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十一五”我市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来源:青岛新闻网数字报 2010-12-20 14:33:37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用行动诠释着十七大报告所指引的方向——“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正在成为当下青岛现代化教育进程中的重要标签。

  正如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所言,近年来我市以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目标,在教育惠及民生方面办好事办实事,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我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校长教师交流,关注弱势群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城乡间、区域间和学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趋近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教育公平理想。

  “硬件”均衡,为教育公平奠定基石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用完善的机制保障了教育投入的增幅,保障了教育前行的速度和质量,将改善办学“硬件”的目光瞄向全市每一所中小学。

  从2010年秋季新学期开始,青岛市财政每年新增3亿元,大幅度提高并且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700元、初中900元,农村小学、初中分别增长了75%、50%,教育公平的阳光令农村学校感受到了同等的热度。开发区此次将生均公用经费提至全市最高标准,初中、小学分别提高至 1177元、840元,率先实行 “七免一补”。薛家岛小学校长郭加鹏近来有了一系列新打算:学校正与一所浙江名校联络,准备派骨干教师去挂职,类似这种去外地名校“取经”的培训,学校打算每年派4到6位骨干老师;对学校已有的体育场加以“扩容”,增设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给所有教师的电脑更换液晶显示屏,还要更新学校的网站,方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搜集资料、适时交流……郭加鹏说,原来生均公用经费执行540元标准时,学校想改善办学条件时常会感到捉襟见肘。标准升到840元后,学校以1584名在校生计算,经费一下子增加近50万元,许多原先不敢想的规划都可以付诸实施了。

  五年间,我市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农村教育插上腾飞的双翼。据统计,2006年起我市建立“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来,2006至2009年市本级共投入5.42亿元,对财力比较困难的农村市,市财政负担多数项目70%比例的经费。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2008年将市本级专项经费的49%投入农村教育事业,2009年进一步提高到60%,投入经费近2.1亿元。

  教育投入的稳步增长令我市农村中小学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升级换代。来自市教育局统计显示,5年间我市改造农村危旧校舍56.2万平方米;从2008年起,3年间我市投入2.4亿元实施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工程;从2008年起,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对五个县级市的600多所未达到办学标准的镇以下中小学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集中改造,到2010年底将投入近1亿元改造其中的300余所。

  “软件”均衡,为教育公平提供可能

  好学校离不开好老师,而在社会中美誉度较高的学校,往往也是师资力量配备相对较强的学校。正是由于区域中校际间师资配置上的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失衡,这已成为制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学校“硬件”相对均衡之后,我市将均衡的重点转至“软件”均衡,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进程。

  2008年,市南区在青岛市率先启动了名校校长轮岗交流、名师异校交流,打破了长期以来名校校长的终身制。市南区委书记李学海说,通过均衡配置优秀师资资源来破解教育发展的“瓶颈”,是市南区下大力气启动名师名校长交流的初衷。两年来,市南区已更换了90%小学校长和80%初中校长,还有47位名师进行交流。由此,名校优质资源得以有效辐射,区域内择校现象大幅度下降,“处处有名校、校校有名师、科科有带头人”,这一美好的教育理念正在市南区成为现实。

  “十一五”期间,我市致力于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交流,出台了诸多政策直指城乡壁垒。 2008年起我市设立城区教师支教专项补贴,分别以每人每月800元和不低于500元的标准对市内四区跨区域、五市三区区域内支教教师给予补贴;规定支教人员的支教工作实绩作为评先选优、晋升教师职务的重要依据;在教师招聘中单列支教指标,对各区市下达支教计划……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选派支教教师2000余名,其中从直属学校中选拔的支教教师近300名,并将五市招考的95%的新教师派往农村学校。

  近年来,我市共投入180万元免费培训了五市镇以下学校音体美和信息技术等学科3000多名教师;2009年起我市又投入100多万元计划用3年时间对400名农村初中校长进行免费培训……这些面向农村教师的培训洞开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与此同时,我市近年来持续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比例,至2010年已提高至60%。另外,从2007年起我市利用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加强生源监测和管理,对平均班额超出规定标准的热点学校,原则上不再允许接收学生转学、借读和其他形式的就读。这些举措推动了生源均衡,与师资均衡的举措相得益彰,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可能。

  关注弱势,令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李沧区虎山路小学六年级三班女生孙立杰跟随父母从老家莒县来到青岛,一年前父亲罹患白血病撒手人寰,妈妈带着她和弟弟艰难地生活,让一家人留在青岛的唯一动力就是她们姐弟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班主任周末将她接到家里补习功课,同学把她请到家里给她打“牙祭”。日子虽然艰难,但周围的关爱让孙立杰很温暖,她在班级的许愿树上留下的心愿是“成为一名医生”,医治那些被病魔困扰的人。

  “同在蓝天下”这一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政策早在2004年就在岛城变为现实。当年,我市免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有32541名学生受惠,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已逼近10万人。“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并在中考录取条件、收费等方面与市区学生一视同仁。

  “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做到了“上学无忧”。2006年,我市比国务院要求提前一年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杂费;2007年以来我市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杂费、免费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住宿费;我市还实行了中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8000余名学生由此受惠。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保障,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离开学校。 2007年起,我市统筹建立政府资助为主体,覆盖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据统计,2007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我市共计投入5.34亿元发放奖、助学金68万人次。 2009年,我市在计划单列市中率先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610余万元,解决近1200名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问题。

  此外,我市格外关爱残疾儿童少年。从2003年起,我市对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目前生活费补助标准已由2003年的每生每年90元提高到小学500元、初中750元。为畅通这些孩子的升学渠道,2007年起我市将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高中的残疾少年全部纳入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并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由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100元。目前,12区(市)全部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工作先进县(市)”。

  本报记者 刘 淼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十一五”青岛新农村建设交上出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