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崂山一日游内容水分大 游客呼吁别再忽悠(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5-02 08:14:28

    现场 到达景区山顶难寻餐馆

    不仅野旅游团管理混乱,在山上,记者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当记者跟随旅行团到达巨峰景点时,已经是中午12点,记者乘坐索道进山后,发现在索道出口处有个平台,在那里有大量的游客聚集,由于已经是中午,很多游客都没有吃饭,而这里只有一个简陋的路边摊,在出售花生、火腿肠、泡面等速食食品。在靠墙的休息区,游客们在排队吃泡面。“原以为上山后能找个落脚的地方休息

下,吃点饭,没想到山上竟然这么简陋,没有任何餐馆、旅店,让我们这些没有准备的人措手不及。”来自广东的游客王芳女士说,她去五台山的时候都没有带吃的,就能在五台山上玩三天,因为山上不仅有各种等级的宾馆,还有许多可以吃东西的餐馆。

    声音 旅游线的景观略显单调

    “来到这里就是一个劲地往上爬,沿途也没有什么景色欣赏。”在巨峰景区,记者发现这里的景点确实很单一,为了登上崂山最高峰,很多游客被累得够呛,而沿途没有景点能让游客放松下来。当记者登上山顶,来到摘星亭后,发现山顶的风很大,特别是耗费了大量体力上山后,大风吹的人很难站稳。“崂山是很美,但是我觉得景区过于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并没有用心地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在记者上山时,不止一次听到了这种声音,很多游客认为,崂山区倚重于崂山风景名胜区、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形成,旅游产业链的建设缺乏足够重视,造成旅游产业链存在诸多脱节或缺失问题。“崂山有这么多优美的风景,但是我们上了山后,只能是单纯地爬山观光旅游。”从安徽来青岛旅游的孙军说,他之前去太清宫游览时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匆忙“烧香拜佛”,根本没有时间慢慢品味。来过崂山好几次的游客朱勇表示,崂山的山顶还不够放开,崂山旅游的主体依然是以太清景区为主的“山脚游”、“擦边游”和“半日游”,崂山旅游效益增长的主要途径依然是靠游客数量的增加或票价的提高,他认为这对崂山旅游资源是种浪费。

    对策 海大教授张光海—— 推介创新打造旅游新局面

    说起崂山游的现状,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教授张光海认为,崂山游是青岛旅游的主打产品,但景区这些年来,旅游人数一直固定在200万至250万之间,虽然有关部门做过大量的营销及推介工作,但前往崂山旅游的人数规模并没有大幅度提高,与以往相比,崂山游的推介方式也没有大的创新,这值得深思。

    对此,崂山风景区管理局常务副局长辛志军表示,针对崂山旅游推介方式创新问题,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近些年来他们开展过“齐鲁文化旅游线”、“好客山东做客崂山”等主题的联合推介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下来他们将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合作,通过采取签单优惠、景区景点宣传推介会等办法,大力吸引各方游客,多渠道拓展客源,而且还推出市民家庭年卡、学生年卡吸引本地游客。

    “除了推介方式的创新,我们还将进一步增强崂山景区的自身建设。”崂山风景区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例如针对交通拥堵问题,他们创新推广景区观光车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他们还要着力加强旅游团及导游的正规化管理,同时加强对景区道路、旅馆、餐饮店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广“海上游崂山”、“崂山道教游”等特色线路等。

    市政协常委王继尚—— 文化再造升级崂山游魅力

    曾有人说,崂山的盛名源于人们对道教文化的推崇和热衷,如今崂山风景区已通过国家5A级景区创建,今后又将怎样挖掘崂山丰厚的文化资源呢?记者从市旅游局采访了解到,青岛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开发崂山道教文化资源,争取年内完成崂山太清宫老子广场项目的开发建设。“青岛发展文化旅游,崂山大有可为。”市政协常委、崂山区政协副主席王继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崂山文化旅游,仍然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他建议有关部门可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认真挖掘、整理崂山历史文化资源,以做强“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为出发点,系统进行文化旅游发展策划和规划。

    王继尚建议对太清宫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景点,应结合崂山自然景观和旅游规划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而对于太清宫、大崂观等有价值的文化古迹,则应按照修旧复旧的原则逐步逐批进行修复。“每一个历史文化景点,都应当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和风格,并根据区域分布和游客需要构建不同的文化旅游线路和题材。”王继尚说,例如可以构建以太清宫、巨峰、华楼等为中心的多条品牌文化旅游线路。 (撰稿 记者 徐栋 锡复春摄影 王建亮)

-

相关阅读

上一篇:青岛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开幕 七大板块邀市民
下一篇:引种15年增产减质量 青岛本地鲍鱼成传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