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23岁小伙自学做吊塔司机 115米高空编织梦想

来源:青岛日报 2011-11-11 14:50:59

    “这个小伙子技术好,很多工地都愿意找他干。”还没见到杨小军,门卫刘师傅就对记者夸起了他,“稍微等一下吧,就快下来了。”由于杨小军正在“天上”工作,记者只有在下面等他中午下班吃饭的时候才能见到他。

    “自学成才”做了塔吊司机

    尽管在心里做好了各种预想,但是见到杨小军时还是让记者大吃一惊:一身时尚休闲的打扮,头发染成微黄色,年轻的脸上还挂着几颗青春痘,略显羞涩地笑着。这与记者

想象中塔吊工的形象相去甚远。“啊?为什么采访我啊?”略带惊讶,这是杨小军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杨小军今年22岁,别看年纪不大,但他可是“老”塔吊工了,“开塔吊差不多有四、五年了吧”。

    杨小军是陕西安康人,16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来青岛六年了,一直是在建筑工地工作。开始的时候是在工地上负责捆扎钢筋,活比较累,后来跟着一个老乡学开塔吊,随后通过专业资格考试之后,杨小军拿到了“塔吊驾驶证”,如愿转行做了一名塔吊司机。

    曾在塔吊上待一天一夜

    如此高空作业,如何保证不会刮蹭到周围的建筑、树木之类的呢?难道塔吊工人都是火眼金睛不成?“眼睛好是肯定的,但是主要靠对讲机和地面上的信号工联系”,杨小军对记者说,什么时候落、什么时候起、该用什么样的力度和速度、运到什么地方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信号工指挥。信号工就是塔吊在地面上的“眼睛”,“有时候会在楼体的另一侧调运材料,塔吊司机视线受阻,一点儿都看不见,全凭指挥。”

    虽然现在杨小军的技术早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在刚刚入行不久的时候,他也遇到过一次“小事故”。“当时是一个五层的工程,准备好的砂浆放在容器里,但是由于没固定好,吊起的时候不小心滑落了,砸断了一块20公分厚的楼板”,现在回想起来,杨小军似乎仍有些后怕,“幸好当时没人,最后也只是赔了楼板的钱。”从此以后杨小军变得更加认真、仔细。

    除了中午一个多小时的吃饭时间,杨小军一天都是在100多米的高空度过。“有一次曾经在塔吊上待了一天一夜呢”,杨小军的话让记者惊诧不已,“当时是在打混凝土,虽然对我来说不是最累的时候,但是离不开人,隔一会儿就得动一动。”就这样,杨小军从第一天早上6点多开工,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将近8点的时候才下班。吃饭都没下来,别人买了吊上去的。

    安全管理很严格

    现在杨小军每天工作的塔吊已经上升到115米了,“还得再升高两次,最后差不多会在130多米。”就是这将近40层的高楼,在安装升降机之前,杨小军需要爬楼梯上去,然后通过楼体和塔吊之间的“浮桥”进到驾驶室,下来的时候再从塔吊中间的小梯子爬下来,每天如此上下两趟。“下来的时候比较快,一次两个阶梯,一分多钟就下来了”。说得如此轻描淡写,但是记者看着这100多米上下垂直的梯子都心惊胆战。“他爬的时候就跟小跑似的,一溜烟儿就下来了”,刘师傅比划着告诉记者,“这升降机也就才装了半个多月吧。别人要想上去,还必须得有医院的证明,证明没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恐高症就更不用说了。”

    “在上面还会晃呢”,杨小军告诉记者,虽然都是和楼体固定在一起,但是刮风的时候在驾驶室还是能感觉到晃动,“有时候晃动幅度有三四十公分。”“天气是会对施工造成影响,不过我们有严格规定,风力达到或者超过六级时,塔吊必须停工。”张卫星补充道。

    100多米的高空,三个平方大小的驾驶室里冬冷夏热,除了操作台之外,最多只能放下一把椅子。“夏天的时候就把窗户都打开,上面风很大,不过有时候会比较晒”,杨小军笑着说,“冬天有取暖器,公司给配的,但还是会从窗缝里钻进风来。”

    离工地不远一处市场内,一碗4块钱的刀削面就是杨小军的午饭。“挣得不多,这里比较实惠,我经常来这儿吃”,杨小军告诉记者,他想攒点钱,将来回老家做生意。 本报记者 薛华飞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千余户靠煤炉过冬 热力公司称新换热站已选好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