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自购私车”的公车改革示范意义

1
青岛新闻网 2011-03-09 14:34:40 荆楚网【字号    新闻报料

  公车改革有多难?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在两会间隙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自2003年从中南财经大学调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之后,连续8年就公车改革上交议案,但收效似乎不大,自己虽因率先车改被网友称为“用车成本最低的清官”,却“只影响到两个半人效仿”。(东方早报2011-3-7)

  尽管连续8年上交公车改革议案,得到的都是“意见很好,正在考虑”的尴尬回应;尽管8年率先车改,“只影响

到两个半人”。但在公车改革声浪四起而实效却捉襟见肘的当下,“用车成本最低的清官”——叶青的做法,应该要为全国性的公车改革起到“多面开花”的示范作用。

  与人们普遍对于公车谈之色变的原因,诸如浪费、腐败、彰显特权等不尽相同的是,私自进行自我改革的叶青的最初动力,只是“就觉得公车是个巨大的浪费,于是就想进行改革。”初看这理由未免有点过于“单纯”,但减少浪费这一改革初衷,实际上是抓住了公车问题的最大辫子。

  因为,无论是滥用还是耍特权等种种公车使用弊端,都必然是建立在对公务车的浪费使用之上。而一旦从最功利角度考量的“节约公车使用成本”的目的能够实现,其他歪风恶习也势必将纳入有效控制的范围。如此一来,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公务车的使用成本,公车改革也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

  连续8年时间就公车改革建言,并率先自我改革,却只影响到了“两个半人”。叶青的遭遇令人同情的同时,也足以说明目前公车改革的困境之深。也可能有人据之将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行动,看作是“茶杯里的风暴”。但笔者以为,在公车改革的大形势裹足不前的境遇下,以减少浪费为宗旨的“叶青之政”虽然只能每年“减少8万块钱”,虽然还不能起到规模效应,但这种理念和大胆实践,实在不能淹没在责全求备的非议之中。至少,对于叶青个人而言,他做到了最好。

  无论是昆明启动“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用卡定额包干管理”试点,广州的公车有偿使用,还是重庆荣昌县的公车标签,虽然都未引起广泛认同,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反映出,公车改革之急迫和各地方的努力。事实上,对于公车改革这一系统工作,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在目前的形势下,困难显而易见。由此,更能明确反映出各地实际环境差异地方之政,未尝不是一种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形式。

  能否减少公务用车的财政消耗,应该成为公车改革成效的最核心衡量标准之一。而叶青之政的最大意义,就是莫过于为公车改革提供了上述制度设计上的目标理念。同时,也昭示出地方先行的改革方向的可能。(朱昌俊)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为什么年轻人普遍热衷当领导
下一篇:管理“裸官”就该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