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直接嵌入即可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焦点新闻> 蛟龙号> 详解蛟龙号 > 正文

蛟龙母船向阳红09返青 海底美景录像带回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8-24 16:49:29

    “蛟龙”:用“绣花手”捉到海参

    快到海底的时候,下潜人员会抛掉一组压载铁,之后 “蛟龙号”便会悬浮在海底,就像直升机的悬停一样。随后在海底巡航,了解海底的环境,寻找符合任务目标的作业点。为了在幽暗的海底世界看得清、看得远,这次海试“蛟龙”配上了高清摄像机、照相机,石英卤素灯等8个水下灯源,加装了10台LED灯,灯光能照射的距离为7到9米,这让“蛟龙”的眼睛变得格外明亮,得益于此,“蛟龙”号首次带回了清晰的海底录像和图片。

  除了明亮的 “眼睛”,“蛟龙”还有一双敏捷的手——右手被称为“绣花手”,可以伸出、张合手掌;左手是开关控制,肩、肘、腕各关节操控起来动作都很 “到位”,而且力量大,可以用来抓住大块头的东西,包括起到锚定的作用。在“蛟龙”的身前还有两个“取样篮”,左侧有黄色盖子的塑料笼子,是用来盛放海底生物的“虾笼子”;右侧蓝色的塑料筐则可以盛放海底的锰结核。

  不过要在环境复杂的海底操纵“蛟龙”的机械手,将“战利品”稳稳抓住,并且精准地放到篮筐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像海参,我们抓了六七次,成功了两三次。”付文韬说,好在他们在岸上曾反复进行“倒水”训练。训练中,他们操纵深潜器的机械手抓起一个矿泉水瓶,将水倒入一旁只有瓶口大小的空心竹竿里,这样的训练让他们的双手和机械手之间培养了很好的“默契”。

  收获: 海底美景录像带回

  “海底很美,形状各异的小鱼,好大的海星,成群的龙虾,他们自由自在地畅游,整个海底世界如梦幻一般。”唐嘉陵和付文韬告诉记者,他们操控深潜器下潜时,透过载人舱的视窗,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小鱼游来游去,“形单影只”的龙虾无忧无虑地徜徉徘徊。记者了解到,此次海试,“蛟龙”号带回了很多清晰的海底生物录像和照片。海试现场总指挥顾问陆会胜介绍说,在相关技术的帮助下,海试队员首次在海底照片中分辨出多种深海生物,包括鼠尾鳕鱼、海参、水螅等;也首次录制了高清的海底录像,为研究提供了方便。潜水人员还首次采集到了一个巨型单细胞原生动物,形状扁平,好似灵芝。这些都为科学家探秘深海生物生命奇迹、寻找基础科学问题的答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试队员们还根据微地貌勘测形成了地貌图,在海下5180米海底取回了21颗共0.8公斤多的锰结核和海底沉积物样品。科学研究发现,锰结核中50%以上是氧化铁和氧化锰,还含有镍、铜、钴、钼、钛等20多种元素。

  考验: 近10小时坚持不喝水

  按照技术设计,潜航员正常的下潜时间是12个小时,下潜、上浮各3个小时,在海底工作6小时。根据海试情况统计表上的记录,5次深潜海试中,“蛟龙号”在水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达9小时14分。潜航员告诉记者,由于在舱内不方便上厕所,他们下潜前都不能吃刺激性的食品,虽然每次下潜他们都会准备充足的巧克力、压缩饼干等高热量食物,但是为了减少排泄,他们不敢多吃东西,将近10个小时不喝水。

  除了控制饮水和进食,空间的狭小和温差的变化对潜航员来说也是考验。付文韬说,潜水器2.1米内径的狭小舱内,刚好能容下3个人,但3个人很难同时站起来。而且在下水过程中,潜水器摇晃得厉害,舱内会非常热,挥汗如雨。与此同时,随着深度增大,潜水器周围会逐步变暗,直至漆黑一片,温度也越来越低,到达5000米海底时,外部温度大概只有1.4摄氏度,而他们仍要贴着舱壁原地不动坐着,经常是贴着舱壁的一半身体冰凉,另一半却非常热,长时间驾驶潜水器,手都有些冻僵了。(记者 于小阳)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蛟龙深潜员揭秘海底世界 曾遇巨型龙虾(图)

  相关资料:蛟龙号
·长×宽×高:8.2米×3.0米×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每小时25海里,巡航每小时1海里
·最大工作设计深度7000米,理论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海洋
·去年在中国南海创目前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
·此次海试目标在东北太平洋突破5000米深度
  青岛基地
蛟龙号来青安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