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巨无霸货轮载重20.5万吨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1-28 13:58:15 字号:TT

青岛巨无霸货轮载重20.5万吨 相当于几艘航空母舰

已经下水的第一艘20.5万吨的散货船。

青岛巨无霸货轮载重20.5万吨 相当于几艘航空母舰

甲板上,工人们正在工作。

  “乒乒乓乓”……11月24日上午9时许,即墨市田横镇女岛旁边的造船基地内,工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长400多米的船坞内,一艘长300米、宽50米、高24.75米、载重20.5万吨的货轮正在进行着组装,这是山东省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船舶,而同型号的首艘货轮也已于今年9月24日下水。这标志着以造船业为代表的青岛海洋制造业也实现了新一轮的大发展。

  高兴 20.5万吨货轮一艘接一艘

  仅缆绳就有小孩拳头粗,站在船下面必须要拼命仰起头才能看到船上部分……这是20.5万吨散货船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11月24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原青岛造船厂,现改制为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的造船基地,见到了这艘停靠在30万吨级船坞外、正在进行最后工序的20.5万吨级散货船。这艘船体已经涂上红黑相间颜色的巨轮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顺着船体旁边搭起的20多米的楼梯,记者爬到了巨轮的甲板上。由于太高,记者从一个舱盖口往船舱看,一阵眩晕袭来 。此时,甲板上各组队的工人们早已经在甲板上忙得不可开交,“船体已经在船坞组装完毕了,现在到了最后阶段,就是打造管道、机舱等船上部分的零件了。”安徽籍的管道工人张文忠是去年9月份开始参与建造这艘散货轮的,他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从事造船工作已有五六年,跟着施工队伍跑遍了大江南北的各大造船厂,但建造如此大的货轮,他与工友还是第一次,张文忠高兴地告诉记者,造这种大船对工艺、技术上的要求要高一些,他在建造这条大船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除这艘船之外,在后边的船坞里另一艘同样型号的船正在组装着。”顺着张文忠的指引,记者看到在这艘巨轮身后的长达400多米的巨大船坞内,第二艘 20.5万吨的散货船正在逐渐露出雏形。

  高大 吨位相当于几艘航空母舰

  “这不仅是我们船厂自建厂以来建造的最大船舶,也是山东省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吨位的船舶,载重达到了20.5万吨,长达到了300米,船宽为50米,型高也就是船底到甲板的高度达到了24米,再往船上部分会更高。”说起这个庞然大物,船厂技术中心副处长董松利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青岛造船厂,曾是全国唯一一家生产水面战斗舰艇的地方企业,生产过山东省第一艘5000载重吨的散货船。2005年前后,青岛造船厂改制为青岛扬帆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并在女岛建造了占地1200亩的新基地,拥有30万吨级、2万吨级船坞各一座,舾装码头1100米,年钢材加工能力20万吨,年造船能力150万载重吨。

  “2011年6月28日,我们开工建造了山东省有史以来最大吨位的散货船,首艘于2012年9月24日下水。”对于这些散货船,董松利介绍说,该船设计吃水16.50米,续航力 2.5万海里,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其油耗、航速及载货量等主要技术参数优于日韩等国同类型船舶,同时该船燃油舱采用双壳保护,将传统设计中的燃油舱从机舱区域搬到顶边舱,并在舷侧设立隔离空舱,有效降低燃油泄漏的可能性;并配有一套适应使用低硫燃油的系统和设备,符合国际上对低硫的排放要求,是典型的“绿色船舶”。

  “它代表着中国船舶工业向环保、低碳转型的方向。”对青岛能造出这样的船,董松利心中生出一种自豪之情。

  高端 还建科考船助力蓝色经济

  除了这艘 20.5万吨的巨轮外,在造船厂另一个2万吨级的船坞内,一艘看似不起眼的“小船”也正在紧张地施工中。虽然船体并不算大,但严格的上岗条件、精密图纸、船厂上下的备加重视,都显示出这艘船的非同寻常。原来,这是一艘科考船,是为中国海洋大学建造的国内首艘海底三维地震监测和海洋电法调查深拖作业科考船。

  “这艘科考船是全焊接钢制特殊用途船舶,全长68米,宽15.6米,采用柴油机驱动。虽然算不上大船,但意义却非常重大。”董松利告诉记者,这艘科考船的主要作业内容有二缆三维物探调查作业、4000米海洋电法调查深拖作业,专业沉积环境物探走航调查,专业底质调查与水文生物调查,专业ROV调查、海底设施检测与深海现场监测以及150米以内浅海域 300米岩芯专业钻探。该船交付后将弥补国内海底三维地震监测和海洋电法调查深拖作业空白。

  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闻学东认为,这艘船的建造还标志着青岛蓝色硅谷建设规划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党的十八大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将高端海洋装备研发制造列入规划,海洋科考船则是为探究、探测、调查海洋领域提供支撑和保障,新一代科考船的开发、研制、运用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次科考船的承建,也是为青岛发展海洋经济,为我国海洋科学发展做出的努力 ”。

  海洋制造业步入“快车道”

  采访中记者获悉,青岛还有很多成绩斐然的船舶制造企业。在青岛海西湾国家船舶出口基地,有60多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形成了以船舶修造为龙头的大型产业集群。同时,基地内生产配套企业约500家,形成了从船用钢板加工与配送、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及零部件、桨轴集配配套到新一代节能环保的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港口及船用机械、港口导航及海上服务直升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目前,基地内有大型造船修船坞7座,1座50万吨级的,4座30万吨级,另有15万和10万吨级的各1座;海洋工程滑道10条;大型龙门吊11台,已形成年造船500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16座的生产能力。

  而早在2010年,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和青岛港建港指挥部承建的青岛董家口港4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中国第一个可停靠40万吨级大型船的码头,创造了中国码头建造史上的一个奇迹;2011年,青岛港董家口港区20万吨矿石转水码头、20万吨煤码头、30万吨油码头等多个工程全面展开。此外,青岛市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项目70%以上具备国内先进水平,南车华轩水务自主研发的超滤系统和高压渗透膜技术,在海水淡化领域接近世界高端水平……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二五”以来,青岛市在海洋制造业领域增速强劲,实现了新一轮的大发展。(记者 高亮 郝园园)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