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服务
关于青岛新闻网
APP下载
正文

9人当选7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来看他们的个人事迹!

2021-08-20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扫描二维码 下载客户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日讯 今天,青岛市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7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9人入选。

根据评选结果,青岛刘武美术馆负责人刘武,李沧区老干部协会宣讲团团长彭国柱获助人为乐“文明市民”;

胶州市里岔镇谭家村社区新村党委指导员王超,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营前村村民吴仕源,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城阳巴士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驾驶员周宗波获见义勇为“文明市民”;

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林先锋,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社区居民刘振居,市北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马菁获敬业奉献“文明市民”;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居民卜美清获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他们当中,有的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创办美术馆并免费开放;有的退休后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青少年传递红色基因;有的承包茶园,带动周边村民种茶、制茶、卖茶,走上致富之路;有的悉心照顾患病婆婆三十余载,无微不至、无怨无悔。他们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给身边人,彰显了青岛这座文明之城的文明风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附:2021年七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

【助人为乐】

01刘武 青岛刘武美术馆负责人

02彭国柱 李沧区老干部协会宣讲团团长

【见义勇为】

03王超 胶州市里岔镇谭家村社区新村党委指导员

04吴仕源 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营前村村民

05周宗波 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城阳巴士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驾驶员

【敬业奉献】

06林先锋 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07刘振居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社区居民

08马菁 市北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

【孝老爱亲】

09卜美清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居民

七月份“文明市民”事迹材料

【助人为乐】

01刘武

人物简介

刘武,男,1957年11月生,青岛刘武美术馆负责人。

主要事迹

退休前,刘武是“冠军教练”,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运动员;退休后,他投身公益事业,创办美术馆并免费开放,为宣传家乡做贡献。

刘武从事排球事业20多年,是国家高级排球教练员,拥有国际排联颁发的教练员资格证书。他曾多次带队获得全国、省、市、区级比赛冠军,先后向国家队、省队和高校输送了数百名优秀排球运动员。退休后,为了普及排球运动,他免费辅导市民、大中小学生学习排球。

刘武的家位于市南区“青岛市文化名人故居一条街”福山路,这里是外地游客来青“必到之处”之一。20世纪30年代,福山路这条并不起眼的街道居住着很多文化名人,例如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洪森,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等。现如今,每到旅游季,这条安静的小路上游人如织,刘武家也成了“问询处”“补给站”。为此,刘武还专门购置了一套价值7300元的净水机,为游客提供便利。经常有游客向刘武询问“某某故居在哪里”或青岛文化名人及风土人情等,刘武都尽力解答,但有时也会被问题难住。游客走后,他常常陷入沉思,觉得自己作为青岛人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还不够了解。于是,他决定发挥绘画特长,把青岛的文化名人故居和地图画下来,给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参观指引。说干就干,刘武很快创作完成了第一批20个名人故居钢笔画作品,之后又迅速投入到第二批22个文化名人故居的创作中。他自费印制《青岛市文化名人故居大全》,这本画册收录有他的绘画和他撰写的文化名人及故居介绍,受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学生家长和朋友们的喜欢。

除了创作画册,刘武还跟家人商量,把临街的房子腾出来开办美术馆,方便游客参观、交流、休息,也为宣传家乡做点贡献。搬东西、买材料、装修……创办美术馆的过程并不轻松,但刘武乐在其中。2015年7月,经过近两个月打造,青岛刘武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美术馆里展示的青岛文化名人故居画作和地图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耳目一新。每逢节假日,很多家庭、单位组织参观,了解青岛文化名人及他们的事迹。很多人参观结束后会跟刘武交流,表示他们的感动和自豪。刘武美术馆自开办以来,一直免费对外开放,并向参观者免费提供饮用水、茶水、糖果等,还接待大中小学生参观研学,为他们讲解青岛文化名人的事迹,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意识,目前已接待游客及参观者将近10万人次,投入经费近20万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刘武精心创作了两幅大尺寸彩色钢笔画《万山红遍》《祖国山河一片红》在美术馆展出。

刘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自己的画作拍卖所得近10万元捐献给慈善事业。2018年,拍卖《梦回长城》《晨爱》两幅画作所得5万元全部捐献用于慈善事业。2019年,他的钢笔画《毛主席下榻的房间》拍卖所得1.5万元全部无偿捐献给青岛市微尘基金。拍卖《青岛文化名人故居》画作所得1.1万元捐献给地震灾区。

02彭国柱

个人简介

彭国柱,男,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李沧区老干部协会宣讲团团长,李沧区沧口街道老干部协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主要事迹

红色朗诵赓续精神血脉。64岁的彭国柱是位“闲不住”的老人。2017年2月从企业退休后,他一头扎进老干部工作和关爱下一代成长的社会公益工作中。他数年如一日,老骥伏枥,兢兢业业,为青少年传递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彭国柱之所以如此干劲满满地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源于他对父亲的一个承诺。彭国柱的父亲是一位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也是一位老公安干警,“父亲年轻时就参加了革命,一生为人正直,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我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红色基因在我身上流淌。”彭国柱说。彭国柱父亲去世前,特意把他叫到床前,给了他两件遗物:一件是当年父亲穿过的军大衣,另一件是一个装满了立功纪念章的小木匣。“父亲嘱咐我,不管能力大小,任何时候都要感恩党,不要忘了给党和国家多做贡献。”彭国柱说。

