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莎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句划时代的口号,仍然在每一个中国人胸中激荡。
口号,作为时代的音符,穿插于历史当中。社会理想之寄寓,政治主张之张扬,奋斗目标之确立,最直接最热烈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口号。口号,代表着时代的特定情感、特定氛围、特定生活。
口号,作为时代的印迹,见证着历史。每一个口号都精要地记录了社会变迁和沧桑世事,那些曾经的呐喊至今听来仍是生动有力。更多时候,这些口号不是用来喊的,而是一种言简意赅的字面态度。嵌入时代的口号像是一篇篇时文的标题,让历史的天空划过响亮的声音,蔚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景观。
口号的政治内核
口号是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要求言简意赅,铿锵有力,好的口号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鼓舞人心的作用,是强化宣传、制造声势有效的手段。
口号,虽来自民间,却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有人说口号其实就是穿着文化的外衣表现政治的内涵。
口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实现某项任务而提出的,有鼓动作用的、简练明确的语句”(《辞海》)。一句口号往往是一条政治纲领,能起到千言万语、千军万马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农民起义军都有唤起民众的响亮口号。两千年前,陈胜为自己造反制造了一句足以聚拢人气的口号“大楚兴,陈胜王!”,不知是不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口号?而李自成是以“开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赢得社会广泛响应推翻了明王朝。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收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建立了自己的政权。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口号的作用,他说:“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政治领导的重要方式就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动员口号。”
中华民族以诸多脍炙人口的口号而扬名世界,作为时代印迹的口号,应该算是那个时代的呐喊之声,行动纲领和精神凝结。
建国以来,为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实现党和领袖的政治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制定口号当成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于是口号占据了媒体主要空间和时间,写满了大街小巷。
五十年代的经典口号: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人民公社好!
大炼钢铁,誓夺1070万吨钢!
六十年代的经典口号:
向雷锋同志学习!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
七十年代的经典口号: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
抓革命,促生产!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只生一个好!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八十年代的经典口号: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教兴国。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五讲四美三热爱
九十年代的经典口号: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在全国一盘棋,个人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的背景下,口号所产生的震撼力和威慑力足以排山倒海。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摒弃了阶级斗争群众运动理论,走上了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正确道路。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纲领,这个时期出现的口号,虽然还能不时看到当年政治运动的阴影,但与运动群众的口号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
口号的联想空间
口号往往是某时某地社会生活最简洁有力的记录,为后人提供了足够大的联想空间。
口号并非中国特色产物
一提起标语和口号,许多人就以为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孰不知,这两样东西全世界都有,只不过在中国被发扬光大了而已。
在赤旗飘扬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反对资本主义的学生运动。巴黎学生涌上街头,打出了一幅幅夺人眼目的标语,喊出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口号。像——“要做爱不要作战”、“禁止说禁止”、“不为面包为蔷薇”、“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等等。这些口号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口号过后,广告当道
走过群体喊口号的时代,标语变成为下一个时代生活的“脸面”,成为20世纪中国的一大景观。20世纪的中国遭遇了未有的巨变,而这“变”的最醒目最简要的标记就是:标语。标语,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早年遗存的标语风景,现在读来,仍有感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渐成时代、社会的主题,单一的标语空间也慢慢地被各式各样的广告所替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广告时代”降临,这是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是我们生活正在日益走向越来越贴近人性的现代的标志。
从口号看我国活色生香发展史
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印记的口号,抛开纲领性的政治口号不论,单就民间流行过的口号,就可以提炼出一部活色生香的中国发展简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应该算是记事起的第一句口号,从第一天背着妈妈做的小书包离开家门赶往幼儿园一直到走出大学校门的那天,这句口号就伴随左右。它饱含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下一代革命接班人的期望,所以从这个口号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当然几十年后出来了一些变种,比如“好好学习,天天上网”那说明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了,学习的工具有了变化。这时我们就发现口号跟着我们一起长大了,算是与时俱进吧。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它经常出现的地方是公用水管的旁边或公共食堂的门口。这句传承了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美德的口号曾经伴随几代人走过了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但现在却再也难以见到它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奢侈品展览、各种高规格的极尽豪华的烧钱活动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既然允许人说话,说出来的就不会全是好听的。于是这句被我们批倒批臭多少年,散发着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气息的口号也复活了。并在一段时间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于是单位分房的时候谦让的少了;招工调干的时候争名额抢指标的多了;为了个人利益拉关系,走后门的多了;因为掌握了一定权力而索贿受贿的多了。这句口号切切实实地击中了人们心中的欲望之源,也提醒人们开始反思,如何通过党纪和国法控制这种思想中的罪恶。
小平你好!
