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八成渔船不出海 成本高收获少挣钱难

来源:青岛新闻网数字报 2012-03-10 06:41:56

    核心提示

    37岁的济宁人梁前进曾当过出海捕鱼的雇工,一周前他来青想干“老本行”挣钱,可意想不到的是,他在沙子口、胶南和即墨等地转了一周,也没找到渔船雇工的岗位。在众多企业大喊用工荒时,海洋捕捞业为何不需要雇工?前昨两天,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出海捕捞成本增加和海洋资源枯竭导致许多渔民不愿出海,是船工难寻“雇主”的主要原因。

  ■求职

  想当船工却没人雇

  “转了7天,没有一个船老大雇人。”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海边采访时,正好遇上来青找工作的济宁人梁前进。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在威海渔船上当过一年的雇工,工资待遇每月都在4000元左右,比普通工人挣得多。一周前,为多挣钱,他来到青岛,想寻找一份出海打鱼的活儿,可没想到在各行业缺工的情况下,船工岗位却如此难寻。

  梁前进告诉记者,他今年37岁,身体很结实,也能吃苦,出海打鱼一点问题没有。来到青岛后,他在四方长途站中介公司找到了几个招聘出海雇工的信息。梁前进交上中介费,来到沙子口渔港后才知道,船老大已经不要人了,中介的信息也是去年发布的。梁前进在沙子口一连问了4条大渔船,对方都称目前不需要船工。经人指点,梁前进又来到了胶南,几艘大渔船只是把他的电话留下,说如果需要人就给信儿。

  ■困境

  一听外地人都说“不”

  昨天中午,梁前进来到即墨市鳌山卫镇七沟村,准备看看这里的船老大需不需要雇工。当梁前进满怀信心地说明来意时,船上的渔民一听他是外地人摇着头说,现在海里没东西,不出海,不需要雇工。梁前进又在七沟村、冯家河码头转了一圈,许多渔船都停靠在岸边,多数渔民都在修船补网,而因为出海的极少,渔船根本不需要雇工。

  “这里的雇工都是本地人,现在外地雇工不要了。”昨天下午,即墨田横镇周戈庄码头上,10多艘大马力的渔船停在海边,52岁的船老大李官记和梁前进聊了起来。在得知梁前进想做出海雇工时,他冷笑了一下说,现在出海打鱼不景气,出海的次数少了,外地雇工都走了,渔民为了减少成本,一般都是找本地雇工出海,这样随机性强,不出海时本地雇工还可以做自己的事,两不误。

  ■调查

  八成渔船“窝”在家

  “你看,码头上的渔船都在家窝着,有船出去也是到近海捕捞。”昨天上午,船老大李官记告诉记者,现在海里打不到东西了,像他这种大船,出一次海费用很高,加上气温低,许多船都不愿太早出海作业。

  记者在周戈庄码头、丰城栲栳岛码头看到,十有八九的大型渔船停在岸上。即墨鳌山卫镇渔业办林主任告诉记者,近年来,近海资源枯竭,渔民出海前会细算账,如果不赚钱,当然不愿意出海,现在不管是大小渔船,八成都在家里没动,就是出海的渔船也是在近海进行捕捞作业,还有许多渔船怕开春首次出海赔钱,都在观望,看看先出海的渔船回来后的收获如何,再决定出海捕捞。林主任说,好在每年他们都在海里放流虾苗等,要不是放流,近海可真空了。

  ■讲述

  雇工减员省下成本钱

  “原来用外地的雇工多,现在雇不起了。”昨天上午,田横镇的船老大刘红兵告诉记者,原来海里的东西多,一条船多的时候需要三五个雇工,可是现在出海次数少多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雇工,许多船老大为了减少成本,一般都找本地的,本地青年人不愿意出海,船老大就雇一些年龄在四五十岁的本地人。

  李官记告诉记者,原来船老大雇外地船工,那是天天出海,现在出海次数减少,外地雇工没活干,雇不起了。再说外地雇工风险大,外地雇工,需要办这办那的,手续很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去年开始,雇外地人出海的慢慢少了,转而用本地年龄大一点的,了解对方的情况也让人放心。

  “现在的渔船是越来越少了,有的船常年停在岸边一次海都不出。”李官记说,原来他这一条大船天天出海作业,现在没东西了,每个月能出两次就不错了,每次捕捞回来的东西比几年前减少了一半还多。昨天下午,记者从即墨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去年,即墨田横镇就有60多家渔民将船卖掉,做起了海参苗养殖。鳌山卫镇渔业办林主任说,5年前全镇约有700多艘船,现在能有400多艘就不错了。

  ■现象

  出海渔船每年在减少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即墨鳌山湾七沟码头,虽然气温升高,到了出海时间,但并没有渔船成群结队出海的盛况,大部分渔船仍然整齐地停靠在岸边,渔民们不慌不忙地在自己的渔船上做着准备工作。

  “出一趟海没那么容易,费用太高了。”老船长于吉祥告诉记者,去年9月开海后,雇一名长工的费用又涨了千元左右,一个季度的费用在两万元上下,比去年增加了近3000元,短期雇工现在每人出海一次500元左右。老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船需要两名船工,出一次海大约需要1000元的柴油,出海一次光费用就要2000多元,如此高的费用,如果打不上来海鲜,风险大容易赔本。

  记者在即墨沿海数个渔村调查了解到,像老于这样因为出海费用高,而没有出海意愿的渔民不在少数。一位渔民告诉记者,近几年,渔民出海赔钱已经是常有的事,不论是多么精打细算的船老大都有这样的遭遇。“现在还好点,政府有燃油补贴发放,一艘大点的渔船每年大约能领到两万元左右的燃油补贴。”渔民刘仁明说。

  进展

  大批渔船清明前后出海

  “很少有大船出远海捕捞,一般这个时候开始在近海打魁蚶(俗名赤贝)和虾虎了。”昨天下午,记者在即墨田横镇周戈庄码头看到,几名船工在船老大的指挥下,正忙着往船上搬运渔网和生活用品。船老大李官记告诉记者,这艘渔船是120马力的,这天是开春后第一次出海,他要到10海里以外的海面上下网,捕捞新鲜虾虎。下网需要四五天时间,一周后,他们每天就要出海收网,到时就有许多新鲜的虾虎上岸了,但现在还不知道虾虎的产量如何,不过一周后,市民肯定可以品尝今春“第一鲜”。

  李官记告诉记者,周戈庄算是即墨最大的渔村,有400多艘渔船,上百马力的大船也在30多艘,但许多大渔船都不打鱼了,他们出海后,一般到南海进行海上交易,收购南方海鲜后,再运回市场。“因为自己捕捞成本太高了,几乎没什么大赚头,还不如到南海收别人的海鲜,现在即墨海边的渔船都成了‘收购船’,青岛地区到南海收购的渔船数沙子口最多,而真正出海捕捞的大小渔船要等到清明节前后,到那个时候,大量的海鲜就会上市。”李官记说。(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流亭立交西流高架封闭3个月 环湾高速至市内需绕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