在彭国柱创作的诗歌中,有不少都以父亲的事迹作为素材和原型。这些作品,也成了他向青少年传递红色基因的最好载体。2019年8月,依托李沧区沧口街道青少年教育基地,彭国柱打造了青少年“红色基因”朗诵队,为红色教育再添一笔闪亮的色彩。他任授课老师对20多名孩子进行朗诵训练,内容以红色诗歌和红色家书为主,并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增强胆识、展示才艺的平台。

今年5月份,围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主题,彭国柱又在青岛市离退休干部融合共建示范点开办了红色传承朗诵班,建立了“红色星火”朗诵队,通过朗诵、写作、演出等形式,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在李沧区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他成立了彭国柱红色教育工作室,这是由区关工委打造的首个青少年红色主题教育的公益工作室。彭国柱带领着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又多了一个新平台。

彭国柱心系下一代,不仅有红色精神传承,还有爱心帮扶行动。在沧口街道,他发起了“点亮微心愿——被爱感动的爱”活动,帮助辖区的困境儿童、智力障碍孩子圆小小梦想,汇聚正能量。2019年底,他带着朗诵队的孩子们,为3名孤障儿童开展义卖,筹集爱心款做御寒棉衣。李沧区成立银龄筑梦基金会后,他积极捐出了第一笔爱心款1000元。这些年来,他主动捐款帮扶残障儿童家庭,主动捐款支援抗疫……一次次爱心付出,让彭国柱获评青岛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声音传递红色基因永不消失。作为李沧区沧口街道老干部协会的会长,彭国柱积极投身战疫一线,发挥着一名老干部志愿者的作用。2020年春节抗疫伊始,彭国柱患重感冒刚好,得知永河社区最艰苦的一个防疫执勤点缺人,他立刻报名加入抗疫一线执勤,每天执勤四个多小时,顶着寒风坚守到晚上8点多。有一天晚上临到撤岗时,他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突然犯了,压迫神经,左腿疼得不听使唤,离家还有很远的距离却一点也走不动。寒冷的天气里,他疼得冒下汗珠子,等好不容易一点一点挪回家,就直接瘫倒在床上。

在家卧床休息时,彭国柱也闲不下来,他拿起笔墨,把街道老干部志愿者感人抗疫故事写成文学作品,每天都写到半夜。抗疫期间,他创作的《我站到了党员先锋岗》《钢铁战士》《就当闺女回趟家》等近十首抗疫诗歌,传播感人故事,传递抗疫力量。这些诗歌不仅在相关杂志发表,还荣获李沧区委老干部局诗词创作比赛一等奖。

彭国柱擅长诗歌创作,也擅长朗诵。今年,为表达对党的忠诚和祝福,他精心选择整理了一百首诗歌,用一百天的时间朗诵录制,分成《领袖篇》《英烈篇》《抗疫篇》《创业篇》《原创篇》等篇章,把最美的声音献给党。这些作品他都上传到了朗诵平台共享,也在课堂上作为课件分享,让声音传递的红色基因永不消失。

此外,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彭国柱在李沧区第一时间创作了音舞诗画党史报告剧,受到各级领导和居民的高度赞赏。他用多年走访老干部、老战士的积累,创编了微党课《最后的坚守——身边的故事》,他用满怀激情的演讲,成功进入到青岛市“‘百人、百堂、百部’话百年风华”微党课大赛总决赛。他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干部、老战士优秀事迹,把红色基因传递下去,这是父亲对他的嘱托,也是他对父亲的承诺。

虽然已年届六旬,彭国柱开展工作创新点子频出。在老年教育工作中,他把“非遗秧歌”“非遗剪纸”打造成为真正的地方名片,并紧跟时代主题开展了抗疫剪纸展、建党百年剪纸展,受到各界好评。

沧口街道作为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工业区,文化底蕴深厚,彭国柱为把有热心、有能力的志愿者凝聚起来,成立了“轻骑兵志愿者艺术团”,组织大家开展各类文艺志愿活动,走进社会福利院、走进老战士家中慰问,让志愿服务工作全面开花,不断壮大,艺术团成立第一年,就进入了李沧区四星级志愿队伍的行列。

在老干部协会宣讲团里,彭国柱注重抓特色、讲效果,他自己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经常上午在社区宣讲,下午又到学校和师生交流,他说,他愿用自己的余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筑起红色教育传承的坚实堤坝。

