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2013青岛两会专题

青岛构建一环四线轨道交通快线 19条线织轨道交通网

来源:青岛早报2013-01-11 08:43:11字号:TT

    规划 海陆空一体地上地下结合

    面对我市出现的交通拥堵局面,我市规划部门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下,构筑和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海陆空一体、地上地下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针对不同层面建立不同的交通发展模式,提供高效、便捷、舒双旗下适、安全、环保的交通服务。青岛市交通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区域、市域、中心城区三个层面,结合各自不同的交通需求和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主导交通方式。

    区域层面:强化海港、空港的门户枢纽功能,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构建以青岛为中心的、辐射周边区域高效便捷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主要城市间两小时交通圈。

    市域层面:通过设施提质、集约发展、走廊串联、枢纽支撑,有效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沿三条轴带设置集公路、铁路、城市轨道线、生态绿化组成的复合交通走廊,串联市域各主要城区,实现1小时交通圈。

    中心城层面:构建联系三城、辐射市域的“环线+放射线”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系统。三城内部形成各自相对独立、并与区域交通紧密相联的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制定小汽车需求管理政策,转变客运交通方式,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实现中心城区内居民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次中心城市之间45分钟可达。

    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马清

    随着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交通拥堵日益加剧。无论是两会代表委员还是普通市民,对如何缓解交通拥堵都非常关注。为此,昨日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局局长王亚军及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马清,他们就我市编制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停车场专项规划等多项交通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重中之重。“国务院近日发出指导意见,要求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保有水平和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目前我市仅为35%左右,差距还比较大。”王亚军说。

    为此我市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首先是轨道交通,全市规划形成轨道交通线19条线路,全长814.5公里。其中市域构建以“一环四线”为基本形态框架的轨道交通快线网络,由9条线路组成,全长460.8公里。中心城区构建三城三网、网间互联的轨道交通网络,由10条线路组成,全长353.7公里。2020年规划建设M1、M2、M3、M4一期、M6一期、M7一期、M8、R1一期、R2、R3共10条轨道线路,约420.6公里。届时将大大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高居民出行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其次是常规公交。将加强公交网络建设。增加常规公交的功能与层次,形成以公交快线、骨干公交为骨架,一般公交线路、地铁接驳线和微型公交为基础,出租车为补充的 “骨架鲜明,层次清晰,衔接流畅,四通八达,引导有效”的地面常规公交系统。加大公交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确保公共交通的路权优先,增强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公交场站用地,老城区结合地块功能和轨道站点建设集约化用地建立集停车、换乘于一体的公交枢纽,新城区超前预留公交用地,真正实现新城区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交通模式。

    实现职住的相对平衡

    “一个合理的城市职住平衡结构,应是在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效率与城市交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之间寻求平衡。”王亚军委员说,在这方面,香港是最好的典范,香港的人口居住和就业岗位在轨道交通沿线高度集中,形成了一个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的职住平衡区域,因此尽管香港的道路不是很宽,人口也密集,但交通看上去却井井有条。

    未来青岛市域将形成 “一轴、三带”为框架的组团式、多中心、海湾型城市群格局。针对这种多中心城区的发展格局,应通过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协调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优化工作岗位,均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实现每个组团内部至少有一个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内部就业岗位和居住相对平衡,使大多数人在组团内工作和居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职住平衡’。”王亚军说,职住适当分离是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严重分离则导致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过度加长,早晚高峰期,人们集中进出市中心上下班,造成交通拥堵的“潮汐”现象。为此,应尽量避免出现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商务办公楼宇大量聚集一个组团,而居住则集中在另一个组团的现象,实现职住的相对平衡,这样可大大减少由职住分离带来的跨组团式交通“潮汐”现象,继而减少拥堵的出现。

    强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

    “针对目前小汽车呈现的数量高增长、使用高频率、分布高聚集、拥有和使用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的矛盾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控制小汽车的合理拥有和使用,这叫做交通需求管理。”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马清说,为此应强化公共服务区域停车管理,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实现差别化停车管理,调控停车需求,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引导小汽车出行方式向公共交通出行方式转变。

    加快“以人为本”的交通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体化的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平台,为各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供平台和接口,使之形成一个协同运作的大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性建设,全面提升交通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构建包含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多模式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各种道路交通资源,并提出大面积的区域交通整体疏导方案,统筹各种道路交通资源,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协调、联动。

    多措并举增加停车泊位

    交通出行,不仅仅包括出行方式,尤其是在小汽车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除了提供良好的道路交通外,如何停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客观上来讲,我们的停车场建设是有历史欠账的。退回到十几二十年前,那时从中央到省里,在新建项目前都没有机动车停车方面配建标准要求,2000年以后,随着机动车逐步进入家庭,青岛市制定了停车场配建的技术要求,并逐步提高了配建标准,目前居住类建筑基本要达到1:1以上的比例,一户一个车位。”马清说。

    目前我市已编制完成了停车场专项规划,按照建设项目配建停车场为主,公共停车场建设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原则,有效增加停车泊位总量。城市新区(主要包括北部新城、东岸城区及西岸城区新建区域)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停车泊位配建标准。老城区及停车热点区域通过建设独立公共停车场、改造地块捆绑建设停车场、利用现有地面停车场改建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增加泊位供应,缓解停车难。规划结合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重要枢纽点、地铁换乘站规划了14处公共停车场,规划停车泊位9500个,可以提供停车换乘。通过对停车资源的深度挖掘,2020年规划范围内路外停车泊位数量增加到189.4万个,其中配建停车位由41.8万个增加到180.3万个,公共停车位由0.8万个增加到9.1万个,实现停车供需的基本平衡。

    记者探访 “低碳出行”势在必行

    “山东路太堵了,尤其是延吉路那段,不管上下班高峰还是平常时间,除了堵还是堵。”“银川西路下桥口啥时候能不堵啊?”……交通的日益拥堵,每个市民都有切身体会。如今出门,不论是自东向西,还是自南向北,都很难摆脱交通拥堵带来的困扰。记者在香港中路、南京路、银川西路、胶宁高架路等处都能看到车辆排长龙的景象。

    当前全市交通需求总量迅速增长,机动化交通出行量增长尤为迅猛,出行距离不断拉长,交通拥堵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蔓延,且日趋加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水平滞后于交通需求增长,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尚未建成,城市道路系统不完善,城市中心区停车泊位匮乏。交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应用有待提高。小汽车交通呈现数量高增长、使用高频率、分布高聚集、拥有和使用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现象,而公交出行比重增长缓慢,非机动化出行比重进一步降低,绿色低碳交通的发展任重道远。

    作为市民,更应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拒绝闯红灯、酒驾等严重违法现象,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安全性。积极参与“文明交通,绿色出行”活动,合理选择交通出行方式,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乘公交车,让低碳出行成为自觉行动。(孙静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