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等青年辩论精英都来青岛了!昨日,参加“双星杯”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各国选手来青报到,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十六所顶尖高校的辩论高手将展开对决。从16日到22日,16支辩论队将在8场辩论赛中捉对比拼。昨天下午到今天凌晨,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地的16支辩论队抵达青岛。与华语队伍摩拳擦掌、精心准备不同的是,国外大学生们表示参赛更多的是学习中文和表现中文。话虽如此,但昨天刚到酒店,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许多不以中文为母语的国外高校大学生就开始抓紧时间练中文,为明天的比赛做准备。 华人辩论队竞争更激烈 昨天下午,记者在16支辩论队下榻的酒店了解到,从上午开始陆续有各大学的辩论队抵达,由于距离较近,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最早报到的国外大学队伍,而诺丁汉大学辩论队则要今天凌晨才能抵达青岛。 记者在酒店里看到,从辩论队员们的表现看,以中文为母语的队伍之间竞争明显要更激烈一些,浙江大学、台湾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辩论队抵达酒店后,马上着手充实材料,通过模拟辩论的方式来寻找实战的感觉。与大部分辩论队由五六人组成不同,中山大学的辩论队足足有12个人,除了3名辩论手将上场参赛外,其余人员均为后援团。 “我们这些人都是学校辩论队的,带他们出来感受一下决赛的氛围。 ”一名带队老师表示,锻炼队伍是此次比赛的重要目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3名选手们则围在一起分配角色,此次辩论赛首次设置了“角色扮演”环节,选手们需要根据辩论题目选择不同的角色进行发言,“我们选择了作家、盗版商和国会议员三个角色,将用这三个身份阐述我们的观点。 ” 每场辩论赛上演“3对3” 以往的大学辩论赛每方由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四名辩手组成,而本届辩论会在每场辩论赛中,每支辩论队由三名辩手组成,也就是说,是3对3的赛制。每场比赛由评委团担负评判的责任,并设一位首席评委,聘请余秋雨教授担任。据参赛辩手介绍,每场辩论赛将分为9个环节,分别是“开门见山”,阐述己方立场和观点,反驳对方立场和观点;然后“进入角色”,每位辩手须为自己假设一个角色身份,所有发言必须符合发言者事先设定的角色身份,否则将影响成绩,发言要有利于强化本方立场;然后是“优胜时刻”,通过评委的投票,每支辩论队将有2名辩手晋级,参与后面的比赛;第四个环节是“针锋相对”;然后是“超级辩论”,由评委向选手进行诘问;接下来的环节,是“优胜时刻”、“高端对话”、“终极对决”和 “最后胜出”。青岛电视台QTV-6青少旅游频道从10月17日至25日,每天20:00,播出群英辩论会实况。 外国学生临阵磨枪练中文 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中外辩手此次下榻在青岛花自林大饭店。记者从报到处获悉,昨天各所名校辩论队的队员纷纷抵达青岛,世界大学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的队员在晚间到达。以中文为母语的辩论选手大都有丰富的辩论赛经验,部分选手还曾参加过上一届的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相比之下,8支不是以中文为母语的辩论队选手们经验明显不足,甚至有很多人不仅从来没有参加过中文辩论赛,甚至连英文或者其他语言的辩论赛都没有参加过。 “如果比赛时说得太快,我担心我的反应跟不上。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女选手文玲来自保加利亚,她告诉记者,她和其他两名队友均是谢菲尔德大学中文专业的学生,其中来自波兰的马毅决学习中文6年是3人中学习时间最长的,他也是3人中惟一一名有辩论赛经验的选手,“我在波兰读高二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德语辩论赛。”马毅决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比赛的结果,他更看重的是这次来中国的机会,“在这里每天都可以说普通话,对提高我们的中文水品有很大帮助。 ” 热爱中国文化是参赛动力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选手学习中文都是源于对中国古老文化以及文字的喜爱。马毅决告诉记者,在他读初三的时候,她母亲就鼓励他学中文,现在的波兰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已经有小学专门开设中文课了。文玲学中文同样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她本来准备学日语,后来发现中国才是亚洲文化的起源,所以为了了解更多的亚洲历史文化,她改学中文。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玛蒂娜学习中文4年了,尽管她觉得中文学起来非常难,但她却非常喜欢。“中文特别有意思,在语言中能表达他们的思想。 ”2011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今天下午将进行最后的演练,明天正式开始。(记者 张贝 董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