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6月1日电
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因病医治无效,于1日7时零6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82岁。作为最受人民喜爱的豫剧大师之一,常香玉是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西北局妇联执行委员、西北文联委员、中国文联执行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
常香玉简介
原名:张妙玲 籍贯:河南巩县人出生:1922年
丈夫:陈宪章,剧作家。有五个子女
父亲:张福仙。豫剧西府调艺人
代表作品:《花木兰》、《拷红》、《人欢马叫》、《红灯记》、《断桥》、《大祭桩》等。
大师最后足迹
●2003年12月22日,常香玉与河南省豫剧二团的演员们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五棵松奥运体育场馆建设工地为民工演出。
●2003年8月15日,常香玉做客央视《艺术人生》讲述人生。
●2003年5月28日,常香玉通过大河报社为河南抗非典一线捐赠一万元,和她同时捐款的还有她的三个女儿。
一生两大憾事
常香玉生前曾表示,她这一生有两个遗憾,一是她的常派唱腔没有被她的后代继承,另一个遗憾就是她这一辈子把精力全投到了她的事业中,对丈夫,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尤其是丈夫生病的那段日子,“老伴病了好多年,我对他的照顾很不够,我要是能多照顾一点,他现在也许能多活几年”。
艺术人生
出身艺人家庭的常香玉,九岁随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别创新腔。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她所创的“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多彩多姿,雅俗共赏,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在艺术上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
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