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来自天津的报道:三大元素规划城市格局(图)

来源:青岛日报-- 2011-04-28 06:36:53 字号:TT

  

  天津,让人震撼!

    还没到天津,在大连、沈阳采访,每每说到最后一站是天津,就会听到受访者无一例外的交口称赞,“天津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值得看、值得学的东西很多。”

    真正到了天津,这座城市的“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依然让我们“猝不及防”,感慨心理准备不足。

    不用说意式风情街、津湾广场、海河两岸这些新地标,就是在采访途中——整洁的道路,成荫的绿树,户外整齐统一的牌匾,风格协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以及随处可见的精心雕琢的园林小品……无不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视线。

    而做到这一切,天津只用了三年时间。

    “三年前的天津,跟现在没法比,外地乘客问去哪儿玩,我根本答不上来,”出租车司机一脸的自豪,“现在,处处是景儿,我们开车在路上也觉着倍儿舒坦。”

    将规划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

    天津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天津将规划摆在了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

    天津市规划局总建筑师秦川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近三年来,天津对规划的重视,对规划刚性原则的强调,堪称前所未有。

    他介绍,2008年以来,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就先后19次率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四大班子”到天津市规划局现场调研,研究重大规划事项。“我们到市委、市政府汇报规划方案那就更是不计其数,有些方案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这个层面上就讨论过好多轮。”秦川说,“现在在天津,政府部门做决策,大到产业的布局、项目的摆布,小到一个报亭的设置,都会先问,符不符合规划要求?”

    没有科学的规划不许建设,没有精心的设计不许施工,这已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铁律”。

    秦川说:“从规划入手,通过科学规划为城市建设立规矩、绘蓝图,是近年来天津面貌发生变化、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位于海河岸边的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则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规划在这座城市的分量。

    与许多城市的规划展览馆“门可罗雀”不同,天津规划展览馆开馆不到两年时间,已吸引了近200万人次参观,其中有中央领导、其它省市的负责人,有海外客商、外来游客,但更多的是天津市民。

    “我们能从这里,看到我们居住的片区未来要建成什么样。”参观的天津市民说得很认真。因为,天津发展建设的现实告诉了他们,今天的规划蓝图,就是明天的现实。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重塑城市格局

    正是因为将规划放在了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当环渤海经济圈快速隆起,当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继浦东之后,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天津首先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入手,抢抓这难逢的发展机遇。

    长期以来,天津城市布局是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一主一副”的空间格局,滨海新区更多地被赋予的是经济功能,但这与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新定位和新区经济总量接近天津全市一半的现实已不相适应。

    2008年5月,天津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确立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发展战略。

    秦川介绍,这一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最突出的变化是确立了“双城”战略。它强化了滨海新区的地位,(下转第十版) (上接第一版)扩充了城市职能,使天津市域空间结构由 “主副”向“双核”转换。“这一战略不仅为天津跨越式发展打开了有巨大承载能力的空间,也为天津城市面貌的改观奠定了基础。”

    因为,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天津的中心城区开始有机更新,优化空间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滨海新区核心区则通过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实现城市功能的跨越,成为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在天津市发改委了解到,正是基于空间战略规划的引导,天津中心城区的海河沿岸,一批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被淘汰或迁移,3000多家科技、金融、商贸企业总部和酒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项目入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形成海河服务性经济带。

    也正是立基于此,如今的海河两岸才可能呈现出如同画卷般的美丽景致。

    规划建筑导则匡定城市风格

    在大刀阔斧地打开城市发展空间的同时,天津更在积极寻求能彰显自身鲜明特点的城市风格。

    “千城一面是中国许多城市的通病,天津力图走出这个怪圈,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秦川说,“我们仔细考察了世界上许多特色鲜明的城市,发现一个规律,城市特色的形成,不是按部就班地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成形的,它们往往是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迅速确立。”很显然,身处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正在强势崛起的天津,也正迎来了塑造城市风格的宝贵的时间节点。

    什么是天津这座城市的特色?经过深入考察,天津总结出三大特色:一是独特的自然风貌,拥有海河等丰富水系,城市滨水特色明显;二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只有600年历史,但近现代多国租界的历史,众多的“小洋楼”,让天津骨子里显得很洋气;三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形成的新的特色。

    将这三大元素有机融合,天津的决策层完成了对天津风格的定义——“大气、洋气、清新、靓丽”。

    很显然,这是一个概念性的表述,如何能让其被切实感知?如何通过实际的城市建设打造出来?天津依然是规划先行。“我们编制了《天津市规划建筑导则》,大到街区的尺度,建筑的样式,城市的主色调,天际线,小到一个公交站牌,一个树穴,一个店招牌匾,我们都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要在天津做设计,《导则》是必修课。”秦川说,“只有通过这些十分具体、十分明确的标准来进行控制,才能确保城市的风格不走样。”

    在秦川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本厚达400多页的《导则》,翻看之下,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天津的规划,细到了什么程度:

    《导则》共分了8大类:建筑特色控制导则、建筑色彩控制导则、建筑高度控制导则、建筑顶部控制导则、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控制导则、围墙设计控制导则、街道家具设计导则、店招牌匾设计导则。

    每一类都有详尽的指标进行约束。像在建筑高度控制导则里,对主要河流、城市公园、历史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不同距离范围的建筑高度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建筑色彩控制导则直接给出了色谱。就连花坛的护栏都有明确要求——“60厘米高,每组6米宽,颜色要求明快。”