【见义勇为】

03王超

人物简介

王超,男,1990年4月生,中共党员,胶州市里岔镇谭家村社区新村党委指导员。

主要事迹

2021年5月6日下午1点多,里岔镇谭家村社区新村党委指导员王超到谭家四村龙汇河处进行例行巡河,正在巡河快要结束的时候,迎面碰到一个大娘骑着电动三轮车哭喊着从他的身边驶过,王超马上意识到可能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就往大娘来的方向看去,仔细一看原来是有人落水了,正在水里挣扎。王超没多想,飞快地跑到河岸边脱下鞋子、扔下手机就跳进了水里。尽管五月的天气已经比较暖和了,但风还是很大、水温也不高,王超也没有时间适应水温,立马往落水人员的方位游去,游到她身边以后发现落水人因为意外落水很是慌张,正在拼命挣扎,对王超的营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王超首先尽快安抚落水人员的情绪,落水人员也很配合立马停止挣扎。随后,王超就托着落水人员的胳膊,将她慢慢地带到了岸边。

龙汇河的河水两边较浅,中间较深,但即便是浅的地方也有三米深,王超并不清楚河岸边是否有落脚的地方,游到岸边后便尝试着用脚踩了一下河床,发现踩到河床水面才刚没过自己的鼻子,能借到力的王超就立刻在水中站住,把落水人员推上岸,随后自己也上了岸,上岸的时候两条腿已经因力竭而打哆嗦了,在打量救上来的人时,王超发现自己救上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原来是在自己救人的过程中,落水人的父亲宋木元急于去救自己的女儿也跳下了水,但是宋木元水性很差,光是自己能浮在水面上就已经很勉强了,更别提救人。宋木元尽管也尝试着想要让自己的女儿在水中浮起来,但还是没有办法拖动女儿,很快就力竭了。好在王超的水性不错,最后在王超的带动下三个人顺利上岸。从水里爬出来的三个人衣服都湿透了,风一吹直打哆嗦,父女二人一个劲地感谢王超,王超担心他们着凉感冒便让父女俩赶紧回家换衣服,把他们送走以后自己也赶紧开车回家去换了衣服。

事后王超本人也表示非常后怕,如果是水中有水草缠脚或者利器把脚划破后果都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再碰到这种事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跳水救人。王超能够果断跳水救人,跟他小时候的一次救人经历是分不开的,年少时王超和发小一起在河里玩耍时,一个小伙伴脚滑滑到了深水区,王超和其他小伙伴费了很大力气才救人上来。

王超换好衣服后,再次来到宋木元家里查看他们情况,宋木元的妻子紧紧地握住了王超的手,不停地重复说:“多亏了你,多亏了你……”原来当时在路上碰到的骑三轮车的女士正是落水人的母亲,因为女儿落水而慌了神,所以急忙去找人求救。

王超跳水救人的事,回到单位没有跟任何人说,一直到谭家四村的支部书记把王超的事迹发到工作群里大家才知道这件事。

王超,作为一名新村党委指导员,巡河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目的就是要查看有没有需要修缮的河堤,有没有需要排除的安全隐患。这次巡河途中的救助体现了王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也体现了一名新村党委指导员的责任。

04吴仕源

人物简介

吴仕源,男,1974年6月生,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营前村村民。

主要事迹

2021年4月22日凌晨5点左右,一艘渔船正小心翼翼地行驶在海面的风浪之间,此时海面漆黑一片,仅靠船上的灯光,才能勉强看清航线。船主吴仕源是琅琊镇营前村的一位渔民,有着十多年的驾船捕鱼经验,在海面工作了十余个小时的他,看到海上气候逐渐恶劣,风浪越来越大,决定提前返航。

在返航途中,吴仕源的渔船在风浪中摇摆不定,他紧紧握住船舵,不敢有丝毫马虎,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出海经验,保障航行顺利。突然,心细的吴仕源察觉了海面的异常,仔细辨认,竟然发现了一艘同样大小的渔船,翻扣在海中,随着风浪不断起伏,船上人员情况不明。

海风“呜呜”地嘶鸣,海浪拍打着船舷哗哗作响,像是要吞噬一切,也包括遇险船只内生死不明的生命。船主吴仕源迅速总结自己所有的出海经验,判断海面情况,立即让船员做好防护措施,备好救生设备,实施营救并紧急联系岸上人员报警。

黎明前的夜色透着浓重的昏暗,渔船上的照明设备也不能让救援的海面变得清晰,只有“呜呜”的海风和拍打船舷的海浪,传递着最本能的恐惧。但是,如此复杂的海况,落水者在海水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救援时间十分紧迫。为了及时发现落水人员,吴仕源打开渔船的一切照明设施,聚精会神地四处张望,努力寻找搜救落水人员。终于,在前方不远处发现疑似有两人漂浮在海中,仔细观察,终于确认了两名落水者的位置,此时,落水者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精疲力竭、奄奄一息,急需救援,但是由于风大浪高,停靠救援船只十分困难,风浪将渔船吹打得摇来晃去,像一片树叶在风浪间跳动,一个浪头袭来,渔船就面临着侧翻的风险。

面对危险,吴仕源毫不畏惧,命令全体船员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营救。此时,海面情况更为恶劣,他尝试了几次,都无法下到风急浪高的海水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流失,吴仕源急中生智,召集船员向落水人员抛出了救生绳索。落水人员看到了生的希望,求生意志瞬间支撑起全身的力气,两名落水人员紧紧抓住绳索,吴仕源和三名船员齐心协力,经过一番与风浪的殊死较量,将落水人员拉上了自己的渔船。

