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青岛头条 > 正文

青岛近海渔业资源枯竭 上千渔民卖渔船改行(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2-04-28 06:49:19

    思索再三还是卖掉船

    ■回忆 出海从鼎盛走向衰落

    今年55岁的刘宗款是城阳红岛街道的一名老渔民,从事渔业捕捞近30年,他的捕捞经验在当地算得上数一数二。“上世纪90年代前,我们村里有300多户人,几乎家家都出海。”刘宗款说,那时候,许多村里的老师都纷纷辞职出海捕鱼,可见当时出海捕捞的火爆程度。

    1995年以后,逐渐出现了大马力渔船和小网口网具,加上休

渔期偷捕、滥捕现象日益严重,胶州湾近海的鱼类明显减少了。“最初,渔民都是近海捕捞,每次出海行程只有30海里,后来出海的范围逐年扩大,每次出海的行程能达到700多海里,可捕捞量却下降了一半以上。”刘宗款说,渔业资源少了,加上上涨的油费、人工费,还有船只保险费用,现在出海不亏本就算赚了。

    刘宗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捕捞鲅鱼为例,按照目前每人每月6000元工资计算,一人一天的人工费200元,每次出海需要6个工人,每天的人工费就是1200元;出海一次需要花费2000元的油费,还有出海期间的生活费用,各种费用加起来在三四千元。而每次出海平均捕捞的鲅鱼在三四百斤,以10元一斤的港口批发价计算,总收入也就三四千元。因此,渔民每次出海相当于赚回个成本钱。当然,遇到丰收的时候,也会有盈利。

    ■讲述 卖船一路送到即墨

    刘宗款说,最早的渔船都是集体的,个人根据捕捞量赚工分。1985年,村集体对渔船拍卖,他们8个人合伙,以5万多元的价格买下一条20马力的旧渔船,平均每人负担7000余元。“那时候,村里有个万元户了不得,一个农村老师每月工资才三四十元,一年的工资也不过四五百元,一下子拿出7000多元买船,可是个天文数字。”刘宗款说,1991年,由于船体老化,他们合伙更换了60马力的新渔船,一共9万多元,人均出资万余元。

    2002年,随着远海捕捞的兴起,他们又更换了240马力的大渔船。刘宗款说,那个年代,出海捕鱼确实让一部分渔民致富,以他们的渔船为例,一条船一年的纯利润在三四十万,平均到一个人就是四五万,这个数字一点不夸张。“渔船带来了财富,渔民都对渔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起10年前卖渔船的事,刘宗款记忆犹新,那是2002年11月,跟即墨田横的一名渔民签好卖船协议后,船只在红岛码头交接。“当时,我和买方商议,要一起跟船过去,理由是他们不熟悉航程,可他们不知道,实际上是我自己舍不得这条船。”刘宗款说,渔船到达目的地,他在船前足足站了一个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现状 船老大改行退渔进企

    “说实话,出海捕捞是个体力活,我早已有些力不从心了,但俗话说得好,‘吃鱼不如捕鱼乐’,干了大半辈子渔民,要说一下子退出,还真有些留恋。”刘宗款说,去年有人找到他,希望他到韩家民俗村工作。经过三个月的考虑,刘宗款选择放弃渔民这个职业,到韩家民俗村干起了休闲渔业经理的工作,负责指导工作人员或游客划船和捕捞技巧。“现在的工作基本上还是老本行,但不用出海了,工资每月3000多元,比以前轻松多了。”刘宗款说,虽然只是演练,但他觉得现在的工作很舒心,似乎找到了以前的一些回忆。

    刘宗款说,20年前,红岛街道渔船最多的村有近百条渔船,而如今,这个村还剩下不足20条渔船。“现在,周边的企业一年比一年多,多数企业严重缺人,这种情况也给退下来的老渔民一个再就业的机会。”刘宗款说,曾经和他一起出海的许多五六十岁的老渔民都进了企业,工资从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不干船老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用再整天为算账头痛了。不过,这些老渔民聚在一起,说得最多的还是以前出海的故事。”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中俄海上联合军演落幕 俄罗斯参演舰艇离青回国(图)
下一篇:青岛新机场选址仍在论证阶段 尚未确定选址方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