,近两年还从产业扶持资金中拿出千余万元扶持民办博物馆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

    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市南区也出台了十条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其中就有针对私人博物馆、美术馆等新兴特色中小文化企业给予补贴的内容。

专业人员及后续资金成难题

  

    深度调查

    专业人员及后续资金成难题

    个人想办博物馆需要哪些条件呢?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首先要有固定的馆址,设置专用的展厅、库房和文物保护技术场所,展览环境适宜对公众开放;具有必备的办馆资金和保障博物馆运行的经费;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一定数量和成系统的藏品及必要的研究资料;具有与办馆宗旨相符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等。

    对于这些硬性规定,韩家渔盐民俗博物馆创办人韩平德也深有感触。“由于展品在博物馆存放的时间较长,部分出现风化、虫蛀以及发霉现象,缺乏专业人员的维护。”韩平德说,同时,由于展品公开对外展示,多数没有特殊防护,被游客不小心破坏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下一步,他们将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

    开办私人博物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而不是一劳永逸,这也是令许多馆主头疼的地方。“靠门票收入根本不能养活博物馆。”莱西胶东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刚成立的时候,他们也尝试收过门票,可本来就客流量很少,一收费就更没人来了,把许多游客挡在了门外。现在,博物馆已经实行免费开放,也变得热闹起来,来自当地的和周边地区的游客都来到博物馆,感受一下民俗文化,更多的是学校和家长是带着孩子来参观,让孩子感受一下以前的生活状态。

    49岁的胶州人杨春生从小受父辈的影响喜爱收藏,30年收藏了明清家具、玉器、陶瓷、字画、奇石等上万件藏品,这座隐藏在工业区中的“藏宝楼”蕴含着他多年的心血。“说实在的这些年通过收藏古玩,我也从中发现了不少商机,也让我赚了一些钱,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我就筹资建了这个展馆。”杨春生说,这些年的收藏过程中,他开始从事制作仿古红木家具生意,生意一直不错,后来随着藏品越来越多,他出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有着3000多平米的展馆并取名 “九兴博物馆”。

    “现在每年维护费用上百万元,展馆从建成开始一直免费对外开放,说实话真让我有点力不从心,但我还会坚持下去。”杨春生说,目前这个展馆在装修和保护措施上和国家专业的博物馆相比还是差距较大,尽管现在资金紧张,但今后他还会聘请专业人士进一步对展馆进行改造装修,把这里打造成让外地人了解胶州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民企老板“以企养馆”

    民企老板“以企养馆”

    与杨敏、韩平德、杨春生等个人办博物馆捉襟见肘的情况不同,部分民营企业家自筹资金办博物馆,并用企业赚的钱去养活展馆就显得轻松一些。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大楼,不用外出租赁馆舍,相对来说,我们的博物馆可以长期稳步地发展。”青岛金石馆总经理曹文生介绍,金石博物馆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展馆有精品奇石馆、大型奇石馆、青铜器馆、美术馆、瓷器馆和珍宝馆等。“老板刘柱昌本身是个收藏家,以前是做汽车配件起家的,因为喜好收藏,多年的收入全投到这上面了。老板收藏的奇石从质量和数量上在全国都能数得上,1997年的时候,他曾在崂山租了几百平方米的场地专门用来存放藏品,但刚搬过去9个月就被房东收回了。那时,老板就想给自己的石头安个家。”曹文生说,随后,老板投巨资买下了这块地,并盖起了大楼。“现在博物馆的正常运营主要依靠房屋租赁的收入,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做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加博物馆的造血功能,成立金石文化交流中心、金石拍卖交易中心、大型文化企业孵化中心等机构,定期举行艺术品拍卖会,打造高端艺术品展示和交易的平台。”曹文生表示,博物馆肩负社会公益性的艺术普及职能,将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

    湖南路39号原东莱银行大楼以9000万元的高价被山东寿光的山东宗鑫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竞得,按照老板李宗章的构想,这栋老建筑将变身以瓷器和书画为主的半营业性博物馆。除了爱好收藏之外,李宗章买下东莱银行也同样是一种投资,“博物馆名字中一定含‘宗鑫’二字,我想把它做成我们公司文化的一个亮点,这有助于公司知名度的提高。这个博物馆主要会陈列一些古玩字画。”李宗章称,博物馆将采取半盈利的方式,暂时打算主要依靠展览品的出借、流通获取展览费用,除此之外,也会涉及到展品出售。预计今年8月博物馆将正式开放。

    外地样本

    观复博物馆靠自身经营盈利

    作为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先行者,成立于1996年10月底的北京观复博物馆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企业支撑仅靠博物馆自身经营能够盈利的。“国有的、公办的博物馆是纳税人办的博物馆;观复是赞助人办的博物馆。不管是我还是周围朋友拿出钱来办博物馆,都是对文化事业的赞助。”马未都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所以博物馆在门口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每一个购票参观的人都是观复博物馆的赞助人。“收藏原本就是我个人的兴趣,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变革,包括政府的监督指导,都促使我的初衷发生改变。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办博物馆已经不单是个人兴趣了,而逐渐演化成一份社会责任。”马未都说,为了博物馆的长久发展,观复博物馆在管理制度上实行理事会制。他希望博物馆个人的色彩不再那么强,尽管最早都是个人想做的事,但最终会成为社会财富。

    “博物馆最终要留给社会,但必须要交给一个可以管理的机构。如果中国现在有非常成熟的基金会,有成熟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品牌,我们愿意把博物馆捐给它。”马未都说,但是中国目前大部分基金会都是救济型的,还不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所以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个观复文化基金会,由基金会理事会对博物馆进行统一管理,逐渐实现由私人收藏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转变。观复博物馆作为北京第一批民生服务单位也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

    专家观点

    民办博物馆还需自己“造血”

    “我市也提出打造博物馆城的目标,我们将从几个方面给予民办博物馆支持,组织培训加强专业方面的指导。目前,正和相关部门研究能不能让民办博物馆人员和国办博物馆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评定技术职称,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工作人员表示,此外还要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宣传。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服务机构,民办博物馆不一定非收门票盈利,可以发展自己的“造血”功能,打造出特色的文化产品。(记者 刘海龙 王涛 牟成梓 康晓欢)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