此时风浪更为猛烈,吴仕源担心仍有其他落水者,顾不得休息,驾驶渔船继续进行搜救,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两个小时,再也没有发现其他遇险者。考虑到已获救的两名落水者身体虚弱,吴仕源决定驾驶渔船迅速返航靠岸并拨打了120,经过救治,两人均已脱离危险。

落水人员脱险后,吴仕源心里常常挂念他们的身体状况,虽然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到医院看望他们,但吴仕源也时常同这两人保持联络。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生死之交,令人终生铭记于心。

这一次在风急浪高中的施救,只是吴仕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一个缩影,这一次的救援,并不是他第一次救援遇险船只,早在2017年,他就曾救过一艘渔船。当时,一艘渔船撞在码头上,船体破损,船舱进水,即将沉没。吴仕源发现情况危急,立即把这艘渔船拖到岸边,解救了渔船和船上的人员。

生长在海边的吴仕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宽容与厚道,身为船主的吴仕源,对船员一项十分关照,船员们也形成了助人为乐的美德,从而出现了海上齐心协力,救人脱困的一幕。

在邻里朋友之前,吴仕源也收获了颇多的赞誉。邻里的大事小情,吴仕源都十分乐于帮忙,听说同村的村民生病,急需用钱医治,他主动送去钱款并鼓励病人勇敢战胜病魔,甚至在网络上看到朋友和陌生人家中需要救助,他也多次伸出援助之手。

这一次的救援,吴仕源和船员们拼尽了全力,以“命”换“命”,但问及吴仕源当时是否感到害怕,他则憨厚地笑笑说:“生命不是儿戏,我们都是渔民,在海上打鱼,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遇到危险,如果我们都能够互相帮助,出海会安心许多。更何况当时情况危急,实在想不到那么多。”

生命至上,博爱奉献,在危险面前,吴仕源不计得失,用生命守护生命,哪怕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也没有半点畏惧,博爱与无私的精神,让他在大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永不止步。

05周宗波

人物简介

周宗波,男,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城阳巴士有限公司第七分公司驾驶员。

主要事迹

6月21日上午,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城阳巴士第七分公司接到市民李先生表扬电话,感谢909路驾驶员周宗波师傅及时救助车内晕倒的老父亲,使失去呼吸的老人转危为安。接到电话后,城阳巴士第七分公司工作人员马上了解情况,原来在6月20日下午,周宗波师傅驾驶909路公交车行驶至西石沟车站时,车厢内一名老人突然晕倒失去呼吸,幸好周宗波师傅用自己学到的心肺复苏技能及时救人,最终老人苏醒并被赶来的120送去医院。

监控显示,20日14时17分许,正驾驶909路公交车的周宗波突然听到身后有乘客尖叫:“师傅,有人晕倒了!”事发紧急,周宗波立即将车停好跑到乘客跟前,发现老人脸色发白、嘴唇发紫,已经失去意识,情况非常紧急。在车厢一片慌乱中,驾驶员周宗波始终保持着镇定,立即呼喊身边乘客拨打120,并运用自己在公司所学的安全应急救援知识,先将周围的乘客疏散,为老人的救治留出空间,并在其他热心乘客的帮助下将老人身体放平,方便救治。紧接着,周宗波趴在老人胸前,发现老人已经失去呼吸,万分紧急中他立即按照心肺复苏急救术开始施救,按压数次后,老人就缓上一口气来,意识也慢慢苏醒,这让周宗波和周边的热心群众顿时松了一口气。

在大家的热心救助下,老人的脸色渐渐有了血色,缓过劲儿来,此时120救护车也到了,将老人接走送往医院。看到意识恢复的老人被120接走,驾驶员周宗波这才放心下来,回到岗位继续工作。

21日下午,被救老人李大爷一家带上锦旗来到城阳巴士第七分公司找到周宗波师傅,激动地拉着他的手不断表示感谢。而面对表扬和锦旗,驾驶员周宗波却十分谦虚,连忙说:“作为一名党员,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保证每一位乘客安全,这只是我的本职工作而已,也很感谢这次事情中其他热心乘客给予的帮助,老人没事比什么都好。”

冷静救人、爱岗敬业的同时,周宗波还是城阳巴士“萤火之光”公益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是一名喜欢奉献爱心的志愿者,经常参加团队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不断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温暖,赢得了同事和群众的普遍赞誉。“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发挥作用为群众服务是应该的,这才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周宗波危急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救助老人,工作当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学技能,日常生活里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敬业奉献】

06林先锋

人物简介

林先锋,男, 1976年11月生,中共党员,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主要事迹

林先锋22岁登上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业务精湛,荣获青岛市教学能手。为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他首创“即停即走”和“爱心罚单”制度,打通了学校周边交通症结。他注重以小见大,以小见情怀,通过小事推动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他连续两年带队勇夺世界机器人锦标赛VEX项目全球总冠军,并代表青岛市参加了全国创新教育成果展。他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获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践行“文明实践”使命。

