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国内国际 > 正文

2009年中国十大性事件 邓玉娇案摸奶门等入选

1
青岛新闻网 2010-01-07 14:03:08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网络“校园门”事件警示:“守贞”教育难挡诱惑泛滥

    由全国各地16位中青年学者参与的2009年度“中国十大性事件”近日揭晓,过去一年席卷网络的“校园门”系列事件均列入其中。校园涉性事件频发,使得孩子的性教育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一边是缺失,一边是泛滥

    前不久,网络和手机涉黄尚未形成举国讨伐之势时,在国内一知名搜索引擎中,输入“聊天”、“激情”等词语后,搜索结果

是大量黄色网站的链接。“黄毒”泛滥让家长痛心疾首、社会深恶痛绝,但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抵制不住诱惑,进而通宵达旦地搜索与观看呢?

    上海一家育儿网站近期做的“儿童家庭性教育调查”显示,有41%的家长从未给自己的孩子进行过性教育,这四成家长中不少是因为不知道该何时、该怎样进行性教育。面对“性”,大多数家长选择逃避或者沉默。更有家长认为,性教育越早会使孩子发生性行为越早,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学校的性教育课堂又如何?南京一中学接受记者采访的几名高中生称,自己从学校课堂接受的性教育几乎为零,能够回忆起来的就是初中有几堂生理卫生课,大部分是由学生自学,或者是老师照本宣科,考试是开卷的,抄写一二三式标准答案。一位中学老师坦言:传统含蓄的性教育观念加上升学压力,使性教育课显得“无关紧要”。

    “守贞”教育拦不住好奇心

    “要是手机里没几张色情图片,那真是落伍了”。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班里很少有男生不浏览色情网页的,开性玩笑和交换各自的“秘密发现”也成为一种流行。

    “青少年获得的性知识,来自家庭的占4%,来自学校的占不到20%,此外70%以上来自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萍今年暑期在南京举办公益讲座时认为,家长和学校的“含蓄”与“漠视”,无法阻挡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目前中国青少年接受的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守贞教育,特点就是强调不能发生性行为,它完全漠视和否定了青少年的性好奇、性冲动,试图把青少年放在一个性真空的环境中。”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博士方刚认为,传统含蓄的“守贞”教育已经不符合青少年的现状,相反还激发了他们的反叛心理,“‘校园门’事件频发,就反映出当今青少年性教育的严重缺陷。”

    中华心理咨询师协会南京分会理事长苏薇如认为,青春期孩子生理已发育成大人,但心理上还是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性教育让孩子对网络“黄毒”产生依赖心理,最终导致性观念扭曲,性道德严重缺失。

    开放的性教育不等于“放开”

    针对现状,社会学博士方刚提倡“开放的性教育”:“现在青少年性行为、少女怀孕已经屡见不鲜,老师和家长们的严防死守等同于掩耳盗铃。‘开放的性教育’其实是一种综合式的性教育,它承认青春期对性的渴望,也承认不发生性行为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可能做不到。那么,就要提倡安全的、负责的性行为。当然,开放的性教育不等于‘放开’,不是不管,而是如何进行‘有效地管’。”

    “父母对孩子的性关怀应该从0岁开始,如果到青春期才开始,绝对为时已晚。”性教育专家胡萍认为,对孩子要从小有“性关怀”意识,“家长应在孩子4岁前满足他(她)对身体的好奇心,比如洗澡时和他(她)一起洗,让孩子看到成人的身体。在孩子6岁以前,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保护自己身体隐私、尊重他人身体的观念,6岁以后,我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他人的性伤害,当自己遇上性伤害该怎么办,等等。”

    “性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生理知识,而是引导孩子们用健康态度去与异性交流,并进行情感沟通的过程。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保护自己。”胡萍还表示,性观念是一个人完整人生链条上的一部分,提升孩子的性教育质量不但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下一页 十大性事件排行榜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众歹徒持械警务室袭警 强行带走被抓同伙(图)
下一篇:中纪委:正立案检查许宗衡李堂堂黄瑶宋勇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