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 正文

那城,那事,那人——青岛建置120周年(五)

来源: 2011-05-05 14:18:04

    旅游伴随城市长成

    与国内北京、上海、天津等众多城市不同,青岛旅游并非随着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才出现,而是与城市形成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在规划、建设城市前,建设者已考虑到这座城市具备的旅游功能,由此形成了城市和旅游同生共荣、相互渗透、无缝对接。

    开度假休闲旅游先河

    1898年,胶澳总督府公布其在胶澳租借地的第一份 “建设规划”,明确提出,美丽的“克拉拉湾”(今汇

泉湾)有一片优美的浴场,这一部分城区在以后几年将发展成为青岛体育和业余休闲区。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和人口迅速膨胀,胶澳总督府又对原来的建设规划进行修改,将汇泉湾畔休闲娱乐区域进一步扩大。在城市最初建设规划中,明确划定某一区域作为发展休闲娱乐的专用地,这在19世纪末期的中国极为少见,因此可以看作是青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的肇始。

    德占时期的青岛开创了度假休闲旅游的先河,为后来青岛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不但有许多来自附近口岸(上海、芝罘、天津)的游客,还有许多来自很远地方(北京、汉口、香港、神户、宁波、马尼拉)的客人到此疗养。东亚许多家庭把青岛作为定期光顾的休养地。“过去避暑远则去往庐山,近则渡海去日本,但是,现状已大多奔赴青岛,在这儿观赏崂山风光与青岛的海景”。

    建区域性度假休闲娱乐中心

    依据第一份规划,德国人在青岛开展了大规模城市建设。具体到汇泉湾一带,就是要将其打造成青岛乃至东亚著名的度假休闲娱乐中心。

    1899年,德国人在汇泉湾建造了30多座更衣室,后来由于游泳者不断增多,更衣室满足不了需求,德国总督府允许个人在浴场自建小的更衣屋,条件是按季度向政府缴纳5至10元的疗养捐,数目的大小因所在位置而不同,当时建起来的小屋约有140座,形成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维多利亚海水浴场,这是青岛最早的海水浴场,对青岛滨海旅游具有奠基意义。贝麦在他的《青岛及其近郊导游》一书中提到,为增加海水浴场的娱乐性和休闲性,在游泳季节里,德国海军第三营的乐手每周来此演奏数次。1903年成立的游泳协会也在这里为公众提供娱乐项目。

    为发展度假旅游,德国人在海水浴场周围,兴建一些条件很好的度假型酒店,较著名的就有海滨旅馆和当时东亚设施最好的饭店之一——亨利王子饭店。在海水浴场周围,德国人还兴建了赛马场、高尔夫球场、咖啡馆、酒吧等娱乐设施,使汇泉湾一带成为当时区域性度假旅游娱乐中心。

    德式城市推进旅游

    占领青岛后,德国人按照欧洲近代城市风貌,对青岛进行全新的城市建设。在追求建筑本身的坚固和实用的前提下,他们非常注重建筑物自身的美观以及与整个街区的和谐统一。为此,1898年10月11日,胶澳总督府颁布了“建筑条例”,对每个建筑物应适合的“卫生、交通、牢固和防火安全、美观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规定青岛区建筑的高度以18米为限,楼高则限于3米以下。对于购买建筑用地皮,规定欧人区至多利用55%,华人区则至多利用75%搞建筑物。如果有违建筑规章制度,或以次充好时,当局有权勒令停建。正是通过严格把关,德占时期的建筑无论从质量还是美观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建筑已成为今天青岛宝贵的人文遗产、旅游资源,成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地理特征。

    德国人采用欧洲典型的放射式,采用对景和借景的手法,按照青岛的山势和地形建设道路,达到了峰回路转、步步是景、移步换景的效果,成为青岛特有的景观。比如,小青岛是江苏路、青岛路的对景、信号山是沂水路的对景。通过这种对景、借景手法,使青岛的山、海、城有机地融为一体,市政建设本身也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