爱岗敬业,扎根教育沃土。2012年8月,36岁的林先锋接到调令,开车在浮山新区转了1个小时,才在一片基建土坑上找到了新的“工作单位”——筹建中的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于是,林先锋戴上安全帽,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白天跑工地监督建设施工,晚上在不足六平米的临时办公室规划学校办学方向,开垦着这片新的教育沃土。

“我多么希望非洲家乡的孩子,也能接受这种教育啊!”时任联合国教科文主席的西玛塔先生对林先锋这样说到。2016年7月,世界教育信息化大会在青岛举办,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作为大会指定的参观学校,向世界各国展示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做出的成绩。正是林先锋坚定走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道路,才让一所建成刚满3年的新校,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岛城名校。

2018年5月的一天,大洋彼岸的路易斯维尔会展中心欢声雷动,在来自全球2万名选手注视下,林先锋带领两名爱徒将五星红旗挥舞在赛场中央。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机器人代表队打破了世界机器人锦标赛11年来无卫冕冠军的赛会纪录。取得骄人成绩的林先锋没有沾沾自喜,他深知要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必须将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中。队伍回国第二天,他就带领学生,将夺得世界总冠军的“金牌”机器人拆了个七零八落,把学校创新教育的重心转到自主研发上。不到两年,林先锋就带着创客社团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和全国首套机器人创客教材,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创新教育成果展。今年,林先锋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作为“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就要结题。在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的同时,也实现了他的教育初心,“以中国智慧创造未来生活”的教育诺言。

“爱心罚单”,疏浚交通堵点。“这张‘罚单’我可要收藏起来,以后再不会乱停车了。”市民张女士不好意思地说,手里还拿着一张“违停罚单”爱不释手。

作为网友口中“宇宙最大的小学”共有3000多名学生,一到上下学时段,接送孩子的车辆往往会将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周边道路堵得水泄不通。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学校协调交通部门多次加大执法力度,但家长为了让孩子少走几步,抱着侥幸心理违法停车。2017年开学季,林先锋带领学校少先队员,为违章停车的司机师傅们开出了一张张手绘的“爱心罚单”——“叔叔阿姨,请您规范停车、文明出行”“我知道‘您懂得’,只是请您‘别忘了’”“请相信我们已经长大了,文明交通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一句句稚嫩的劝导、一幅幅孩子手绘的图画,敬个标准的队礼,一张不记分、不罚款的爱心罚单,让周边道路慢慢变得畅通起来。“治堵先疏心,孩子们开出的‘罚单’,比扣分、罚款更有教育意义”,执勤的包片交警对林先锋的这个做法也竖起大拇指。

每天早上,林先锋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周边道路上疏导交通。“一所学校除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带动周边社区文明。”林先锋说。为了解决周边交通症结,林先锋借鉴国外校园停车方案,结合中国交通管理条例,创建了国内首个“即停即走”校园交通模式。

即停即走的核心是在学校门前50米内划出禁停标识,建立二小家长接送车辆专属通道,家长不下车,即停即走。一、二年级的孩子由学校老师负责开关车门,于是林先锋当了6年“开车门童”,风雨无阻。最大的小学周边不堵车、有秩序,这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素材,青岛市交警支队、崂山区交警大队将“即停即走”模式在全市推广,学校也被评为“青岛市文明交通示范学校。”

爱心育人,扣好第一粒扣子。4月6日,本是清明小长假后开学第一天,二年级的子涵(化名)小朋友迟迟没有来上学,班主任马上告诉了林先锋,林先锋立刻嘱咐班主任照看好班里的孩子,自己“轻车熟路”地敲开了子涵的家门,原来着急上班的爸爸妈妈都以为对方送孩子上了学,忘记了孩子。这个“乌龙”事件迅速解决,得益于林先锋记住了学校绝大数孩子的家门。

自从负责松岭校区工作以来,林先锋用一年多的时间,几乎跑遍了全校孩子的家。为了发挥5+2>7的家校合育效果,林先锋努力践行全员导师制,要求自己了解所有孩子的情况。

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业,林先锋更注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随手捡起路边和校园里的垃圾,成为了林先锋多年的习惯。小事见情怀,小事见管理,小事见素质,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身正为范,要求孩子们做到的,首先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团小纸花就是孩子们成长的试金石,在这方面林先锋异常执着。他还想了很多办法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比如拍摄抖音小短片《一片纸花的去向》,正向宣传学生的文明行为,设置《一片小纸花的思考》班队会课程,教育学生做文明小事。

林先锋用实际行动支持公益事业,2021年同孩子们一起将1000多册图书寄给了对口扶贫的西藏日喀则市的情远希望小学。定期同情远的米仓校长连线,了解情远的需求,及时将学校项目式学习的经验和课程分享给西藏的同行们。2021年6月1日,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常的儿童节中,孩子们化装舞会结束后,秒变义卖小能手。推销手工制品、售卖棉花糖和自己的小玩具……纯真的爱让老师和家长也主动参与到了义卖活动中。爱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在每个人之间传递着。

