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聚焦岛城消逝中老建筑 夹缝文物呼救生存(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0-11-14 06:40:59 字号:TT

    海草房、老碉堡、老房子……一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正在一点点消失。文物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是一个城市人文资源的标志,当我们习惯于与它们为伍、以它们为骄傲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其中一些文物面临困境,比如海草房、碉堡、营房、老商店等,因为年代不太久远,位置偏僻,或者数量尚且比较大等原因,尚未被列入正式保护范围内,遭到的破坏比较严重。如何保护这些“夹缝里的文物”,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提上议程的问题。

    60岁碉堡群企盼呵护

    在胶南市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存有碉堡四五十个,它们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大部分保存完整,也有个别的遭到掩埋或者破坏。胶南市博物馆文物专家表示,这些碉堡尚未被列入保护文物范围,当地一些居民认为,这些碉堡具有很高的纪念意义,应加以保护。 碉堡成了一处景点

    “胶南最出名的碉堡当数灵山湾海水浴场那一座了。”胶南市文物爱好者韩西谦说。记者和他一起来到胶南海水浴场看到,这座碉堡为正方形,混凝土砌成,长两米有余,高约3米,堡壁半米多厚。

    “这座碉堡已经立在这里几十年了,当年修建海水浴场时,我们就没舍得挪走它,现在它已经是这里的一处景点了。”胶南市海水浴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施工挖了个“底朝天”

    烟台前村北的一处碉堡高高地孤立在一处土坡上。“这里原本是一片平地,后来村里人不断从周围取土,最后就将这个碉堡孤立起来了。”烟台前村民老刘告诉记者,这处碉堡建于1953年,施工了接近两个月。

    在胶南水城南侧的一处碉堡立在一处洼地里,已经是 “底朝天”。“前几年水城搞基础工程时,有工人开着挖掘机在这里挖土,结果导致碉堡翻了个底朝天,还差点伤到人。”烟台前村一位村民说。 碉堡数量正在减少

    “上世纪80年代时,胶南沿海地区尚有碉堡六七十个,现在能见到的也就四五十个。”韩西谦说。

    “这些碉堡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我军巩固国防设立的,虽然年代不是太久,但毕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而且也对现在的孩子进行红色教育提供了实物,因此很有必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韩西谦说,有些单位施工时缺乏保护意识和经验,导致一些碉堡被埋掉或者遭到破坏,让人非常气愤。“我们真心希望有关部门保护文物能具有前瞻性,不要等失去了再后悔。”韩西谦说。

    文物部门正考虑保护

    胶南市博物馆翁馆长告诉记者,胶南文物部门已将早报此前报道的高架水渠列入了保护文物考察范围,但这些碉堡因为年代太近等原因,尚未列入保护文物考察范围,“我们暂时还不知道胶南到底有多少这样的碉堡,分布状况如何。”翁馆长说,对于这些碉堡、老营房等尚且处在夹缝里的文物,虽然没被正式列入保护计划,但他们在密切关注着。“因为这些文物同样有它的独特性,同样具有特殊的实物教育意义,文物部门正在积极向上级部门请示,希望能早日采取措施对它们加以保护。同时也希望市民和施工单位手下留情,多一些呵护。”翁馆长说。

   百年海草房是去还是留

    在胶东半岛东部靠近海边的村落中,有一种屋顶用海草苫成,当地人俗称“海草房”。它曾经是胶东沿海民居的特有符号,是海岸线上一道别致而朴素的风景。在开发区薛家岛街道,至今仍有30余座保存完好的海草房,但随着城中村改造加速,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海草房即将被新楼房取代。它们的去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很多市民希望这种富有特色的海味民居不要成为消失的记忆。 3间海草房换来新楼房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开发区薛家岛鱼鸣嘴社区居民薛瑞秀的家中。薛瑞秀已同社区签订了拆迁合同,居住了百余年的3间海草房即将换来两套宽敞明亮的楼房,但她的心里实在放不下这些海草房。“这三间海草房是俺老爷爷盖的,已经120多年了,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68岁的薛瑞秀说。

