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驰誉药磁鞋”的医疗原理 “驰誉药磁鞋”内设置有6个蒙药盒(保密方)及68个强度为1500高斯的稀土钕铁硼永磁磁疗器,使鞋内形成立体的“药磁”能量场,增强和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 能量场的磁力线具有穿透刺激作用,可对足部的6大经络92个穴位起到针
炙的作用,对全身疾病具有治疗的作用。 人体的足部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神经密集、经络穴位集中,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敏感区域。以足部作为医疗的突破点,对各类缺血性疾病的治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日穿用“驰誉药磁鞋”10个小时时(人体血液每23秒钟循环全身1遍),人体的血液及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则可得到10个小时的“药磁”能量的补充。 当血液流经足部的“药磁”能量场时,还可进行切割磁力线运动,并产生磁电感应,生成生物电流,可使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带电的运动细胞,不断的得到的生物电流的充足补充,使这些运动细胞在生物电流的激发传导下,更加兴奋活跃,生理功能得到增强。 穿用“驰誉药磁鞋”后,就如同有了一位随身医生,可随时随地的根治和预防各类疾病,省时省事。而且,有较好的远期效应,可长期的穿用,也可随时停用,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穿用“驰誉药磁鞋”后,3个月内即可彻底停用其它治疗药物。因而,可避免因长期服用药物所导致的胃肠病变及药物性肝病和肾脏病变。每年还可节省10倍以上的治疗费用,既穿鞋又治病,既经济又实用。 “驰誉药磁鞋”真正实现了“生病不吃药,重返大自然”,这一顺应自然的医疗法则。 “驰誉药磁鞋”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可“疗百疾,寿柏龄”。可早日告别疾病的困扰,实现健康的回归。 二、“驰誉药磁鞋”的四大功效 1、激发红细胞消除“微循环”障碍的功效:红细胞是运送氧气并携走二氧化碳的一类运动细胞,也是唯一可使血液在毛细血管床内得到流通的驱引力。如果没有红细胞的这种驱引力,“微循环”中的血液就得不到流通。 因“微循环”中的血流是以“线粒流”或“粒流”的形态流动的,也就是说红细胞是以单一个体的形态,一个跟着一个,以向前螺旋运动的形态来通过毛细血管床的。 红细胞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因而,在不断的得到“药磁”化后,膜外负电荷得到补充,这样就破解了红细胞的相互吸附及叠链的这些问题,使血粘度降低。 这时的红细胞就会更加兴奋活跃,曲卷变形幅度增大,向前螺旋运动的能力增强,仍可照常通过已经老化、脆化、弹性降低的毛细血管床的概率增高,使血液得到流通。 并使蓄积于毛细血管床内的酸化物回流到静脉血流中,流经肾脏滤出,变成尿液排出体外。 因而,可使全身的“微循环”障碍得到消除,使缺血性病变得到根治。 2、激发白细胞吞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功效: 白细胞是一些具有吞噬和免疫功能的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 白细胞的胞浆内的溶酶体这些生物酶类物质,含有碳C、氢H、氧O、氮N、硫S、磷P等元素,均属于金属磁性离子,可产生磁电感应。这些顺磁物质在不断的得到“药磁”能量的补充时,各类白细胞就得到了生物电流的补充和激发,就会更加兴奋活跃。 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随着毛细血管床内血液的流通到达病灶部位,并变形穿出毛细血管,使动脉血管壁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及组织之间的非特异性炎性物质得到吞噬化解,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炎症肿痛得到消除,并改善血管的脆化,恢复血管的弹性,使血液流动通畅自如。 3、增强免疫及不感冒的功效:感冒或不感冒,则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体能强弱的唯一标准。 中老年人的感冒每发生1次,可导致原有的病情加重或引发新的疾病的发生概率为31.7%,平均减少寿命23天-100天、癌变率增高1.12%。 穿用“驰誉药磁鞋”后,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在不断的得到“药磁”能量的补充时,其生理功能得到激发,可使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得到增强。