每到节假日,林先锋就和家委会组织孩子们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他身体力行,用一言一行践行着文明实践教育。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创办岛城首所“豆丁党校”,承办全市未成年人“向国旗敬礼”启动仪式,创建五星级阳光校园、五星级基层党组织,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青岛市文明校园。

曾获荣誉:2006年,获青岛市装备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获青岛市优秀专业人才;2011年,获青岛市卫生管理先进个人;2014年,获青岛市教学能手;2017年,获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总冠军教练。

07刘振居

人物简介

刘振居,男,1950年6月生,中共党员,崂山区王哥庄街道青山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刘振居是百年渔村里经验丰富的种茶人,承包茶园,用心经营,带动周边村民种茶、制茶、卖茶,走上致富之路;他也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文化人,主动担任《青山村志》主编,历时两年多,完成60余万字的《青山村志》;他还是小朋友心中爱讲崂山故事的“刘爷爷”,带着崂山故事走进学校、社区,用生动的崂山话讲述崂山故事,传播悠久的崂山文化。

“一面朝海、三面环山,这个温柔的怀抱,哺育着崂山最淳秀的小渔村——青山,这是我的家乡,我一辈子不曾离开过的地方。”这是刘振居《我的家乡——青山》里的一句话,可见他对家乡深深的情感。

赤子之心传崂山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山海孕育了淳朴、勤劳、善良、智慧的崂山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崂山人、青山人,刘振居将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奉献给了青山渔村,是青山有名的“文化人”。

2008年,他担任《青山村志》主编,600年的青山渔村,都在刘老的心中、眼中、笔中、故事中,村志历时两年编写完成,他组织编委会攀山越岭、深入庙宇、山涧实地调查论证,深入群众走访,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经常吃饭的时候心里还在琢磨村志的事情,半夜里睡觉突然有了思绪,就爬起来四处找笔,只为抓住这难得的灵感。”刘振居说。初稿拟定后,经过6次校对和修改,60余万字的《青山村志》终于在2010年底完成。

《青山村志》被崂山区评为“精品志”,在2010-2011年度,被青岛市评为“优秀地方志一等奖”。2017年,刘振居曾代表崂山区参加山东省“一方水土一方人”优秀非遗故事会,2019年被聘为青山文化记忆守护会顾问,2020年被青岛大学文学院聘为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专家。“人活一辈子,不能忘本。我要把自己知道的、大伙精心考证搜集来的,编纂出来,这样,青山的故事才能万古流传。”刘振居说。

风雨无阻讲崂山故事。除了写村志记录青山古村落的故事,他还用生动的崂山话讲述崂山故事,传播青山渔村历史文化。2017年,他开始带着《刘墉逛崂山》、《崂山的传说》走进宁真小学、青山小学、江家土寨社区、黄山社区、港西社区。

“起初是因为爱好,在书房里打打稿纸,记记零碎片段,这一写就是十几年。我出生在太清宫下面的这个小渔村,与山、与海、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我的全部记忆就是这个山海相拥的百年美丽渔村,我想通过我的崂山话、我的记忆把崂山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把这里大大小小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因为对家乡的热爱,他十几年风雨无阻、不辞辛劳,一家一户收集崂山故事,整理崂山传统文化。

倾情守护促山村发展。老话讲:“大难不难,大旱不旱。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刘振居一辈子没离开青山。1999年4月,他被选为青山村民委员会主任,2000年带领百姓修建了青山水库,从此百姓的吃水问题解决了。

从村委主任退下后,刘振居带着村里的其他7个党员,又领了一份差事——守护试金石湾。青山村里一直流传着关于试金石的传说,近年来,翻山越岭来偷盗的人也多了起来。刘振居每天要走三四里山路,穿过一个废弃的军事基地,来到这片海湾。他说:“在我眼里试金石不是摇钱树,但它生在青山,是对我们青山的眷恋。祖祖辈辈都在这里守着它,在我们这一代被偷了,有负罪感。”

“山村的生活很平凡,但也在经历着一些变化。我的脑子里记录着渔民进城卖鱼,艰难地在崂山里面爬梯子石的场景,而今,环山公路通到家门口了,这就是变化。”刘振居不无感慨,“人们都谈改革开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农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在别人看来,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对我们这个小渔村,是可以记入村志的。”

精益求精种崂山名茶。1982年青山大队管委在南崖子建造的大寨田种植茶叶15亩,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再加上冬季防寒措施不到位,小苗受到严重摧毁。村委决定招标承包,刘振居觉得这个事儿有奔头儿,就承包了,一干就是8年。

茶园承包后,茶叶的经营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施肥、浇水、喷药、锄草、采摘、加工炒制、包装销售,一连串的管理进入新的境界。1992年6月在崂山区第二届崂山茶质量评比中,青山茶获得第一名,从此,青山茶誉传崂山和青岛每个角落。1999年,刘振居的爱人陈美香参加青岛市茶叶炒制比赛,获得“炒茶标兵”荣誉称号,这是青山茶在制作技术上的又一次突破。

