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育儿频道> 头条新闻 > 正文

5000次夸出好孩子 但夸奖也得讲技巧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28 10:15:46 城市信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对孩子伸出大拇指给予鼓励,通过夸奖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的“拇指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最受推崇的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孩子成长期,父母给予的肯定要达到 5000次以上,才可能使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如果把 5000次夸奖进行分解,把 60% 的夸奖集中在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生头5年里,意味着我们每天要对学龄前儿童夸奖3次。

    如何执行5000次方案?

    5000次真是个不小的数字!既然这样,是不是为了达到这个数字,夸奖越多越好呢?是不是只要我们对孩子天天夸、事事夸、时时夸,孩子长大后就有特别自信的心态和特别健全的人格呢?

    CASE1 妈妈的夸奖真没劲

    “宝宝你真乖呀!”“你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你真棒!”“你真懂事,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作为父母,我和孩子爸爸从来不吝惜对孩子的夸奖,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孩子会自己拿筷子吃饭了,孩子会自己收拾玩具了,我们都会这样夸她。几乎是天天夸,事事夸。她小的时候听到这些夸奖很开心,但慢慢长大了就有点不一样了。有一天珍珍自己在床上穿好了衣服,我又一次夸她“你真棒”的时候,她十分不满地说:“妈妈你真没意思,每次说来说去都那几句,幼儿园的小朋友会自己穿衣服,有什么可棒的呀?”珍珍妈

    CASE2 不给奖励我就哭

    佳佳刚上幼儿园时,经常哭闹,弄得我和老公心里很不忍。后来佳佳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不怎么哭了,还在幼儿园的周末评奖中获得了一颗小星星。她爸爸知道后为了奖励她,让她在幼儿园表现更好,就给她买了一个小音乐盒。从此之后,每次佳佳得了小星星,我们都给她买她喜欢的东西,有时候是一袋糖果,有时候是一件玩具。这次宝宝又得了小星星,我们太忙没给她买东西,没想到第二天我们送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死活也不进去,而且不依不饶地在幼儿园门口大哭大闹,嘴里还哭喊着:“为什么没有奖品,你们为什么没有给我买奖品!”佳佳妈

    CASE3妈妈不喜欢我了吗

    有一次我和儿子上街,看到一个同事也牵着女儿散步,我寒暄道:“啊!你家小妹妹真可爱,真乖 ,不像我家乐乐吵吵闹闹,只会淘气,让人心烦。”在一旁的乐乐瞪大了眼睛怯生生地说:“妈妈我乖……”我当时正在因为什么事和他生气,就故意大声说:“乖什么乖 ,就知道淘气烦人,一边儿去!”过了几天,我就发现乐乐变了,看到我回来却不像以前那样来抱我,而是躲在椅子后面不敢过来。我说:“乐乐过来亲亲妈妈!”乐乐小心翼翼地亲亲我后竟然冒出一句:“妈妈我乖 ,你别心烦。”现在还经常问我:“妈妈你不喜欢我了吗?”我现在非常后悔,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像以前一样和我亲近呢?乐乐妈

    找到正确夸奖的金钥匙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只关注夸奖频次而忽略了夸奖质量,是对拇指教育的曲解,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你简单地认为“夸孩子就是挑好听的说”,那么你会发现在执行“5000次夸奖方案”的过程中,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其实在接受家长的拇指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会根据夸奖方式的不同发生各种心理活动。左边是3位妈妈在对孩子进行拇指教育的过程中亲历的问题,从这些妈妈的困惑之中,你是否也能看到自己教育的可改进之处。

    夸奖就像青霉素 太多会失效

    赞美是情感的强效药品,对孩子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是经验告诉我们,赞美有时也像青霉素一样,不能随便拿来就用。而是要遵守一定规则,注意用法、用量、间隔时间,更要注意可能由此产生的过敏反应。

    当穿衣服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珍珍的妈妈还在夸奖珍珍,这就让珍珍怀疑妈妈的夸奖是真心的吗?自己穿衣服是一件太普通的事情呀!由此产生的怀疑如果延伸到珍珍得到的全部夸奖上,她就会怀疑自己做的事情可能根本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物质奖励要慎用

    物质奖励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行贿手段,把物质奖励作为一种常态,会让孩子养成坏的条件反射,曲解奖励的正面意义。从表面来看,CASE2中幼儿园的老师和父母都在奖赏孩子,但实际上过早地把竞争机制引入到了孩子的世界中,是错误的做法。孩子不是从自己做好了某件事情本身出发而获得荣耀感,而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获得荣耀感。这种对比传达给孩子一种信息:得奖就是好孩子,不得奖就不是好孩子。佳佳发脾气的原因不是因为父母没有在物质上满足她,而是因为她心理失衡,认为父母漠视了她的成绩,她的成绩没有意义了。其实孩子是很单纯的,对于佳佳来说,从最初爸爸妈妈就应该给她真心的赞扬,这比什么好奖品都重要。

    别让爱在比较中贬值

    在亲子关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险境:孩子按照父母的心意做事 ,父母就给他们爱,一旦孩子违背了他们的心意,父母便用“收回爱”作为惩罚。这往往让孩子感到自卑。CASE3里的乐乐妈妈在夸奖别的宝宝时,无情地伤害了乐乐的感情,甚至让孩子对母爱产生了怀疑。事件里的妈妈的本意其实是想给乐乐指出别的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树立榜样,让孩子向榜样学习,但却让比较的心态搞砸了整个事情。孩子对妈妈一时气话的翻译是:我不如妹妹,所以妈妈不喜欢我了。这种对别人的表扬实际是对孩子变相的批评,也在无意中给孩子“定型”,让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种人。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孩子有可能变本加厉,变得更“不乖”。

    孩子不能活在夸奖里

    教育学家尹建莉在书中这样写道:“只有当儿童在对自己的能力不确信的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的赞美和肯定来巩固他的自信。无论在什么事情上,只要孩子已经形成较为确定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会感到做作和廉价,反而让他对自己产生怀疑。”换句话说,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如果父母的夸奖和批评铺天盖地,无事不评,孩子就会对所有事情都感到不确定,都需要别人来帮他确定。孩子习惯了生活在一种不断被评价的环境中,没有夸奖就觉得失去人生的意义。这就像对青霉素的依赖性,孩子陷入了“我要得到夸奖”这种自我设定之中,需要从别人的各种评价中来得到心理满足。在这种心态下,孩子就会很紧张他能否做好每一件事情,而做好的目的只有一个——得到正向的评价。这种孩子未来的性格不是自卑就是自傲,很难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市质监局开展幼儿园絮用纤维制品检查
下一篇:青岛中央商务区将建7所幼儿园 设13个公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