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节会类 > 正文

大秧歌,父女俩扭了50年

来源: 2012-05-15 08:23:39

    “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 ,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两年一届的中国秧歌节即将拉开帷幕,很多胶州市民都在关注第三届中国秧歌节的筹划及进展状况。随着秧歌节一天天的临近,胶州市各支秧歌参展队都准备得如火如荼。5月9日,记者在胶东街道二铺村秧歌大院看到了感人的一幕,52岁的秧歌队队员杨宝华搀扶着她75岁的父亲杨希财进入训练场。据悉,杨希财是村里出名的“文艺

人”,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对秧歌更是痴迷。其女儿杨宝华3岁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学秧歌,父女俩整整在一起扭了50年,能一同登上秧歌节的舞台,是他们父女二人的梦想。

    

    祖孙三代人都爱扭秧歌

    

    5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胶东街道二铺村秧歌大院,杨宝华正在和队员们一起训练,而她75岁的老父亲杨希财正在和伴奏队一起忘情的演奏着锣、鼓、唢呐、二胡等民俗乐器 。训练间歇,记者了解到杨宝华的秧歌是跟着父亲学的,而杨希财则是跟着他的父亲学的。“我小时候,俺爷爷就常常拉着二胡教我秧歌。”杨宝华告诉记者,她小的时候爷爷就常常督促父亲学习乐器和秧歌,而她从3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和爷爷学习一些基础。就这样,还不知道秧歌为何物的杨宝华就整天开心的扭动着自己的腰肢。时光一年年的流逝,爷爷去世、自己嫁人、成为奶奶……杨宝华这一扭,50年过去了。

    

    在训练现场,记者同时看到了来自青岛市秧歌剧团的指导老师魏翠霞。她告诉记者,由于这支秧歌队表演的是民俗秧歌,所以对于伴奏的要求非常高,鼓点和唢呐、二胡等乐器的配合不能出现一点失误。“刚开始我挺担心的,这么大年纪了万一错个拍子就会让表演队伍乱起来。”魏翠霞表示,但是很快她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杨希财不但演奏得很好,而且他和自己的“老哥几个”还会演奏多拍的复杂曲子,而杨希财对于多种乐器的娴熟更是让专业的魏翠霞大跌眼镜,“真是厉害,我们这些专业的人都到不了这个水平。”魏翠霞感叹道。

    

    上秧歌节表演梦想实现了

    

    “自打胶州有了秧歌节,我就一直想上去试一试。”杨希财老汉告诉记者,由于前两届秧歌节他都没有登场表演,一直很遗憾,所以这次有了机会他一定会好好把握。“我年纪可不小了,这次要是演不好,以后怕是机会不多了。”杨希财笑呵呵地向记者表示道。

    

    为了准备秧歌节,他和村里一些爱好乐器的“老哥们”早早的就集合了起来,“我们当中有些人的手艺都撂下好多年了,拾起来不容易。”杨希财表示,他们为了不拖队伍的后腿,提前很多天就开始了训练,能够得到指导老师的夸奖他感到很荣幸。

    

    胶东街道53个村有46支秧歌队

    

    胶东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崔吉勇告诉记者,胶东街道虽然不是秧歌的发源地,却是秧歌传承最好的地方之一。根据他2011年的统计,整个街道一共53个村庄有46支秧歌队伍,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些发展秧歌的骨干。“除了像北堤子、汪家庄等比较小的村子是和别的村子合并组建秧歌队以外,几乎其他所有村子都有自己的秧歌队伍。”崔吉勇表示。

    

    秧歌队伍多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如何选派参展队伍来说却让崔吉勇犯了难,“自从过年后,我就收到了几十封请愿书,都想参加秧歌节。”崔吉勇告诉记者,最后他们只能“忍痛割爱”从中选出了4支有特色的队伍参加,“不用吹牛,到时候看我们胶东队伍的表现吧。”崔吉勇自信地表示。

    

    文/图 记者 刘震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胶州构筑三大发展平台 对接拥湾发展(视频图)
下一篇:“艺人之家”的秧歌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