如今,刘振居依然在给年轻茶农传授着种茶、制茶经验,身体力行地讲着崂山故事,让600年的青山渔村在他的崂山故事中始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曾获荣誉:1982年,因抢救海洋遇难渔民荣立三等功。

08马菁

人物简介

马菁,女,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市北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一级检察官。

主要事迹

儿时的梦想念念不忘,努力的执念成就了梦想。2003年,作为青岛市委组织部的一名选调生,马菁有幸进入检察系统。检察官,既是一种称号、一种身份、一份荣誉,也意味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提起她,公安民警会竖大拇指,佩服她业务娴熟,作风泼辣;审判法官会频频点头,给犯罪分子有力一击,让他们心服口服;而与之在法庭“过招”的辩护人,会私下摇头,“下次,希望不要再遇到这位伶牙俐齿的女公诉人”。对案子审得细、查得准、摸得透、效率高,是领导和同事们对马菁办案及工作的一致看法。

踏实细致,敢于承担疑难要案。马菁从事刑检工作以来,办理刑事案件近千起,所办案件质量高、社会效果好,部分案件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重大影响。办理案件中,不乏经济类犯罪案件。正如大家所知,经济类犯罪专业知识强、手段复杂、侦查取证难,是出了名的“老大难案件”,但是马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在困难中历练、提高自己。

2011年,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亮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2012年初,我省公安机关向市北区院移送了当时涉案金额最大、高达2.3亿的侵犯知识产权跨国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该案案情复杂,案件涉及多种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该销售行为又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涉及多地多部门取证问题,上下线之间单线联系,证据固定非常困难,且律师做无罪辩护,部分被告人零口供,因此,该案社会关注度极高,出庭应对对办案人不得不说是严峻的考验。为了及时、准确审查案件,马菁认真吃透现有案卷证据,多次向省院、市院汇报,制作了十余页的庭审预案,法庭讯问环节环环相扣,使被告人供述前后矛盾,使律师的辩护陷入死循环,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效果,有效地打击了犯罪,该案在青岛电视台《今日》《青岛新闻》栏目播出,做到了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的全面统一。2013年初,时任青岛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将该案作为典型案例写入一年一度的人大工作报告,得到了各级对全市检察工作的高度认可。

2014年,市北区院反贪部门侦破了一起重大贪污案件,被告人李某系岛城知名教育人士,案件移送审查后,不乏打探案件要求手下留情之人。马菁作为办案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案发后,被告人明知自己系在侦查机关掌握确凿证据后被查获,仍辩称自己为主动投案,要求司法机关做测谎鉴定,证实该成立自首。该被告人的辩护人为了支持被告人的主张,在没有合法手续的情况下,私自调取了被告人使用的涉案物证要求审判长当庭予以支持,且未按照法定程序,擅自通知新证人出庭作证,马菁作为办案人不卑不亢,随机应变,一切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言法语将被告人以及辩护人的不合理合法主张一一答辩,使审判长当庭驳回了被告人方不合理合法的要求,确保庭审顺利进行,彰显了法律人捍卫法律的决心,展现了公诉人全面的律法素养。

2015年,涉案卷宗40余册、涉案被告近20人、涉案金额上亿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都被领导放心交到马菁手中。该案账目繁多、证据种类多样,不仅要求审查中对案件事实把握准确,更要求细中又细,既不能放纵犯罪,又要全力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既准确认定涉案数额,又不遗漏法定情节,尽管如此,上述问题亦被马菁一一迎刃解决。

敢打硬仗,扫黑除恶扬正气。2018年1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帷幕。市北区院受理了李某跃等16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该案作为省委政法委省扫黑办挂牌督办的案件,是自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我辖区办理的第一起该类型案件,社会关注度高、政治影响力大。由于案件性质特殊,要求从快从准办理。马菁作为办案人昼夜加班,多次到侦查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提出补充侦查事项40余条,从快将案件起诉至法院,决不在检察环节贻误战机。庭审阶段,面对10余名被告和由知名律师组成的庞大辩护队伍,马菁针对不同被告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和认罪态度,制定了详尽的法庭讯问和举证质证提纲,有力地驳斥了被告人和辩护人的辩解意见,最终使原本嚣张的被告人在强大的证据面前无法狡辩。该案的成功办理沉重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至此,李某跃等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尘埃落定。马菁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专家库成员。

情系未检,护“青青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办理完李某跃等人涉黑案件,马菁摇身变成了一名未检“大姐姐”,法治宣讲,犯罪预防,心理咨询,作为市北区院首位、检察官中唯一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办理了全部门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办案的同时不忘给迷途的孩子们做好心理疏导。参与录制拍摄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系列宣传片《预防“校园欺凌”》,视频形式新颖、制作内容精良,得到市委宣传部门的充分肯定,该视频目前在辖区内多所学校播放,将进入地铁、公交循环播放。

