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内蒙古国家级贫困县61亿造废城 还债需要50年

1
青岛新闻网 2010-05-15 08:18:19 新民晚报·新民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未完工的楼房耸立在荒野之中,呼呼的穿堂风肆意游走。建起的几幢大楼空置并且继续破败着。因为久疏保养,部分建筑的外墙、吊顶、台阶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破损,刚打完的地基与盖了半截的楼房错落相映,疏阔的马路一头还没铺水泥,因为地势较高,一起风就聚起四方黄沙,直直灌进人嘴里。

    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的党政办公楼里积着鸟粪,过去的几年间,这些长着翅膀的生物将这里看做自由的领地。无论从何种角度

看,这里都是一个巨大的烂尾楼工地。

    但在曾经的规划蓝图上,这里被视为一个梦想的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这个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显得步履狼狈、赶不上趟的国家级贫困县,在2002年作出一个很体现决心的决定——它将举全县之力,用远远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庞大投资,建造一个新县城。

    这是一个充满勇气的规划。根据2002年制定的清水河县新区建设投资估算表,新区整体建设总投入将在61亿元,而当年,该县的财政总收入为3000万元。

    这也是属于内蒙古的黄金十年。自2002年起至今,这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广袤省域的省份,以能源开发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力,GDP增速每年都居全国榜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内蒙古开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比例大幅提升,由2001年的43.5%,到目前的53%。

    同样火速冲高的还有其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内蒙古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刚过400亿,2003年即突破1000亿,到2009年,已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而在今年1月的内蒙古地方两会上,称2010年“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00亿元”。

    清水河新区的建设也是当年的明星规划之一。然而,十年过去,造城之事已成空想。破败的老县城继续破败,梦想的新城区也并未如神话般崛起。只留下这个半途而废的烂尾楼群,以自己宏伟的残骸,屹立于黄土高原如进行一场行为艺术。

    这个残局至今无法收场。当时做出拍板决定的领导、贯彻指示的地方官员,因为调动频繁,至今无人受责。只剩下清水河人心存怨气地嘲讽这座“废城”:“鸽子都住得比我们好。”他们甚至将这里称作“新鸟巢”。

    1.“不得已”的新城建设

    夹在两座山中间的清水河县县城占地3.4平方公里,有400多年的历史,作为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区为数不多的平坦地带,这里集中着5万人口。该县总面积2859平方公里,但97%的土地都是丘陵沟壑。

    这个看起来灰头土脸的地方,曾是康熙四公主的府邸所在,以依山傍水的风光著称。然而现在,清水河非但不清,水位也逐年下降;山上一层一层布满简陋的房屋,窑洞半圆的窗户像一只只眼睛,注视着山下的政府楼。

    1998年,呼和浩特市委领导一次来到清水河县开会,讲话中建议:鉴于旧城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妨碍地方经济发展,不如换个地方建新城。2001年到2002年期间,上级领导再次到清水河县,重提建设新城区一事。

    是搬走居民还是搬走县城,当地官员承认,这个问题在心里徘徊了很多年,“历届县领导也都想挪个地方大展手脚”。而随着上级领导的驱动,新城建设正式起步。

    记者获得的《清水河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清水河县新区建设用地情况说明》说:“城市建设滞后,县城基础设施很差,街道狭窄,街道排洪排污能力很差,每逢降雨,洪水顺山而下,街道就变成了排洪渠,时常危及临街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位原来的县领导描述说:“夏天要是突然下暴雨,大街上都能淹死人。大雨一来,摆小摊的来不及收拾,赶紧就跑,货物都被冲到地势低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就出来抢东西。”

    该领导解释,清水河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改造旧城的成本太高:“居民都在七高八低的地方住,很多都在半山腰,怎么把下水道铺上去?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太高,我们当时反复做成本核算,真的没法整,(就算)整也是糊弄,没办法搞彻底。”

    据其介绍,当时县政府也考虑过与房产开发商合作,通过出让土地来获得改造资金,或由开发商进行基础建设,为此请过一些呼市开发商实地勘察,都因为改造成本高,回报率太低而没有谈成。

    除此之外,迁县的另一个考虑是,县城处于两山之中,面积狭小,无法扩建;并且一直以来没有规划,随意布局,没有有进一步建设的空间。当时县政府正打算发展工业、招商引资,以县里的情况,即便企业愿意入驻,也没有空间供其建设工厂、宿舍或进行生产。