这句突然出现在北京国庆35周年游行队伍中的口号迅速传遍了了全世界,它虽出自几位青年教师之手,却代表了全国人民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由衷热爱,这句平等的问候中所包含的深意,以及在人格上的进步性是以前的“万岁万岁万万岁”所无法比拟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这个口号喊到今天已经快有20年了,但是因为孩子上学而导致家庭贫穷的事情却越来越多了。每听到一起诸如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事件,我们总要想起这个口号,佩服提出者的高瞻远瞩,以及口号的先进性。但是先进的思想似乎永远与社会脱节,在执行力超强的“希望工程”的多年运作下,希望小学越建越多的同时,“穷教育”和“苦孩子”的问题却始终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周润发肯定不会想到,他上世纪90年代说的这句手表广告的台词会成为一个时期的大陆青年流行语。在性观念上封闭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终于举着这句口号挑战他们曾经引以为荣的贞操观念了。
点背不能怨社会,命苦不能怪政府
这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中国大众的自立更生精神,时刻激励人们发扬当年生产自救的光荣传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
泛口号语文时代,情绪在空气里传递
把所有可以阅读的方式统统打开铺平,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写满口号。口号在我们周围最醒目的地方被充分表达,并以大嗓门、高姿态,撞击着所有阅读者们脆弱的感官。
和平年代,信息、产品、生活同质化,制造口号是我们进行区分的有效途径。在街头,一个人一字一顿地说“超级女声”,或许周围的人至少在心里就要应“想唱就唱”。文斗代替武斗,商战亦见杀气,几乎每一家媒体、每一个公司、甚至每一项活动,都会高调亮出自己的口号。如果说口号是时代的缩影,被“泛滥”定义的口号,对应着一个喧嚣浮躁的年代。人们需要口号,因为现在口号有着更多的装饰性意味。口号贴出来,被视觉化,情绪在空气里传递。口号中,省略掉的主语大多是“我们”。“我们”是一个温暖的词语,似乎足以关照一个个个体的“我”。但是,不少口号只是口号而已,喊久了实现不了,是空想,再实现不了,是理想或者梦想——虚幻的东西最具装饰性和迷惑性。
盘点口号
如果有一部中国口号编年史,那几乎可以当作历史来读了。当我们重新注视摄影家们镜头记录下来的文字风景时,似乎能听到那些远去的故事,并能从世事沧桑中品味出些什么……
二十年来最具影响力十句口号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虽然是《光明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但是,成了20年改革开放中思想解放的“推土机”。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和它有关。
2、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对于穷困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句传递最快、最广的口号。相对于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最通俗的表达。
3.只生一个好
这是对“人多好办事”理论的彻底否定。1980年国家倡导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国策,已给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民幸福创造了一个条件。
4.时间就是金钱
这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带来的是社会生活节奏的“提速”,随之而来的是与这句口号相配套的另一句话:“效率就是生命”。
5.理解万岁
它表达出一种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渴望以及对多种选择的宽容,曾激励当代中国青年在历史转折时期走向成熟。
6.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它是对以“匮乏”为基本特征的计划经济的挑战。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今天,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时,会舒心地说:社会主义可以和富裕画等号。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0年代暂时出现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并没能阻挡“第一生产力”的穿透力。世纪之交,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扑面而来时,连西部农民都喊出了“科学种田”的口号。
8.发展是硬道理
如果把改革开放比作一部激越的交响曲的话,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南中国海滨留下的这句话便成了最强音。
9.与国际接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大趋势的时代,这是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跻身“世界经济500强”作为奋斗目标。
10.科教兴国
新世纪前夜回荡在古老神州的“黄钟大吕”。从“德先生”、“赛先生”开始的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将在这面时代的旗帜鼓舞下得以实现。
三千年来振奋国人的口号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变法自强 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当代
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打倒帝国主义 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GCD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1919年5月4日,北京青年学生在天An门集合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进而在全国爆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在遗嘱中说:“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指出党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8月1日,中国GCD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国共合作抗日统一战线中,我党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原则,后来这句口号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
为人民服务
1939年9月8日,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号召以张思德为榜样,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为人民服务。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所做的闭幕词中提出此口号。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1947年,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10月1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所写的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9月21日,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这句话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自豪自信的话语。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提出了这条口号,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写下这句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2年3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初,他的优秀事迹被公开报道。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影响几代人。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63年,“铁人”王进喜成为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光辉典范,他的这句口号也传遍全国。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
1962年7月2日,在中央书记处召开的农业问题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引述这句话来说明,选取恢复农业的方法,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千篇一律。此后广为流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77年,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此这句话成为对新时期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述的代表性口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以此句话为标题的讲话,把广大干部、群众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脱出来,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在农业改革中提出此口号,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句话是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它为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在建设过程中提出这句口号。
只生一个好
1980年,我国正式开始倡导计划生育国策,“只生一个好”成为指导性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