    “薛家岛当地的海草房大都是3至4间为一处,每间的长度不一,一般在2.5-3米,宽4-4.5米,高3.5-4米,窗户以下的墙体用石头,窗户以上的墙体用夯土筑成,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门窗旁用少量的青砖砌成,房间的墙壁是用土坯砌成。”49岁的薛清爱告诉记者,院墙、地面和盖房子用的石头,都是一块块从海边捡回来的。 百年海草房冬暖夏凉 “海草房的屋顶是用浅海水域生长的一种海草苫盖的,因为这种海草形状酷似海带,叶子比海带稍窄,当地人俗称 ‘海带草’。”鱼鸣嘴社区84岁的薛陈氏告诉记者,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之初变为紫褐色,日子一久,紫褐色渐渐褪去,屋顶上便呈现出银白色的神奇景象。薛陈氏告诉记者,海草房里冬暖夏凉,主要是屋顶上几十厘米厚的海草起作用。“这几间海草房至少住过6代人。”薛陈氏说,她舍不得这座百年海草房,希望能保留下来,因为这种建造工艺已经没有了。

    盖房需用数千斤海草

    “盖房需用数千斤海草,收集海草是一件既费时又费力的活。”薛瑞秀说,海草主要生长在5至10米浅海的泥沙滩,叶宽约8毫米,长1至2米左右,春荣秋枯,老一辈渔民收集起来,以备筑屋苫顶之用,因为海草种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可以防虫蛀又不易燃烧,历经百年风雨也不会腐烂。

    “如果谁家孩子要娶媳妇盖房子,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一点点积攒海草。”薛瑞秀说,先将海草捞上岸,再经淡水洗淋,脱去表面的盐分,最后还要经过理顺、捆扎、压实等多道工序处理,盖房时由工匠使用专门的工具自下往上依次铺压在房顶上。房子的顶部铺得很厚,一般在60厘米以上,有的达1米,靠近屋檐的地方一般在20-30厘米,形成一个陡坡。

    最老海草房已两百年

    “海草房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薛家岛当地居民讲,他们的先民自明代初期移民至此,就用海草建房。”黄岛区文管所馆员李居发告诉记者,海草房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沿海地带,黄岛地区的海草房最具代表性。“我们之前曾对现有的海草房进行过普查,发现在薛家岛鱼鸣嘴、顾家岛、施沟、鹿角湾、辛岛、石岭子等社区还有30余处保存完好的海草房。”李居发说,目前,黄岛地区现存最早的海草房已有200余年。

    打造沿海特色民俗村

    “威海荣成市依法保护注册了海草房的商标,将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人刘玉启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还请北京版画制作权威制作了海草房卡片一套10张,将海草房当成一张文化名片来使用。”青职学院实训技术馆馆长牛节光说。

    青职学院旅游与国际学院院长齐洪利教授说,可以在保存海草房原貌、修旧如旧的同时,进行产业化开发,合时宜地发展渔家乐为主的旅游产业。“鱼鸣嘴社区还有一两年就要拆迁改造,我们计划将这个社区的4处海草房原封不动运到学校,照原样进行恢复并予以保护。”牛节光说。李居发建议将薛家岛南岛或鱼鸣嘴现有的部分海草房保留,打造成沿海特色民俗村,作为旅游项目正式经营,让游客住在海草房、吃在海草房,以旅游养活文化遗存。

    为老房子拍照留个影

    “青岛老市区也有许多没有列入文保单位,却非常值得保留的百年老楼。”青青岛社区“发现青岛”论坛版主“琴屿飘灯”呼吁相关部门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这些“夹缝文物”。

    “琴屿飘灯”是岛城民间小有名气的建筑文物爱好者,他和一些网友非常关注青岛的老建筑,大家经常一起到老城区考察,曾在论坛发表 《潍县路19号和济南路拆迁区域考察后的看法》等多篇考察笔记,引起网友热议。“琴屿飘灯”去年翻遍文史资料,找出62处未列入青岛市历史保护名录的优秀建筑,其中包括1921年的团岛电报房、1899年的要塞工程局、1912年的圣言会公寓、1908年的大和旅馆、1898年的哈利洋行商店……由于这些老建筑没有进入保护名录,在建设和改造中拆除了不少。

    记者在新疆路5号的水上巡捕房看到,这栋精美三层小楼周围的居民楼已经基本搬迁完毕,楼上门窗也全部拆除。“小港区域高架桥要从这里经过,这一大片楼都要拆掉。”正在搬家的张先生说,他从小在这里长大,眼看这个建于1903年的老建筑就要被拆掉,心里有点惋惜。

    “琴屿飘灯”和网友利用空余时间,对这些老楼做了影像拍摄,以备将来拆除后能留作资料。“在无法保护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通过影像资料留住历史。”岛城文史专家鲁海表示。 (撰稿摄影 记者 刘海龙 赵玉勋 赵健鹏)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