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十八大 > 正文

社会管理:和谐发展的中国格局

来源:人民日报2012-10-29 16:50:47字号:TT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

  机制变了,立足基层抓源治本

  不仅仅是被动的维稳,而应该是主动的服务;不仅仅是应急的办法,而应该是长效化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搞好社会管理。

  回眸十年,这样的共识日新其景,这样的努力未曾停歇。

  基层,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战场,也是社会管理的重点、难点。

  这样的尴尬不是没有:街道办事处职能“错位”、居委会职

能“越位”、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代表、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居委会本来是城市基层的自治组织,却承担大量政府行政事务,变成了“准政府”,自治功能弱化,有的每年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安排的任务达200余项,“沦为”办事处的一条“腿”。

  突出基层在先,从基础上夯实社会管理,是十年探索的亮点。

  这样的改革难称“率先”:今年,贵阳市撤销所有街道办,建立新型社区,推动公共管理服务下沉。

  党的十八大代表、贵阳市碧海社区党委书记崔向前说:“以前都在抓经济,现在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后,我们没有了招商引资任务,专注于百姓需要什么服务。”

  十年孜孜以求,各地实现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基层社会管理呈现出“职能聚合、精细服务、多方联动”的特点。城乡社区,稳步迈向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平安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抓稳定,重在抓源头;抓源头,重在抓决策。

  这样的争议时有出现:延迟退休年龄议题引发不少网民反对。

  这样的否决渐成常态:四川遂宁市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通过稳定风险评估,毫不犹豫地否定了一些大项目。

  10年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成为热词。作为矛盾纠纷化解的首要环节和第一道防线,它为决策系上了一道“安全带”,可有效防止因决策、项目的仓促上马给社会稳定留下隐患。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在全国铺开,所有省区市和地市州盟都建立了风险评估机制。去年以来,全国共评估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5万余件。

  围绕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各地各部门探索建立了一批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管理之基、和谐稳定之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思考和谋划,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就管理抓管理。

  “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色。

  这样的报告温暖人心:10年,就业新增人口过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8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这样的措施让人期待:调整利益分配格局,缩小城乡差距,填平社会鸿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回应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源头上改进社会管理。这是社会管理的演进逻辑,也是时代发展的动人图景。(记者 禹伟良 孔祥武 申琳 汪志球)

分享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