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老人捐献遗体:让学生多练一刀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4-05 05:50:19 字号:TT

    “风烛残年的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死后把遗体捐献给我的母校青岛医学院,让学生们能在我身上多练一刀,也算我最后的一点贡献……”1995年12月份,原青岛市人民医院党支部副书记王俊生写下捐献遗体申请书,并于当年到市红十字会签下 《自愿捐献遗体志愿书》。今年4月2日凌晨,89岁的王俊生因胰腺癌去世,昨天,王俊生的遗愿得以实现,捐到青岛大学医学院。据介绍,王俊生是我市第338例遗体捐献者。

    现场 家人朋友一起来送别

    昨天上午,王俊生静静躺在青岛红十字生命奉献厅内,身上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30余人手拿菊花默哀1分钟,和王俊生最后告别。“她是一名老党员,1943年就开始参加革命,当时在淄博做地下工作,后来调到青岛,干过妇联工作和医院党支部工作,她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党。”王俊生的儿子孙建平说,近年来,母亲的身体不太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去年年末,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开始入院接受治疗。一周前,由于病情突然加重,她陷入昏迷。而就是在昏迷之前,她还一再念叨着自己捐献遗体的愿望。

    “母亲还清醒的时候,一直嘱咐我两件事。 ”孙建平说,一是要把她的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二是走后任何事情都不要给党给单位增添麻烦。按照母亲的遗愿,去世后不搞追悼会,所以他们仅通知了家里的亲属和部分母亲生前的好友来参加这个简单的告别仪式。

    “她是我最好的同事、朋友,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相处非常好。”现场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告诉记者,王俊生这辈子真是能用“鞠躬尽瘁”来形容,她1984年退休后还是闲不住,谁家有困难她都乐意帮忙,在单位里和朋友之间人缘特别好。尤其是她能做出捐献遗体的伟大举动,她们这帮 “老姐妹”都更加佩服老王了。

    故事 8年前签下遗体捐献书

    “如果有可能,把我身上的各种能用的器官捐出来,移植给有用的人,让他们健康起来,继续为祖国做贡献。”在王俊生1995年写给党支部的捐献申请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她说,希望把她的遗体用于学生们的解剖课,骨骼做成标本,为老师和同学们站岗放哨。

    “她之前就跟我们说,自己也是学医的,知道学生上解剖课能用的遗体标本很少,多练习一次,在病人身上就少失误一刀。”王俊生的孙子孙滨告诉记者,奶奶生前不止一次地跟亲人和朋友说过这样的话。8年前,王俊生告诉家人,她死后想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用于医疗研究和教学。

    “我们当时很能理解她的心情,知道她从心底热爱医疗事业,也知道她奉献的愿望很强烈,所以大家支持她。”孙滨说,当年,王俊生到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书。虽然理解奶奶,孙滨当时并不十分支持奶奶的举动,一直到昨天,孙滨到青岛大学医学院给奶奶办手续的时候和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刘志才老师交谈后,才知道奶奶这个举动是个伟大并且让人敬佩的举动。

    幕后 多次为灾区捐款捐物

    “母亲一辈子都在奉献着,从未停止过。 ”孙建平说,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大地震,她听说后,当即为灾区捐出了1000元钱,随后又以 “特殊党费”的形式捐出了3000元,她因此获得了“特殊党费”证书。

    2010年4月,玉树发生地震。当时,老人家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下地走动都很困难,需要人陪护。可她还是亲自去购买了衣服、被褥等物品,捐给灾区。孙先生告诉记者,那几天他工作忙,没有陪在母亲身边,母亲等不及他回来,自己就去买了给灾区的衣服、被褥。在孙先生的记忆中,只要有公益活动,母亲都会去参加。每年秋天,母亲都会向贵州贫困地区捐献物资。(记者 孙启孟)

    新闻链接 如何捐献遗体

    记者昨天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王俊生已经是今年第16例捐献者,也是今年以来年龄最大的捐献者,今年最小的捐献者是2月份,城阳一名6岁的男孩,因为患有脑瘤去世,他的父母将孩子的遗体捐出。“今年捐献者多了,说明市民开始理解遗体捐献是造福后人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市红十字会负责遗体捐献工作的张少芹处长介绍,2011年我市总共有26例遗体捐献,去年全市总共有约60例捐献者,今年到现在已经有16例了,而根据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统计,每年用于医学教研的遗体要到150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仍是几个学生用一具遗体的情况。

    市民想在百年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可到各区市红十字会登记填写申请表,也可拨打市红十字会80790667咨询。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