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元大礼包免费赠送啦
·45万元现金大奖征集创意作品
·满汉全席年货礼盒团购热销中
·专题: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新闻中心>特别报道> 正文 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疆阿勒泰率先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 争议声不断
 

青岛新闻网 2009-01-11 06:47:29 现代快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你相信我们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好的吗?”吴伟平在电话里连续三遍反问记者,作为新疆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他连日来接受了记者的密集采访,而记者的问题几乎都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为什么55个副县级官员没有一个人申报“礼金”?

    阿勒泰,位于新疆最北部的一个地区,本默默无闻,却因一个新规闻名全国:在全国率先施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在迎来一片喝彩声时,也得到了一些尖刻的评论家的非议。

    但
更多人认为,吃了螃蟹的阿勒泰必然会因为这一步的跨出,成为新中国廉政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记者 吴杰 言科)

    阿勒泰官员财产申报:

    艰难迈出的第一步

    了不起的制度创新

    阿勒泰位于新疆的最北部,行政隶属于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地名。相比较而言,位于该地区的名胜——喀纳斯湖显得更为有名。

    阿勒泰的面积比整个江苏省还要大,人口却只有60余万,不及江苏的一个县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4.8人。人多地广,深处内陆,而在阿勒泰的一些地区,一年中有五个月是冬天。

    但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阿勒泰,却走出了中国廉政建设的一大步。

    当地有关部门在去年上半年发布消息称,从今年1月1日起,新疆阿勒泰地区将率先在全国试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把过去通行的官员“收入申报”扩大为“财产申报”,并承诺在阿勒泰廉政网和当地主流媒体上公示官员的申报结果。

    舆论对这一新闻予以了极大关注。因为以往官员的收入申报被很多人认为是形同虚设。一是不公开,申报内容只被掌握在体制之内;二是仅作收入申报似乎并无太大意义,被要求申报的收入都是合法的收入:工资、奖金、补贴福利、讲学、写作等。都是所谓的“白色收入”,而最为公众诟病的“灰色收入”并不入此列。

    而阿勒泰地区要求的财产申报规定要详细得多,范围也广了许多:其中既有上述的三项收入,也包括了如官员及其父母、配偶和子女接受关系单位和个人赠送的现金、有价证券、礼品等。

    上述四项申报内容,属“公开申报”内容,意即将向社会公开申报结果,这正是被外界认为具有“破冰”意义的举措。

    除了这份公开申报的表格,阿勒泰地区的副县级(处级)干部还需要填写一份名为《秘密申报表》的表格,其中的项目足以让贪官们心惊胆战:官员及直系亲属接受与本人职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食、宿、行、乐方面的馈赠、款待和各种由对方给予的补偿、好处;单笔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动产、不动产购置及资金来源;股票等交易收入及资金来源,等等。

    正如表格名称显示的,这份表格不对社会公开,由纪检部门内部掌握。这也招致了规定实施前后的一系列非议,公众的期望值显然很高——希望能把秘密部分也能拿出来“晒”一下。

    纵然如此,外界还是更多地看到了阿勒泰此举的积极意义,将之称为一项了不起的“制度创新”。

    因为除去公开与否、公开范围多大的争议外,阿勒泰纪检部门力图在制度上编织出一个全方位反腐的网络:离任财产申报要一直延续三年,以减少任内腐败、退休拿钱的可能;同时将申报范围扩大至非领导党员干部,如法院和检察院具有审判、侦查案件资格的普通法官和检察官等。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完善的防腐方案,公众和舆论都寄以厚望,孰料,甫一实施,非议声又起。

    争议声不断

    今年元旦,终于到了阿勒泰官员履行承诺的时候了。 当地干部群众几乎都在等着这一天的到来,果然,阿勒泰纪委的网站上很快就贴出了所有符合首次申报资格的官员的申报表,55名副县级领导干部的详细信息和收入情况一览无余。

    当然,公开的是承诺公开的信息,《秘密申报表》则全部归档进了地区纪委的资料库中。

    网上有位失望的网友评论说,通览了所有官员的财产申报表,除了对阿勒泰地区官员工资收入水平有个了解外,没有任何收获。确实如他所言,所有55名官员中的绝大部分只填了前面两项,即“工资”和“奖金、福利”。

    个别官员申报了自己的稿费收入,而所有的官员都在第四项,也是公开的资料中最敏感的一项“礼金”收入一栏中填“无”。舆论一时哗然,纷纷对这一制度“仅靠官员的自觉性”的设计表示质疑。

    而阿勒泰地区党校高级讲师熊广平则直言:“我觉得,这跟现实可能有点差异,没有一个人收礼的话,老实说不太可能,不太正常。”有网友质疑,轰轰烈烈的破冰之举,最终演绎成了官员网上晒工资条。

    熊广平有些遗憾:“不公开的内容,我们都不得而知,就公开的四项内容而言,某种程度上没有达到制定《规定》的初衷,仅仅晒工资对上没有意义,对公众更没有意义。”公示的55名领导干部中,年收入(前两项之和)最高的4万多元,最低的不到3万,平均3万多元。熊广平介绍,这个档次在阿勒泰属于中上等水平。

    对此,阿勒泰地区纪委书记吴伟平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廉政账户在元旦前收到了76万元,这些都是官员们交纳的,“不排除有这些官员交了这些钱”,同时他相信,“我们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清廉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有媒体发布消息称,针对当地官员调查结果是“有七成官员反对财产申报制度”,这似乎与吴伟平的说法有点矛盾——清廉的官员会反对一项反腐的措施吗?