从穿用的当天开始,就不会再发生感冒的问题。因而,就完全消除了因感冒所导致的其它问题的发生。 4、增强骨密度及促进骨髓造血的功效:骨骼是人体全身的支架,而骨髓则是血液细胞生成的加工厂。穿用“驰誉药磁鞋”后,可激发红细胞更加兴奋活跃,仍可照常通过骨骼和骨膜部位已经老化的毛细血管床,使骨骼部位的“微循环”障碍及缺血问题得到消除,骨骼腔内骨髓膜部位的血液供应也由此得到了保障。 骨骼和骨膜部位的供血得到改善后,维生素A、D的吸收和利用就恢复了正常,骨胶原纤维及骨粘蛋白的生成就有了保障,类骨质方可及时得到钙化,骨盐结晶才能得以形成,骨密度才能得到提高,腰腿才能结实。 与此同时,骨髓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也得到了促进和提高,可及时的生成成熟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使人体所需血细胞的生成得到正常保证。使中老年人的骨骼及骨髓的生理机能重新恢复到年轻人的旺盛状态中。 三、医学小常识 1、缺血性病变与“微循环”障碍:各类慢性疾病的病变部位虽然不一样,但病因都是一样的,都是因缺血所导致的,缺血则是因“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微循环”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最大的循环,在医学界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然而“微循环”的实际作用,则远比心脏的作用更为重要。 “微循环”中的血液容量是人体全身血液的2倍以上。人体全身的“微循环”是由400多亿根毛细血管床组成,总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人体内1颗小米粒大小的体积内,就有2000-3000根毛细血管床。“微循环”是人体从血液中得到氧气与营养的供应,以及排泄代谢产物的唯一场所,而毛细血管床则是唯一的通道。人体毛细血管床的直径只有6-8微米,而红细胞的直径为8微米。步入中老年后,毛细血管床就会发生老化、脆化、弹性降低的问题,红细胞在通过时就会发生困难。因而,使血液流通不畅,发生“微循环”障碍,并导致缺血性病变。中老年人的心、脑、肾及各脏腑的动脉血管壁内的毛细血管床,发生“微循环”障碍而缺血时,可导致这些动脉血管发生脆化或损伤,以及脂质浸润和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中老年人的颈、肩、腰、腿、脚等部位,发生“微循环”障碍而缺血时,可导致非特异性炎症的发生及退行性改变。 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关键作用:人体的生理活动是靠血液的供应来完成的。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小板具有促凝及修复血管壁损伤的功能)在人体的健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人在30岁之前,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都很正常,是很少得病的,即使是得了一次病,也很快就好了。人在30岁之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就会逐渐降低,一年不如一年,容易得各类慢性病,得了以后,也就不可能好了。因此,从这些自然规律中可以说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都正常时,就不会有病,不正常时就会有病。因而,不断补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物电流,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激发和增强,是治疗疾病的根本。 3、生物电流的关键作用: 人体全身的组织细胞、神经的调节及肢体肌肉的运动则完全依赖于生物电流的磁电感应和激发传导。 A、这些现象可从常见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肠电图”,以及“CT、核磁共振”的常规医检中得到验证。这些检查的内容都是以人体各脏腑的组织细胞的生物电流的强弱现象作为依据,来确定人体的哪个部位有病变问题的存在。 B、对“房性早搏、室性早搏”这类患者的心律失常进行手术介入治疗时,可在患者心脏“窦房结”的部位安放心脏起搏器。对心脏的“窦房结”进行微电流激发传导,促使心脏的“束细胞”产生快速传导冲动,使心脏搏动恢复正常。这就是典型的采用微电流的激发方式,替代心脏组织缺失的生物电流来调节心脏的正常搏动。 C、对于休克性心跳暂时停止的病人,可采用强电击的方法进行抢救。这种强电流的激发传导作用,可使恢复心跳及生还率达90%以上。 通过以上现象可以说明生物电流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