    当时,一位英国游客来到青岛后,惊呼青岛仿佛是“从天上掉到远东这里的一块德国(土地),这是自故乡迁到那里的一块德国的土地……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而当月光从一处照到另一处时,建筑物设计的构造之美和结构的坚实,一切都真的是德国式的,而且相当显眼。街道很宽,是一流的,路两旁在舒适的人行道植有成行的树。一般每座房子都在自己的地块上,是真正的德国风格建筑,而且几乎没有相同的,没有一座中国人建的房子损坏这个统一的美好印象……甚至在一些极小的事情上都秩序井然。”

    卫生绿化声名远扬

    19世纪末期的中国,卫生状况极为糟糕,各种传染病肆虐大江南北。胶澳租借地第二任总督耶世克就死于传染病。通过这件事,胶澳总督府深刻地认识到卫生的重要性,先后建立福柏医院、花之安医院等医疗机构,并颁布《卫生条例》,积极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到1902年,以前在青岛地区流行的伤寒、猩红热和霍乱等传染病基本消灭,青岛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健康的城市。1903年和1906年,东亚各地区、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医生两次到青岛考察,认为青岛是整个中国乃至东南亚最优良的游泳和疗养地。

    作为世界林业的先驱,占领胶州湾后,德国“痛切感到的就是林政荒废,认为植树造林是第一需要”,在总督府机构中,首先设立山林局,专门从事造林活动。在会前村设立植物试验场,进行树种培育。根据青岛的地形方位,积极开辟公园和公共绿地,比较著名的是位于信号山以南的城市公园,改善了青岛的居住环境,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绿化方面,德国人不仅注意森林的环保功能,而且还考虑到了美观功能,他们在选择树种时甚至考虑到了秋天树叶的变色。1902年的 《胶澳发展备忘录》就详细描述了当时德国林业人员考虑用什么树种“拥抱”奥古斯特·维多利亚湾,在汇泉角半岛的中间地带栽植了两种不同的柞树,在外沿则栽种了七叶树和梧桐科树群。目的是“以达到叶子变色的效果”,面向大海一侧则全部种植松树以保护柞树免受含盐海洋空气的侵害。到德国统治末期,青岛地区共有官林3.9万亩,民有林10万亩,海岸防风林1300亩,水源涵养林3万余亩,行道树的道路20条。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林业的成就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个地方美丽的自然景色是迷人的,通过种植树木,使其更为壮观,居民健康状况良好,这个地区正在发展成为繁荣的贸易区和疗养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不断地注意植树绿化分不开的。”由于绿化出色,青岛声名远扬,全国各地仿效青岛的都市很多。(张 晔)

    1891-2011

    占领青岛前,德人就对青岛地质、气候等做出翔实调查,认为“青岛具备成为欧洲人在亚洲特别舒适的居住地”的先天条件。

    胶州湾事件后,德人对青岛优越的旅游条件认识更深刻,决定把青岛建设成“东亚绝佳的避暑和游览胜地”。在进行大规模城建时,德国人对青岛街道分布、宽度和房屋造型、高度、间隔、色彩及城市环境卫生均以精细规划布局,通过借景和对景,使青岛山、海、林、城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富有浓郁欧陆风情的海上花园都市。其时,德国人还认识到崂山旅游价值,并予以初步开发。

    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日本人注重工业投资,在旅游方面考虑甚少。在青大规模植樱花,设樱花会,成为期间较著名的观光活动。

    二三十年代,国立山东大学吸引一批著名文人墨客、科技精英来青,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斯时的青岛旅游呈现多点开花、四处缤纷的情形——前海一线旅游资源由点到线、由线至面,开发崂山、重修栈桥,建设回澜阁、水族馆、湛山寺、跑马场等以及举办华北运动会、铁展会等一系列会展,使青岛旅游迈上新台阶,观光、商贸、科普、文化、宗教、体育等多种特色旅游并举。

    解放初期,青岛城市功能重新划分,旅游业随之转向以政治接待、疗养为主,一大批疗养院落成,疗养旅游渐成气候。

    改革开放后,外向型城市的定位,推动青岛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旅游餐饮服务全面提升,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丰富完善,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与文化有机结合,旅游业魅力四射,遂成青岛主导产业。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擦亮青岛“第一窗口”全力为创城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