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力做标兵。办案之余,马菁先后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试论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与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研究》《浅论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被《法制与社会》刊发,《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研究》获得山东省检察院理论年会三等奖,办理的“同茂101轮”船员盗窃案,经验材料被2018年4月26日《检察日报》“明镜周刊”专栏刊发。连续三年被评为区优秀青年志愿者,区优秀党员,系团中央授予的首批20名“青少年社会融入示范项目”社会闲散人员人生导师中的一员,青岛市未成年保护先进个人。

尽管检察工作辛苦,马菁仍然不忘自己儿时的初衷,始终保持一份激情、热情、真情,用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人民检察官的真谛。

曾获荣誉:2019年,山东省检察院扫黑除恶专家库成员;2020年,青岛市未成年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孝老爱亲】

09卜美清

人物简介

卜美清,女,1966年11月出生,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55岁的卜美清是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悉心照顾患病婆婆三十余载,几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无怨无悔,一家人尊老爱幼、相处融洽,用实际行动传承孝悌家风,她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传递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和正能量,为周围居民树立了孝老爱亲的典范,邻里之间谈起她时,都不禁竖起大拇指。

从1987年卜美清嫁到小庄社区,这30多年来她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创造了如今幸福美满的家。婆婆身体不好,由于脑血管堵塞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现在基本无法自理,连吃饭都得一口一口喂,卜美清毫无怨言,悉心照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孝行善举也在社区却被传为了佳话。大家都说,娶到这样善良有爱的媳妇,是福分。但卜美清知道婆婆为了这个家操劳了半生,卜美清唯有用真情去报答。“她待我很好,我当然也要待她好,而且这本就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每当听到有人夸赞,她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语回答。

卜美清记得在多年前一个夏天的傍晚,她在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不小心被轿车撞了一下,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虽然她戴着头盔,但脖子却被石头硌了一下。“我当时没什么感觉,也没有受伤,就直接回家了。但是几天后突然觉得颈椎疼,两个胳膊酸麻,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了。”卜美清回忆道。虽说去医院做了检查,吃了一些药,但还是不见效果。看到卜美清这样难受,婆婆也非常着急,在家经常帮卜美清按按胳膊缓解麻木感。

后来卜美清去一家中医馆开了一个方子,抓了些中药,就在那天下午,卜美清拿着方子回家时,远远地就望见了婆婆在门口焦急等候的身影。“我还没进门,她就开始问我的情况。我刚说完,她便抓过我手中的药材急匆匆地去熬药了。”熬制中药需要很长时间,当时正处于酷暑天气,看到婆婆被火烤得通红的脸,她既感动又觉得很愧疚,眼中不禁蓄满了泪水。“让她去屋里休息一会儿,她也不听,只说让我别管,只要药有用,她天天给我熬。都说婆婆比不上亲妈,但却很幸运能有这样一个好婆婆,所以从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她当亲妈一样对待,全心全意地对她好。”

这么多年来,卜美清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她的承诺。婆婆一直有高血压的毛病,卜美清为了照顾婆婆的身体,她做的饭菜味道总是很淡;由于长期患病吃药,婆婆心情压抑,卜美清每天都会陪婆婆聊天;老人行动不便,不能去理发店理发,卜美清就自己给她剪;喂饭、洗澡、穿衣这些每日必须要做的,卜美清总是尽全力做到最好。有时她还会带着老人走出家门散散心,只为能够让她开心一点。

婆婆患有严重的脑血管堵塞,每年都会打血管疏通的针。去年10月份,打完一疗程疏通针后,卜美清看到婆婆脸色依然很不好,便赶紧带着她到医院检查。检查后得知,婆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情会持续加重,目前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案,只能吃药延缓病情。日子一天天过去,婆婆的记忆也越来越不好,有时候卜美清喂饭婆婆都不知道吃,看着她日渐消瘦,卜美清经常着急到落泪。她只能想尽办法做一些婆婆爱吃的饭菜,和照顾孩子一样一点一点地喂给她吃,有时吃一顿饭需要一个多小时。婆婆生病以来,经常半夜起床,胡乱穿衣下地来回走动,或者站在客厅里发呆,听到动静卜美清每次都要起床陪着婆婆,耐心安抚着婆婆,直到婆婆再次睡下。后来卜美清干脆搬到婆婆卧室,和婆婆在一个炕上睡。即便这样,卜美清也毫无怨言。“有娘在,家里就像有个太阳,我们每天回家见到娘、喊声娘,就很温暖、很满足。”卜美清说。

多年来,卜美清就是这样从生活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照料,尽一切努力让老人过得舒心。如今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卜美清一家7口人围坐在茶几前,两个小孙子笑闹着,85岁的婆婆焦美英一边宠溺地看着俩重孙子,一边拍手欢呼,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满满的幸福,氛围好不热闹。这也是卜美清一天下来最开心的时刻,白天的忙碌劳累在这一刻仿佛一扫而光,看到家人们的笑脸,她打心里觉得生活是甜美的。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对老人也都非常孝顺,也会帮她照顾老人,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她常说:“作为儿女,要做到尽善尽美的孝顺其实挺不容易的,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无愧自己的良心,那就足够了。”就这样她用实际行动传承孝悌家风,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传递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和正能量,为周围居民树立了孝老爱亲的典范。

编辑:于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