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节会类 > 正文

李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开展老人服务等公益项目

来源:青岛早报2012-11-19 11:18:04字号:TT

    今年,李沧区按照建设“民生民政、发展民政、阳光民政”的要求,充分发扬“诚信实干、奋勇争先”的李沧精神,大力提倡 “靠上、拼上、豁上”和“要急、要争、要抢”的工作作风,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健全社区养老长照体系

目前,李沧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5.3万,现有各级养老服务场所610个,其中20家养老机构、70个社区老年娱乐室、11个社区日间照料场所、509个养老互助点,有165位老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投资100余万元构建“一中心五站”社区长照体系,通过社区养老机构化、机构养老社区化的功能再造,评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生活照顾、健康养生、康复、医疗、护理五大功能,实现“全覆盖、全功能、全过程”的菜单式服务,逐步实现全区5万余名老年人老有颐养、老有所乐。着力打造“两中心一机构”养老服务场所,新建两处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现已基本完成。医养结合的示范性养老康复机构圣德老年护理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床位150张。目前,全区拥有养老床位2277张,每千位老人拥有43张,今年新增360张,超额完成市区两级重点工作目标。李沧区的养老服务事业已逐步构建起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有效衔接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养老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快了实现老有颐养、老有所乐的步伐。

实施“一条龙”救助

扎实落实各项社会救助。认真落实市政府实事,自今年7月1日起,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4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80元,全区受惠困难群众7099人,残疾补贴、孤老补贴等救助标准也同步提高。9月份,向全区3195户低保家庭发放价值800元的基本生活日用品,发放物资价值总计255.6万元。1-10月份累计发放保障金3216.7万元;办理临时救助803户,发放救助金67.09万元;办理医疗救助404人,发放救助金116万元;为低保、低保边缘家庭成员176人缴纳居民医疗保险,共计4.99万元。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救助,其中“慈善春风助学系统工程”发放助学金142万余元。完善社会救助相关制度,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争取多方力量参与,开通“教育救助直通车”,拉长救助链条,对低保家庭子女从幼儿园直至大学实施“一条龙”全程救助。出台《李沧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有关规定》,规范区、街、居三级低保工作。实行 《社会救助档案》“亲情一本通”,提高低保服务管理水平。李沧区低保电话民意调查连续三年位列全市第一。

发挥创新园带头作用

目前,李沧区登记社会组织328家,其中社会团体66家,民办非企业262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400家。按照“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组织创造价值,辖区居民共享服务”的原则,2010年底,李沧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组织创新园,通过筑巢引凤,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活力,全面发挥对社会组织孵化指导作用。开园以来,园内主要开展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功能孵化等26项服务,吸引14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8个公益项目,其中失地农民关爱项目被民政部做为重点关注的创新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扶持资金50万元,成为全市唯一中标的项目。国家、省、市民政部门领导多次指导工作,创新园被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列为直接联系点。截至目前,创新园共服务居民3万人次,接待活动居民10万余人次。

加快市民信息库建设

2012年,李沧区投资200万元推进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7月底完成虎山、九水两个街道的信息采集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信息采集共计已完成88800户,并且运用3D技术开发数据库建设演示平台。逐步完善社区硬件建设,在原有300平方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的达标基础上,今年积极推动600平方米达标工作。目前19个社区通过签订租赁、共享协议和开发建设单位移交实现社区综合用房达标,已基本完成档案整理。区、街、居三级服务场所建设也在积极推进。湘潭路街道(湾头)市民中心主体建筑已建成,正在进行立项;九水路街道(李家上流)市民中心已于9月28日正式启用;浮山街道(东李社区)市民中心正在进行内部功能设计。另外,李沧区东、中、西三个区域将各建一处3000平方米的市民中心。目前,东部中心选址在东部绿城安置区的北部,现已完成主体建筑和内部功能设计;中部中心选址在虎山路街道东大村旧村改造预留用地,正在进行建筑设计和功能设置;西部中心正在规划论证中。(记者 原野 通讯员 孙丽云 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