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齐东路开春3次惊现蛇影 女子挖野菜遭蛇咬(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5-18 07:12:44

    医生提醒 及时自救不要陷入误区

    急诊医生告诉记者,被蛇咬伤后,首先要明确是否为毒蛇咬伤。被蛇咬伤后会留下牙痕,无毒蛇的牙痕多是成排的,并且齿痕较浅,而毒蛇的牙痕呈两点式分布,并且齿痕比较深。而岛城最常见的毒蛇就是蝮蛇,跟眼镜王蛇等令人恐怖的蛇类一样,蝮蛇的毒素也属于混合毒类,被咬的人既有神经中毒的特征,又有血液循环中毒的特征。它可破坏人体凝血机制,如果创面有切口,就会

出血不止,还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人出现神经麻痹甚至窒息,被蝮蛇咬伤后应该立即自救。

    急诊医生告诉记者,正确的自救方法是,首先保持镇定,不要惊慌乱跑,减少活动,尽可能延缓毒素扩散。蛇毒不会像文学作品或者传说中那样“七步倒”,但伤者也应该抓住最开始也是最关键的3分钟,迅速用止血带在距伤口5-10cm的肢体近心端捆扎,没有止血带也可用绳子、布带、鞋带、稻草等代替,阻止静脉血回流。

    急诊医生强调,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伤者知道捆扎伤口的近心端,但大部分人都认为要捆扎得越紧越好,时间越长越好,结果造成很多伤者治好了蛇毒,但因为血液循环受阻而肢体坏死。正确做法应该捆扎得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捆扎完成后每隔15分钟放松1-2分钟。有条件的可以用凉开水、泉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或者用拔火罐吸出蛇毒,或者用火柴、烟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即使已经做过急救处理,伤员也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正规救治。如果蛇当场被打死,最好能将其一并带至医院,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捕蛇者说 岛城进入蛇类活跃期

    岛城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时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来寻找食物。岛城捕蛇专家陈明跟随110警车义务捕蛇9年了,清明过后他早早就整理好捕蛇工具,随时准备出动。陈明告诉记者,岛城气温回升较慢,一般到了4月中旬到5月上旬才会发现蛇类活动,现在已经开始进入蛇类活动的活跃期,一般情况下,每日18时至次日7时为蛇类活动最活跃的时段,雨前闷热和雨后初晴时,是蛇类最喜欢出来活动的时间。夏季天热,蛇比较暴躁,攻击性也较强,市民要特别注意防蛇。

    休眠一冬蛇毒尤甚

    青岛地区有蛇类10种,崂山上全部都有野生种群分布,其中黑眉蝮蛇在浮山等市内山上及胶南的大小珠山和即墨的沿海地区山林中都曾被发现过,但还是以崂山为最多。其余9种如虎斑游蛇、赤链蛇、黄脊游蛇、白条锦蛇、红点锦蛇、团斑锦蛇、双斑锦蛇、棕黑锦蛇、乌梢蛇等在崂山上也曾出现过,但由于这几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城乡建设规模的扩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野生蛇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市民难得一见。陈明告诉记者,在市区蛇类主要出没在齐东路、天帝山城、黄岛路和中山公园附近的老城区。休眠一冬没有出洞觅食的毒蛇口中积攒了很多的毒液,这时候的毒蛇攻击性更强,毒性也更加猛烈。

    野外活动要格外小心

    “我们绝对不赞成市民盲目去抓蛇,或者是去‘作弄’不熟悉的蛇类,应该尽量避让,防止被毒蛇咬伤。”陈明告诉记者,野外活动的人应该尽量穿高帮鞋(皮靴),穿长衣长裤,戴帽、扣紧衣领、袖口、裤口。尽量避免在草丛里行进或休息,在伐取灌木、采摘水果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要使用木棒。如果与毒蛇不期而遇,要保持镇定、安静,不要突然移动,不要向其发起攻击,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上坡跑,或忽左忽右地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如果手里有东西,可以把东西往蛇旁边扔过去,转移它注意力,或把衣服朝它扔过去蒙住它,然后跑开。

    齐东路开春3次惊现蛇影

    陈明告诉记者,清明过后岛城齐东路已经接连3次出现蛇影,其中最早是在4月初,有市民报警称发现有蛇,但110民警赶到现场时蛇已经逃走。最近的一次是在3天前,有市民听到喜鹊鸣叫,接着发现一条蛇从树边的矮墙上要爬到树上偷吃鸟蛋,在半路被喜鹊发现,但陈明赶到时蛇已经逃匿,周围杂物很多,很难找到这条蛇。

    陈明告诉记者,他每年要抓蛇百余次,齐东路这条蛇很可能是无毒蛇,以老鼠鸟类为食物,不会主动伤害人。 (记者 黄 飞 通讯员刘勇义 摄影报道)

-

相关阅读

上一篇:记者卧底哈根达斯:员工擦完鼻子接着做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