    对此,吴伟平告诉记者说,自己听说过这一说法,但不知道这项调查的出处在哪里。“我个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项调查。”

    那官员们对这一措施的反应如何?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吴伟平曾称他们“都很积极地对待这一规定”,而在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伟平笑着建议记者应该去向官员们了解。记者试图和当地官员接触,但均被婉拒。其中一名官员之前答应接受采访,但在约定的采访时间,他却多次掐断记者电话。

    似乎,这个话题在当地仍很敏感。熊广平对上述“七成反对”的记忆很深刻,他告诉记者,当时确实听说了一些反映。“在《规定》中的申报对象里,有些人很不喜欢这项制度。”

    这种阻力也可以从原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那里得到印证。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大学教授王全杰曾三次提出“关于建立党政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议案,各界反响强烈。王全杰曾做过一项调查,97%的官员对“官员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

    这也不难理解,熊广平认为,对于慎谈身家的中国官员来说,公布自己的财产“像裸体一样尴尬”。

    熊广平介绍,199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要求申报的只是收入,一共只有四项。而阿勒泰的《规定》,包括了十一项收入以及财产,遇到阻力是免不了的。

    不过,熊广平也表示,《规定》的申报对象里,也并不是没有支持者。他说,当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纷纷出现腐败大案,官员大批落马时,西部欠发达的阿勒泰地区相对平静,职务犯罪案件较少。

    “因此,阿勒泰的阳光之路,肯定要比经济发达地区阻力要小一点。”熊广平说。

    一切才刚开始

    当《关于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规定(试行)》横空出世于阿勒泰时,此地一夜走红。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官员财产申报的议案就已经出现。一晃20载,这项制度为什么首先从阿勒泰破冰呢?

    “这里地方财力有限,上面拨的款都是专用的,相对而言权钱交易的腐败要少一些,多数领导干部的收入就是工资,所以我们这里不怕阳光,不怕公开财产。”阿勒泰地区纪委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熊广平则用四个字概括了这个制度的推力:穷则思变。

    官方的统计称,阿勒泰地区2007年的财政收入是6亿多。如果这个数字不够直观,那就与南京市对比一下。南京市2007年的财政收入超过628亿,是阿勒泰地区的100多倍。

    “经济的落后让人思变,前年夏天新一届地委领导上任,看到这里的落后现状,就下决心要改变现状,特别是要给牧民增加收入。”熊广平说,“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重视反腐工作,工作作风问题一定要转变,这就是官员财产申报的背景。”

    对此,吴伟平不置可否。他被外界认为是这个制度的推动者。资料显示,2006年底,吴伟平从自治区纪委交流至阿勒泰,担任地委委员、纪检委书记。“我配合中纪委查处过一些大案要案,是一名老纪检了。”

    正因为如此,吴伟平知道各种隐形的官员滋生腐败的阴暗角落,只有让领导的财产阳光,才能预防腐败。在通过一系列调研准备后,吴伟平亲自起草了这一规定。

    “预防腐败肯定要比打击腐败有效得多。”吴伟平说。 规定强调,在财产申报之前把不法收入打进廉政账户的,可以既往不咎。而吴伟平提到的76万元入账,也从侧面体现了申报制度本身的威慑力。

    而熊广平则认为:“这样的规定,也反应出推行‘阳光’制度的困难,因为从严肃的法律角度来说,交钱就免除处罚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我从另一个方面理解,这条免罪令是最后一次机会,也是唯一一次机会,这也表明了阿勒泰地区领导的一种决心。”

    吴伟平告诉记者,将按照规定的要求,逐步扩大申报者的范围,也将会在研判后决定,是否扩大公示的范围,“现在只公开了四项财产申报内容,以后将会逐步扩大”。

    “申报、公示、监督、问责”是财产申报制度的四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吴伟平说,将会严格按照规定的要求逐步展开工作。

    “阿勒泰的这个规定,现在还只是一个开始,希望一步一步走下去,更加阳光,更加开放,只要不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内容,都应该向社会公开,这才是真正的阳光。”熊广平说,“我们的官员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项制度是一种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而不是要抓多少问题干部。有效的廉政教育和防腐制度,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保护。”

    熊广平和其他关心阿勒泰破冰之举的人们一样,期待着阿勒泰首次县处级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公示结果,与元旦公示的是新任县处级干部不同,这次要公示的是“老县处级干部”的财产情况,将于本月20日截止。

    阿勒泰的创举已经在新疆当地引起了震动,吴伟平告诉记者,从去年规定公布开始,就不断有兄弟单位前来取经调研,这项创新有望被大范围推广。

    无论如何,艰难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了。

    今年1月1日起,新疆阿勒泰地区率先试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激起全国热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官员财产监督体制起到了“破冰”作用。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就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作出统一规定,包括廉政创新举措较多的江苏,同样没有明确而系统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过,该省部分地区的相关尝试早已启动,例如镇江等地便规定将财产申报列入后备干部廉政档案。(记者 郑春平 陈英)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