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打造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享誉世界的商业品牌,从而赢得“名牌之城”的美誉;同时,岛城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正以大海一样的深情,同心协力,打造了一个耀眼的“军”字品牌———青岛预备役高炮师。 国防
新旅出“精品” 2004年3月,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的首长来青岛预备役高炮师视察。在听取了军地领导的汇报、察看了训练基地等设施建设后,两级军区的首长同声赞叹:“青岛市不仅经济建设有‘名牌’,预备役高炮师建设同样创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精品!” 1998年底,预备役高炮师在青岛组建。作为我市首支预备役部队,如何让干部群众尽快认识这支国防新旅,形成全民支持和参与高炮师建设的氛围?青岛市委、市政府表示,“富民”与“强军”是青岛腾飞的两个翅膀,预备役高炮师的建设决不能滞后于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并且把预备役部队营房建设纳入城区建设总体布局,一次性筹措资金1496万元,用于高炮师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后,训练基地的筹建又迫在眉睫。训练基地建设不仅需要资金保障,还要腾出大片土地。青岛作为全国旅游开放城市,可谓“寸土寸金”。然而,市委、市政府着眼高炮师的发展需要,决定投资2378万元,在青岛某地兴建。今年初,占地94亩、集机关办公、军事训练和生活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基地如期建成。济南军区原司令员陈炳德到训练基地视察后,称赞“高炮师的硬件建设走在了全省预备役部队的前列。” 保障,就该有力 2001年4月,驻城阳区高炮师预备役一团接到上级命令:省军区临时决定在该团召开装备工作现场会,要求在3天内完成所有筹备工作。城阳区委、区政府当即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及时解决了现场会所需资金和场地等问题,确保了现场会的圆满成功。省军区领导由衷感叹:“‘保障有力’的要求,在地方支持预备役部队建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保障,就该有力!”这条早在高炮师组建之初就形成的共识,已转化为岛城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001年初,全国著名度假区———马山镇,在即墨市乡镇撤并中被撤销。一时间,东靠济青高速路、占地6200余平方米的镇政府办公楼,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该市党政领导实地察看后认为,该镇紧靠济青交通枢纽,大楼一侧又有数十亩空地,有利于部队发展。随即,即墨市委、市政府联合作出了将办公楼作为预备役高炮二团营房的决定。4年来,在该市党政领导支持下,预备役高炮二团先后被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表彰为“落实‘五句话’先进团”和“预备役部队调整改革先进单位”。 把高炮师建设当成“分内事”,事情再多也要想到子弟兵,改革矛盾再突出也要让出“绿色通道”。7年来,岛城各级党委政府先后解决了营房建设、误工补贴发放等难题,并且通过上门服务、无偿援助等形式,保证高炮师各项建设稳步发展。目前,该师先后有9个单位、26名个人受到军区和省军区表彰,高炮师加强党委和“四个基本”建设的经验得到军区领导肯定,部队全面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打赢”抢时间 在去年6月举行的“济南军区民兵预备役科技练兵成果展示会”上,一支肩扛“Y”字牌的高炮分队特别惹眼。在空情预警、锁定目标和集群射击演练中,显示出良好的现代条件下防空作战能力。当主席台上的总部、军区首长得知该分队来自新组建的预备役高炮师时,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支组建短短7年的国防新军,进步何以如此神速?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这与青岛市几年来与部队共同实施的“人才保障”密不可分。 预备役高炮师组建之时,正值全军上下大力开展“科技大练兵,一切为打赢”活动。为创建一流防空劲旅,市有关部门以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为依托,通过带训、委培等形式,义务为高炮师培训各类专业科技人才。并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在师训练基地开办了电脑学校和英语夜校等基础设施。7年来,共计培训423人(次),有52%以上的干部、战士拿到各类技术等级证书。 在提高现役官兵素质的同时,针对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的特点,利用青岛“海尔”、“海信”等高科技企业密集的优势,实现科技人才上的“民转军”。高炮师组建以来,市有关部门着力实施“建制单位向科技密集型区域扩展、兵员成分向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员扩展”,从各类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中纳编高学历兵员,使预任干部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到67%,预编士兵大专率达到53%。自1999年以来,高炮师连续3年在省军区组织的训练考核中被评为“实弹射击先进单位”,所属两个团队被上级表彰为“军事训练优胜团”。 本报记者隋峻本报通讯员张建国林杰迟文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