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专题>时政类> > 正文

即墨“医共体”:三医联动,畅通群众就医之路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8-10-12 11:48:35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10月12日讯(记者 陈志伟 通讯员 吕栋 毛延迪 于飞翔 )即墨区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省级示范建设市、分级诊疗试点县(市),先行先试,自2017年始积极创新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模式,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在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100个中心卫生室的基础上,成功组建了青岛蓝谷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三个医疗共同体(简称医共体)。今年4月份区人民医院和区中医医院选拔出115名中级以上职称专家下沉到乡镇医院开展帮扶工作。

据了解,专家们下沉到基层医院后,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医院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并参与医院内部管理,指导新技术、新业务开展,做好手术带教、教学查房、业务培训、知识讲座、人才培养、5s管理指导等工作。

“我区通过医共体建设切实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大力打造医共体医疗惠民网,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上下转诊顺畅,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便捷、可靠的医疗保健服务。”即墨区卫计局局长杨岩说。

“医共体”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家住田横岛度假区的刘志刚今年70岁,患糖尿病20余年,因一直没有规律治疗,出现了并发症。为此每个月都需要去区人民医院复诊。而田横度假区离城区医院较远,坐公交车一个来回需要近4个小时的时间,每次早上6点刘大爷和家人就得从家里出发。

在得知即墨区人民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宋孝辉来到度假区卫生院帮扶工作后,可高兴坏了。“现在好啦,从我家到医院只需要10多分钟,我们再也不用早出晚归的到大医院挤破头看病了。”刘大爷的儿子兴奋地说道。“宋主任的技术高、服务态度也好,这几个月以来,我父亲的血糖一直控制的也比较稳定,专家的到来可真是老百姓的福音哪!”

宋晓辉告诉记者,“来到基层医院,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周边的患者也会慕名过来,能够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切实帮助他们看好病、治好病,也让我更多了一份使命感。”

   吴乃海是灵山一村的村民,患环状痔已有15年之久,病情反复发作、疼痛难忍,一直以来采取保守治疗。半月前闻讯帮扶专家刘戡来正在灵山卫生院,便赶紧找了过来。刘主任接诊后,立即为他安排住院进行了手术治疗,很快便康复出院。

“以前是真的‘害愁’去大医院看病,所以一直就自己抗着,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仅用三四天的功夫,就解除了我十几年的病痛,真的是太感谢啦!”吴乃海说道。

“医共体”让双向转诊更畅通

9月28日中午,龙泉卫生院接诊了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孙大叔,他口干,双眼视物模糊已有20余天,空腹血糖值达19.7mml/L,极有可能合并酮症酸中毒。限于卫生院诊疗条件,需急转到上级医院,值班医师立即开通“双向转诊”通道,从汇报到联系,再到紧急转院,入住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仅仅用了1个多小时,孙大叔及时得到了救治。

龙泉卫生院院长王兆吉说:“医共体工作的开展,使双向转诊通道更加畅通,基层医院在遇到一些急症或大病时,可以迅速采取“双向转诊”“上转”措施,妥善安排患者上转急诊或住院,及时得到上级医师规范诊疗,确保生命安全;另外,还能使患者在转诊上级医院时更加便利,节省费用,对解决看病难、住院难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同时,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或术后康复患者也可以通过双向转诊,转至距离住所近、花钱较少的基层医院做后续治疗,尤其是医共体帮扶专家的到来,无疑为患者注射了一直强心剂,也为逐步实现“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打下来坚实基层。

田横镇周家村63岁的刘淑云因患脑梗塞造成右侧肢体麻木,手指、脚趾失去感觉,出院后需按时做康复理疗和锻炼。但因路途、经济等诸多因素,给老人的后期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而当地卫生院正好设有中医康复科,于是刘淑云便从上级医院转至基层医院,通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刘淑云恢复的很快,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

刘淑云的家属告诉记者,“从大医院回来后,在家门口也能得到和在大医院一样的治疗,不仅省去了大医院高昂的住院费,还省了不少交通、住宿、陪护等附加费用呢。”

“医共体是本着以人为本进行的,真正受益的是老百姓。乡镇卫生院收费低、报销比例高。如在镇卫生院住院能报销90%,到了二级医院只能报销70%。”区卫计局副局长乔绪辉说。

“医共体”为群众提供的服务更全面

即墨区自2017年8月正式开展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组建223个基层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转诊等无偿服务。成立20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个性咨询、上门指导等定制化有偿签约服务。同时,依托信息化平台专门搭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实现了在线签约、居民健康数据适时监控、健康管理、咨询交流、预约诊疗等服务便捷化,现全区签约居民41.57万名。

医共体成立后,帮扶专家们也参与到家庭签约医生团队,进一步提高签约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围绕群众健康需求,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使医生不仅“管治病”,更“管健康”,让群众得到全面性、连续性的服务。

医共体帮扶团队为了加强联系和沟通,建立了“医共体业务工作群”,所有相关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全部加入微信群,便于加强学术交流,定期指导和检查,帮助提高技能、规范服务。同时还针对乡镇卫生院常见病诊断、临床治疗技能和慢性病早期发现、生活指导和随访观察技能等开展专题培训;并定期到村中心卫生室坐诊,为群众开展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知识讲座,与当地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传授慢性病防治理念,了解慢性病病情,指导他们做好服药和饮食起居,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医共体”信息联动更畅通

区卫计局副局长乔绪辉说:“医共体模式就是要实现信息联系起来,管理统一起来,医生动起来,能力提起来,慢病管起来,健康强起来”的目标,真正给基层老百姓带来福利。”

近年来,即墨区卫计局积极构建慢病防治管理系统,形成“社区管理—120转运—中心救治—社区康复管理”无缝衔接的密闭“管理环”,实现慢病个性化管理。目前乡镇卫生院高血压病种PCIC系统已全部建成投用,依托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建立的胸痛、卒中中心,有效提高了对患者血压等信息的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和跟踪防治能力。糖尿病病种PCIC系统也在筹建中。

“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即使一直在服药治疗,也需要每周或每月定期到医院复诊,但很多人往往在病情严重时就会去大医院看病、住院,等稍微好点了就不再复查或继续服药了,这样病情极易反复,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南泉卫生院院长王友旭说,“现在好了,通过高血压PCIC系统的建成使用,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每天通过智能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结果自动上传至平台形成长期监测数据,由信息系统对监测数据做出分析,家庭医生团队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患者管理,尤其是医共体专家的下沉,为患者进行判断和健康干预方面上了双保险。”

据悉,截止目前平台已签约高血压患者9.66万人,各镇(街道)已向居民发放无线传输电子血压计近1850台。

医共体让医院管理更规范

医共体专家的下沉不仅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将大医院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渗入其中。

区市北医院的帮扶专家常虹是一位主管护师。她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出“将标准化建设做真做实”的思路。她从医院标准化建设、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门诊、基层医疗能力建设、院内感染管理等诸多方面着手,拟定了适合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护理、院感及抢救车的全套标准规范,并把各项管理规范纳入日常工作,加强培训,做到工作有章可循,从制度管理的角度解决“重治轻防”的观念。

 
-

-

头条图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