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04年上半年是令人欣喜的两季。回眸上半年我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态势,可以说亮点频闪。
正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在刚刚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所说的,今年以来,我市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经济发展健康有序,保持了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体现
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事关未来发展的城市大框架和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整个城市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强大后劲;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与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善,社会保持稳定与文明,正在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而各区、市上半年的总结汇报材料里,也是亮点不断,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纷纷落户和相继开工,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明显成效;从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到城区环境的日新月异;从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所有这些都表明,奋发向上的青岛,顺时应势的青岛,正在孕育着蓬勃的生机,正在收获着耕耘的喜悦。
开局良好,士气大振。为了进一步鼓舞全市上下的干劲,促进青岛下半年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顺利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任务,本报今起刊发《东西南北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样一组稿件,从大青岛“东西南北中”各个地理方位中各选择一个区市,重点报道他们上半年各项工作中的“亮点”。希望其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斐然的实绩能给大家以启迪。今天刊发的是来自“东部”崂山的报道。
本报讯 从软件大厦的建成到博新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高新项目的相继开工;从沿海“一线四点”项目的高标准规划设计到投资2亿美元的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的动工;从盘活土地资源到一系列安民利民政策的推出……今年上半年,崂山人新一轮创业的成果开始展现,“亮点”频出,一系列制约发展的障碍也得以逐步解除,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时过年中,展开这幅动人的画卷,可以欣赏到其中的精彩纷呈:
高新技术集群化快速推进,楼宇经济异军突起。崂山区确定今年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年、项目开工建设年和招商引资促进年,围绕着一系列大项目的开建,高新技术产业和楼宇经济已成为崂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上半年,投资8000万元的软件大厦已建成,15家企业已签约即将入驻;投资近20亿元的一批内外资大项目已开工建设,部分完工投产。年内,全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投资可达2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 DP的比重可达到50%以上。同时,崂山区还把楼宇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批集团总部、商务办公、研发孵化、金融商贸型公司或机构。目前总投资20多亿元的韩国驻青总领事馆及国际商务中心、颐中烟草、青岛烟草物流中心等一批项目已开工建设;万杰医院以南、沿海尔路两侧总投资30亿元的一批楼宇经济大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开工面积可达50万平方米以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建了总投资8亿元的热电厂、张村河改造、市政道路、排污、水利和一批社会事业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
旅游经济异彩纷呈。今年以来,崂山区着力在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休闲体验旅游上下功夫,在节会经济、特色项目和特色产品上做文章,通过崂山首届旅游文化节、崂山登山节、崂山茶节、北宅樱桃节、枯桃花会“五个节会”的成功举办,雨林谷二期、金鱼谷生态农业观光园、枯桃百花园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的启动建设,以及“崂山十大特产”、家庭旅馆业、休闲采摘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路子,提升了发展质量和层次。上半年,共吸引国内外游客23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数达2.3万人,拉动农民人均增收800元以上。今年5月份,在国家旅游局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中,崂山区北宅生态旅游区、石老人观光园、华东葡萄酒庄园、海尔工业游等4个项目当选,在全国县区级中是最多的。
土地资源得到盘活,发展瓶颈逐步打开。今年以来,崂山区在规范土地秩序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清查力度。上半年共盘查出可直接安排建设的存量用地8900多亩(含旧村改造和已有项目用地),为已确定和落户项目的建设创造了条件。通过治理整顿、规划审批、挂牌竞价,实行了以山体治理为目标的恢复性开采,克服了长期以来非法采石的积弊,走出了资源利用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的路子。他们还坚持堵与疏相结合,法、理、情相结合,开展了大规模的拆除违法建筑集中行动,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0多万平方米,进一步规范、优化了发展秩序和环境。
着力构建“四大公共体系”,充分维护民利、保障民生。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取消农业税、实施山区政策扶持等多项措施,构建公共就业和增收促进体系,今年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多个百分点;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搞好校舍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突出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教育,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教育体系,年内将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农村教育发展,引进优秀教师100多名;通过加强卫生资源整合和医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健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保证了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通过完善以农村养老保险、企业保险、农工商保险、自由职业者保险和政府补助为重点的“四保险一补助”社保机制,加快构建全面有力的社会公共保障体系,下半年将实施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大幅度提高养老保险金,逐步实现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同等标准、同步保障。(本报记者霍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