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两大“青岛制造”首次走向国际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5-16 17:06:16

    勇闯香港市场打开世界大门

    从最初由英德商人创办,到历经日据时代和官僚资本控制,乃至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走过百年风雨的青岛啤酒记载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痕迹,从一个小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的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民族品牌。

    在青岛这座城市,在中国啤酒业,青啤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践行者,青啤勇闯国际市场的故事让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在它的国际化道路中,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4年不得不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其时,青啤以决绝之势“抢滩”香港,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迈向国际的中国啤酒品牌。

    在香港这个“世界品牌之都”,青岛啤酒遭遇了洋品牌的强悍阻击,最大的阻力来自荷兰的啤酒品牌“三马头”。“三马头”在香港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和销售渠道,相比之下,如果青岛啤酒不能及时、快速地销售出去,就会相当被动。时任青啤总工程师的吴赓永与技术人员签

    下了“军令状”,誓言“不提高啤酒质量,不打败‘三马头’决不罢休”。经过夜以继日的实验与创新,吴赓永带领团队终于提升、延长了青岛啤酒的保鲜期,其后凭借过硬的质量与灵活的营销,一举击溃“三马头”,占领了香港市场。由于保质期的延长,青岛啤酒也被送上飞机、轮船,行销到更远的美国、欧洲等地,跨入了世界名酒的行列。

    青啤人时至今日讲起当年的故事,依然满含感慨:那场“国际比赛”,是青啤走出国门的第一场硬仗,凭借保鲜保质、口味地道纯正的品质,青啤的国际化道路,从此豁然开朗。

    远销海外市场当时行内惟一

    百年前的太平山麓,古树参天,杳无人烟,几股清澈的崂山泉水绕过覆盖着绿色苔藓的山石,穿过茂密的丛林,汇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向南流进了太平角海湾。

    1892年,德国人就发现这几股清爽的泉水,将其定为军队饮用水。

    1905年,德国商人马牙在此处打猎时,口渴难耐之时,竟然在几株古树怀抱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汪清泉,当时还有几只小刺猬聚在泉旁饮水。他也俯首小啜,顿感清爽甘甜。同年,马牙将此水源进一步开发,打成了中国第一口矿泉水水井——刺猬井,建立了青岛汽水厂。

    1930年,经德国科学家检验,确认崂山矿泉水有很高的保健和医疗价值,便号召病人饮用,病人饮用后病情大见好转,崂山矿泉水因此而名噪一时。自此,崂山矿泉水声名远扬。自20世纪初起,该公司生产的“崂山”牌系列矿泉水产品就批量出口,远销海内外。

    建国后,崂山汽水公司收归国有,凭借悠久的历史和卓越品质,该厂生产的崂山矿泉水被指定为国宴用水。

    1957年,青岛汽水厂开始着手研制崂山白花蛇草水的生产,并于1962年试制成功,开始恢复批量生产。同年,崂山矿泉水重新恢复了出口,远销香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1976年上升到18万箱,在当时饮料矿泉水行业,全国独此一家。

    百年磨一剑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青岛汽水厂走入低谷,重整旗鼓后,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开始了振兴百年崂山矿泉水的征程。1998年到2010年,是崂山矿泉水公司磨剑砺志的12年,也是崂山矿泉水高速发展的12年。1998年,公司董事长张正欣临危受命接手崂山矿泉水时,崂山矿泉水年产销量不足7000吨,2010年,崂山矿泉水的产销量突破30万吨,大桶水用户突破30万户,不仅在全国矿泉水行业位居“前三甲”,出口量稳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国际化烙印

    青啤自它“出生”那天起,就深深打上了“国际化”的烙印,因为青啤最早的投资者是德国人,也是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品牌之一。据史料记载,青岛啤酒在建厂后的不同时期都曾有产品远销境外,1906年,它就为中国啤酒业捧回了第一项国际大奖——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会金奖。

    据全球行业权威报告BarthRe-port依据产量排名,青岛啤酒现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截至目前,其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中国啤酒出口量首位,占到中国啤酒出口量的50%以上。目前,已经形成北美、欧洲、东南亚三个强力出口“三角架”。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莱西花园头血战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