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上海政府网上服务 开启服务公众“无障碍时代”

1
青岛新闻网 2010-04-08 16:32:06 文汇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新近在首页悄然添加了一个“无障碍浏览”工具条,一项全新服务就此推出。

    点击“无障碍浏览”工具条,可以放大字体、界面,把对比度调得黑白分明,还能添加辅助线,启动配合软件把文字读出来。不仅视障人士,许多老人也能从这项服务中获益,如同行走在“网上盲道”。

    这是国内省级政府网站率先实施的“无障碍改造”,也是今年上海“网上政府”的重要升级。“中国上海”门

户网主任、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管理中心主任孙松涛说,世博之年,“增强政府网站的办事服务功能”首度写进了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如果说,以往将政府信息“搬”上网,实现了服务的Web1.0,那么包含了更多创新、整合和规范的2.0,将开启服务更多公众的“无障碍时代”。

    消解“迷宫”,使服务触手可得

    同济大学的盲人教授朱双六,手按电脑上的Tab、Enter键,听取网上信息。全程参与了“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无障碍改造的朱教授告诉记者,每天他首要的事,是体验“无障碍”还有什么障碍。比如“中国上海”有6处验证码,这让视障人士如同看天书,改造后它们都会发声,成了“有声验证码”。

    作为迎世博的一个专项计划,“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和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3家政府子网站,在上海市经信委、市残联支持下,率先完成了无障碍改造。实施全网改造的“中国上海”,“再造”了后台系统,历时半年,投入人力是运营8年之最。而聘请朱教授和部分上海盲人协会人士全程体验、优化,是这项改造最智慧的部分。

    上海庞大的政府网站群,每天提供海量信息。仅“中国上海”就日均发布信息近300条,汇集市级部门办事1600多项、公共服务1800多项——如何让更多人群享受政府服务,如何避免公众打开网页如陷入“迷宫”?

    “2.0时代”的一大特性,是消除了“人机障碍”。为特殊人群“导盲”的网上盲道,使政府服务对象“全覆盖”;而针对所有公众的人性化“导航”,试图让服务更加触手可得。

    你是市民、投资者、旅游者,或是企业,或者需要救助,请“对号入座”,这里有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我的中国上海”;你还可以用手机、电子邮件,订阅政府公报规章等,政府信息会“按需供应”,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订户已有25.4万;多数政府网站已具备高效的全网检索,而便民服务可以从交通卡、公积金、药品价,一直查到热线、地图、公共设施;最具政府网站特色的“政策法规”,链接的“解读”明显增多,帮你把文件真正读懂。

    记者观察:近年来上海在国内政府网站中引领了诸多创新,这背后,是上海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的“系统支持”。被称为“一把手”工程的政府网站,不再是政府形象的简单的网上标签,而越来越成为一个服务实体。

    今天,“中国上海”累计访问人次已达1.4亿,页面访问量15.7亿;子网站中人气最旺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日均页面浏览量高达350万。公众对政府网站的使用日益频繁,需求快速增长,期待更多的服务“导航”。

    联接“孤岛”,让办事更加方便

    3月中旬,“中国上海”飘出一个蓝色窗口——“进沪车辆通行证申领”,这项事关世博期间交通便利的令人关注的事宜,由此可在网上找到“快捷键”。

    上海政府网站群的办事功能已日显强大。在门户网站的办事项中,一半已实现在线受理,约1/3可实时查询状态,近一半能反馈结果,可下载的表格有4750多张。打开办事窗口,还能听到亲切的“您好,欢迎进入虚拟现实服务大厅”,用动画场景引导你办事。

    不过,服务改进一直在持续。因为多数的办事,是在单个政府部门内,一旦办事内容涉及几个部门,公众就得一扇扇门跑进跑出。去年上海“两会”期间,有市人大代表出了道题,建议政府门户网站增设面向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办事服务。这是道难题:创业就业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靠一家做不起来;各部门虽都建有网站,但由于信息难以共享、办事难以协同,如同一个个“孤岛”。

    有没有可能将散落“孤岛”的资源集聚到一个平台?门户网站的提议,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教委、市民政局以及团市委、市工商联等16家部门,走进一个会议室协调,将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的服务,“填”入“中国上海”的统一平台,并由各部门负责实时更新。跨部门的整合很快完成,近一年来,“大学生创、就业服务指导”平台已累计发布政策、服务类信息1300余条,页面总访问量74万。

    继创业就业平台之后,由市公安局、市建交委等11个部门联手创建的“机动车和驾驶人服务平台”,去年下半年推出,截至今年3月底,这一平台受理较多的“网上提交身体条件证明”办事人次达14万。目前,门户网站上已有这样的市级服务平台23个。

    记者观察:这并非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当网上办事“一站式”的理想遭遇政府机构条块分割的现实。“中国上海”门户网副主任尚子敏把以往的政府网站建设比作“搬东西”,她说,现在要好好“理家底”了。“理”,是将那些重复的资源、交叉的服务,按照办事主题,重新排列组合,让公众能够“一站解决”。

    伴随上海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更多部门间的障碍将得以消除,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是2.0时代的趋势。

    安装“补丁”,保证可持续更新

    陈鹏飞有个外号叫“纠错大师”,因为在过去半年里,他给全市政府网站挑的“刺”有上百条。去年9月,小陈等50位市民从“中国上海”接过红色聘书,成为上海市政府聘用的首批政府网站社会监督员。

    因为担任人事等工作,小陈常与政府网站打交道,哪个网页打不开、哪里用起来不方便、哪条信息已过期,他能及时发觉并马上提意见。学网络的他很专业:“这些年,上海政府网站的变化很大,信息时效性强,链接有效性高,各网站的格式更统一。”不过,那么多的网页中难免有一些“bug”,他和来自社会各领域的监督员,应聘当上了“啄木鸟”。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门平台送达门户网站后,很快便会得到响应。

    社会监督员制度,如同一条从外部纠错的2.0“补丁”程序,而今年以来的上海政府网站考评制度创新,更像是一个由内部“规范化”的功能更新“补丁”——上海18个区县和45个委办局子网站,接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面试”。由政府网站负责人、专家、媒体和社会监督员等当“考官”,第一次对政府网站实施了“现场测评”。“考题”是在每年对政府网站评议基础上创设的一套“卓越质量与服务管理规范”。

    1月的一个下午,虹口区机关办公大楼210室,气氛紧张,大屏幕上滚动着区政府网页。十几位“考官”边提问边查看网上内容,对面坐着来自虹口区有关部门的9名“考生”。“考题”很细:新闻是否每日更新、公共政策有没有配上细则或解读、是否建立统一办事平台、网上咨询投诉是否逐条反馈、一年内开展了多少次网上征询……每道题都标有“正确答案”,分不达标、达标、卓越三个分数,对不达标的项目,网站要依据统一规范及时改进。

    记者观察:在一个多月的几十场“现场测评”中,“考官”们发现亮点,也指出缺失。长宁区门户网站主任何铭说,“天天做梦梦到测评,自己既是考官,也做考生,每次给别人打分,都对照出自身的问题。”参加测评的徐汇区政协委员施蔷生说,公众参与政府网站测评,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网络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显示了政务文明。

    政府网站如同“双面镜”,照见百姓的需求,也照见政府工作的不足。正视不足,认真消除一个个障碍,是多年来上海政府网上服务在全国领跑的重要原因。(王蔚)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海省级部门公用经费压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