    有了《导则》的规范还不够,为了能够更精准地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塑造、把控城市风格,天津以空前的力度强化城市设计。

    “我们请来了5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师事务所,完成了建成区范围内所有区域的城市设计,做到了每一幢建筑都有方案。”秦川说,“建筑是形成城市风格的主要元素,建筑把住了,城市风格基本也就把住了。” 大会战刷新城市风貌

    有了科学而细致的规划支撑,塑造城市风貌,谋而后动的天津,开始了战役式的果敢行动。

    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两个大干150天;2010年则升级为大干300天;我们到天津采访,2011年又一轮大干 300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天津“奋战300天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总指挥部”办公室的胡自俭向我们介绍,这是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更是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

    为此,天津由市容、规划、建设、国土房管、公安、电力、文化、旅游等十几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总指挥部,下设综合计划和资金管理、规划设计审查、道路桥梁改造、园林绿化、旧路改造、交通组织和设施建设改造、拆迁和屋顶改造、质量安全督查、监察监督等十多个管理组,也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纲。另外,各区设分指挥部,区委书记、区长亲临一线指挥。

    “指挥部全部集中办公,很多部门负责人在指挥部的时间要远远多过在原单位的时间,”胡自俭说,“这样的安排,打破了部门的区隔,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没有了推诿扯皮,多了互相支持。责任明确,效率提高。”

    在胡自俭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还支着一张床。“加班是常事,有时候太晚了就在办公室凑合一晚。”胡自俭笑着说,“有人把我们的工作总结成 ‘八没’——没黑没白、没怨没悔、没完没了、没止没境。”

    而据胡自俭说,就在前两天,天津市副市长只升华还徒步把今年要整治的总长53公里城市道路从头到尾走了一遍,实地察看工程进度。

    正是这种高效的制度安排和全身心投入的干事激情,让天津这一仗打得漂亮。

    胡自俭向我们介绍,经过3年600天的连续奋战,天津共整修道路719条,整修建筑1.8万栋,综合整治小白楼、中心花园、南市文庙等26个重点地区,综合提升海河上游段环境和夜景灯光,综合整治460个居民社区,新建改造绿地1.2亿平方米、74个公园。

    一个风格鲜明的新天津,已经近乎完美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改变的不止是风景线

    天津对城市风格的重塑,改变的绝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风景线。它更深刻地提升着这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在天津采访,记者听到这样一个事情,世界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商——维斯塔斯,近三年来在天津五次增资,是最初计划投资的12倍。即便是在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的2009年,这家丹麦企业还对天津公司增加了9000万美元的投资。维斯塔斯中国公司总经理姚恩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中国的风电市场,还有包括城市风貌在内,天津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和政府的高效率。”

    天津市发改委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3年间,一批高端、高新、高质的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天津,为天津致力于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8大优势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大产业对天津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

    如果说,塑造城市风貌对大项目的进驻只是潜在影响的话,那么,旅游业、服务业的勃兴则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天津市旅游局介绍,在城市风貌的塑造过程中,天津十分注重与商业业态调整和文化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将10个服务业聚集区、10条特色文化商业街有机连为一体,挖掘历史,彰显底蕴,串点成线,结线成网,既成为亮丽风景线,又成为经济文化带。适时推出的海河风光游、滨海新区游、名人故居游、民俗文化游等八大旅游系列产品,实现了城市建设与旅游业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除了经济的发展,最为天津看重的收获,则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的加深。胡自俭介绍,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调查了天津市民对“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态度,结果满意度高达99.5%。(本报记者 段晓东 邹吉宏 刘红星)

    要把规划设计真当回事儿 樊泽顺

    大气优美的城市哪里来?其一:真正“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其二:“硬碰硬”地真抓实干。天津何以短短两三年就变了个大样儿?靠的就是这两条。

    第一条“最重要”。一般的城市规划有四大弊端:要不规划视野不够“大”,要不规划设计不够“小”,要不规划设计不适用,要不规划执行不到位。不够大:不能放眼区域空间;不够小:粗制滥造、忽视细节;不适用:背离实际需要和百姓生活;不到位:不理你、爱谁谁。天津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从规划设计入手,不搞临时“应景”的“小运动”。数十家高水平机构参与设计、各领域专家多方论证、市民百姓全程参与。整体规划既具备系统性,又有超前性、可操作,既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又处处彰显品位。规划既定即成“铁律”,人人都得执行、不得更改,“纸规划”真正成了“铁规矩”——天津人真把规划设计当回事儿。

    第二条“更重要”。规划设计是蓝图,其实也是“任务书”,任务下达,目标已定,必须干成,绝对不“闹着玩儿”、绝对须“当回事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大干150天”、“大干300天”为何成了天津的两大品牌?就是因为天津人说到做到、说一不二,动真格儿的、敢碰硬的,成立专门机构,盯着项目干、数着日子干,而且让能干事的人干事、让干成事的人干事,从而连续几年干成了几件大事。天津人的“大干”还干出了什么?还干出了真抓实干的干部作风、会干肯干的干部队伍,还干出了市民百姓的赞许、闻名遐迩的声誉。

    还是那句说顺了嘴的老话儿:不给城市留败笔、不给后代留遗憾——但需要真得 “当回事儿”。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