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 焦点新闻 > 正文

做义务导游十余年城 市老建筑一口清

来源:青岛日报-- 2012-08-30 09:52:13 字号:TT

□本报记者 姜慧丽

  今年71岁的中山路街道观海山社区居民单志先几年前给自己印了名片,名片上这样介绍自己:市老年旅游志愿者,青岛文史、老建筑爱好者,中山路街道“十大公益之星”。

  对老建筑如数家珍

  十几年前退休后,单志先就开始义务为游客做导游。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缘于无意中的一次“纠错”:1996年夏天,单志先到天主教堂广场散步,当时正值旅游季节,一名年轻的女导游带了一个来自上

海的旅游团在天主教堂附近游览。女导游指着天主教堂说,这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单志先心里一琢磨,这教堂是1934年才建成的,哪有上百年的历史?等女导游讲完,他把她拉到了一边,指出了解说词的错误。

  从那以后,他开始迷上了青岛市的老建筑,不但自购了几十本相关书籍,还多次到市图书馆、市档案馆查阅数以千计的文献。为考证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他还专门访问了辖区90岁以上的在世老人。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单志先练就了对老城区老建筑“一口清”的本领。随便问一栋老建筑,他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该建筑的建成年代、建筑风格以及居住者的故事。

  “中山路17号建于1907年,原来是胶州旅馆;有许多导游说蒋介石在花石楼住过,其实那是以讹传讹,蒋介石在花石楼一带游玩过;观海二路49号是作家王统照的故居,只可惜现在已经很破败;观海一路6号甲是民国时期少年诗人杨唤的故居,他组织过星诗社,后人因此而将这一建筑称为‘诗之楼’;观海山公园以前有个别称叫做‘抛球场’,那是德国占领青岛后,专门为上层军官修建的‘迷你’高尔夫球场,那时候咱们哪见过这东西,看着高尔夫球飞来飞去,大家就叫它‘抛球场’……”青岛的建筑就这样在单志先老人那里“活”了起来。

  累并快乐着

  每到旅游旺季,戴上遮阳帽,拿上小水壶,单志先一走就是一天。“我有时带着游客一直走到八大关,最远的地方,走到石老人。每到一处老建筑前,都要认真给游客讲解。好多游客留下我的电话,回去后还给我发短信。有时候,他们的朋友来青岛旅游也会提前跟我联系。还有的游客知道我之后,主动提出让我讲。”单志先说,前几天,他还为山东大学建筑系的五十余名学生做了讲解。

  有时,游客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会主动给单志先一些报酬。老人的倔劲上来了:“你给我小费,我就不讲了。我这个人一辈子不贪财,如果这次我拿了你的钱,这个义务导游的性质就变了。”

  做义务导游,单志先乐在其中。“刚退休那时候,我身体不好。现在,我每天在外面给游客讲解老建筑的故事和青岛的风土人情,身体反而越来越好。虽然累,但生活得很快乐。”

  单志先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德国、英国、日本、丹麦等参观者的名片,职务涉及外国驻中国大使馆领事、参赞、牧师、教授等,至今,他还经常接到外地及国外朋友的电话预约讲解老城区建筑文化。老人最大的遗憾是不会外语。“因为不会外语,我不能跟外国朋友直接交流。不过,今年秋天,我打算到老年大学报个名,学习一下简单的对话,以后可以更好地为外国朋友介绍老建筑。”

  除了为外地游客讲解,单志先老人还主动带领新市民子女参观名人故居。他说:“带着他们熟悉青岛,是希望他们尽快融入青岛本地的生活。我给他们讲解老舍故居、康有为故居,也鼓励这些新市民子女奋发图强,积极进取,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