    随意建设的另一个问题是,过去的一些危险、污染企业仍然留在县城里:离县政府不远是红旗化工厂,一年生产一亿发雷管,且紧邻一所中学;生产炸药的清水河县化工厂也还在城里。东西两头各有一家水泥厂,生产季节县城往往被烟尘所包围。有人调侃说,沙尘暴一来,清水河人就特别高兴,因为空气陡然清新:“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有人说污染太严重,把企业都关了。企业都关了税从哪里来,干部工资发不发?”该领导介绍,当时也有人提议将企业全部搬去工业园区,终因为成本太高而作罢。“所以结合种种因素,我认为迁城的要求是正确的。”

    只不过,没有人考虑这个贫困县的财政是否能够支撑这样的庞大投资。

    2.“能快就不要慢”

    2001年前,呼市市委建议将新区迁址于喇嘛湾镇、托电附近,并占用托县一部分土地。

    喇嘛湾是清水河县西北的一个镇,毗邻托克托县。此番选址,意在靠近大唐托克托发电厂,好带动这个贫困县的发展。但因为占地问题,遭到了托县的强烈反对,市委反复协调亦无用,最后作罢。

    2002年,新任县领导班子上任,与上届不同的是,主要领导都不是清水河本地人。据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当时的县领导表示:“去了就带着(建新区的)这个任务。”

    清水河县在1995年11月划归呼市管辖,此前一直属于乌兰察布盟,但不在其境内,是一块飞地,加之地处三省交界,“山高皇帝远习惯了,比较难管理,他们自己有个说法,叫清人治清,”一位原县领导透露,“我们当时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当地干部,他们在县里有些小房产,迁县对他们有损失。还有一些是小包工头,在县里干些三五十万的项目,也对这个事情不满意。”

    这位官员称,他在清水河工作的时间里,被人写了多封举报信,因此甚至接受过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调查。

    时任县长的云院祯表示:“山区的干部思想比较闭塞,不愿意搬迁,所以当时组织了几大班子的干部出外考察,去了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的一些小城镇考察,学习经验。回来以后再由大家进行讨论,到底需不需要搬迁,最后达成共识还是得搬。”另一位原县领导表示,“专门请了山西省规划院过来进行勘探规划、专家论证。”

    最后选址于县中部的王桂窑乡,成立了新区建设的专门机构。这次选址重在地理条件,除了紧邻109、209国道及大准铁路,这一区域也是清水河县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制定了新区建设投资估算表,完成新区地形图的测绘,并开始实施道路平整工作。

    估算表显示,新区整体建设工程计划总投入为611272.89万元,分别包括:基础设施建设52231.10万元,第二产业产业化项目投资额为269021.42万元,第三产业各类项目投资总计为21060万元(二三类产业化项目包括流动资金),住宅建设工程投资132562.50万元,市政公共设施项目投资额67890万元,其他费用38299.47万元,基本预备费17431.93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2776.47万元。

    在资金筹措方面,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占26.23%,申请银行贷款占11.36%,申请国家投资占12.48%,申请地方投资占12.48%,对外招商引资占31.94%,当地政府自筹占5.42%。

    而根据《内蒙古年鉴》,该县当年年财政收入3631万元,而原领导介绍,当时还有1000万左右的债务要填。

    “在建新区上,我们想通过搞基础设施,建些大的项目,招商引资,搞市场化运作。不可能通过政府拨款来搞。”原县领导解释。

    云院祯进一步说明:“小区家属楼、宾馆、学校等市场化运作,办公楼是投资者垫资的。”如疾控中心、法院、国税局与地税局这些目前已建成的大楼,主要都是由自筹资金,由各自上级单位拨款的。

    县政府的投入主要在修路及六通一平的基础建设。城建局副局长王敏的说法是,大约投入了1.3亿。另外,政府欠开发商所垫的建设费用,大约在4000万左右。

    国土局的说明中提及:2003年下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清水河新区建设的意见以及新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时序的要求,清水河县委、政府迅速行动实施了部分道路工程、给水工程和部分机关单位办公楼工程建设。

    事实上,新区规划的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区的3.4平方公里,不符合1997年清水河县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而县城迁址需要由国家民政部审批,审批的要件中要求必须符合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否则需进行修改。但当时并没有修改县级规划的相关规定。因为求快,新区建设并没有进行土地报批,形成了违法用地。

    根据国土局的说明,至2007年停建以前,形成的违法用地共17宗,占地面积131亩,皆为林草地,没有耕地。

    “我们当时是打算边批边建,现在讲究科学发展观,但10年前基本都是‘能快就不要慢’的思想。”一位原县领导如此解释。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中央暗访京沪等5大市 发现地方黑势力仍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