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本站公告 > 正文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张弛有度自有力 举重若轻拔万钧

2018-08-09 14:25
分享到:

“青岛竞技体育史话”是青岛市体育局在2018年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开赛之际,为配合宣传,组织一批体育人采访、撰写的系列文稿。史话通过回顾和梳理此届省运会青岛参赛的全部28个项目的发展历程,旨在重现青岛竞技体育波澜不惊的历史,展现一代代体育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精神,标注青岛特色体育文化符号,向省运年献礼。

张弛有度自有力,举重若轻拔万钧

(文 刘丹)

“廿年来风尘仆仆,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每晚(夜深了),躺在豪华的酒店里,好像是失眠,梦想一间雨声潇潇的茅屋。

“人人羡慕他的免费旅行,班尼士,说吧,他说比赛压力大,一心了解比赛情形,哪有闲散投置名胜古迹。赛事结束,匆匆赶程,下一个……

“与家人聚少离多,希拉莉,算是自小习惯了的,她父亲,也曾是职业球员。她现在还是爱班尼士的。班尼士形容自己比较幸福。

“当太阳从海平线上升起,当运动作为谋生的伎俩,每天除了比赛,便是练习。手指起了茧疤,背肌痛是一种必然性的体现。

“班尼士还有希望吗,有,他希望,时光倒流,重新选择职业,一定,一定不做职业高尔夫球员。做什么呢,随便什么都可以。什么都不做,更好。”

一个成功的职业运动员生涯中所要经受的种种压力,从以上文字中不难体会——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与家人聚少离多,高强度的训练所带来的各种顽疾,还有无数个难以入眠、内心波澜起伏的难熬黑夜。这些压力恐怕不是班尼士的专属,而是那些致力于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的生活常态。

长期以来,人们对竞技体育项目及其从事者有着各种各样难以澄清的误会,漠视他们在体力、心理和智力方面做出的多重努力。在众多竞技项目中,举重似乎是受到误解较深的一项运动。它被认为是一项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反人类的纯竞技运动,除了在奖牌榜上增加数字为国家争得荣誉之外,似乎长时间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缺席——我们可能经常听人说周末有场球赛要打,却很少听到有人说周末有场举重比赛要参加,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举重会把人压矮、使人受伤,举重比赛也缺乏观赏性,实在没什么价值。

事实上,举重是一项融合技术和力量的很有价值的运动,它对躯干稳定性、爆发性和身体协调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举重不仅是把杠铃从地面举起来的简单过程,更是与自己身体极限进行的一场又一场斗争,举重运动中每个训练动作所赋予练习者的痛苦都能让其感受到自己正一点点超越极限。换句话说,举重并不只是举“重”,它是4平方米木台上自己与自己的较量,它让我们学会战胜最强大的敌人——自己。

举重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举重都称得上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史记·项羽本纪第七》记述了项羽力能扛鼎的传说。但是,项羽究竟有没有举起过鼎或者说他举的鼎是否重达千斤,恐怕难以求证,不过中国古人热衷于举起鼎一类的庞然大物以证明自己力大无穷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时代就有关于举重活动的记录,当时的人们所举之物多是大刀、石担、石锁等,虽然与现代竞技举重中的抓举、挺举形式不同,但用力性质和作用十分相近。从晋代至清代,举重均列为武考项目。而在崇尚力与美的西方国家,举重这项能增强身体力量、塑造完美肌肉线条的运动更是备受推崇,古希腊和古埃及的雕塑和绘画都反映出举重在当时享有的地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举重运动在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明的变迁中上演着种种变化,所举的重物从石块慢慢变成哑铃,又从哑铃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杠铃,正规的举重俱乐部也先后在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建立。1877年,维也纳举办了有确切记载的世界上第一次举重比赛,比赛项目有较夸张的活动如只用中指或只用牙齿和头发来举起重物,也有正规的抓举和挺举。此后,举重运动逐渐在法国、俄国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获得发展。

进入近代以后,举重逐渐发展成为一项规范的竞技运动。1891年在伦敦皮卡迪里广场举行了首届世界举重锦标赛。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首届奥运会上,举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时尚未按运动员的体重划分比赛级别,所有的运动员都在一起较量,谁举起的重量最大便获得胜利。举重按参赛运动员的体重来分级,是从1905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6届世界举重冠军赛开始的。自此以后,比赛级别、各个级别的重量、举起方式、竞赛形式等几经调整,越来越趋向规范化和人性化。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举重在奥运会上不再是男性的专利。虽然进入奥运大家庭的时间较晚,但女子举重比赛开始的时间却并不算晚,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举办了女子举重比赛,之后又在国际举联的支持下举办了更大规模的赛事,女子也得以在赛场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在国际举重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举重也以坚实有力的步伐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2000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举重运动员屡创佳绩,我国逐步步入了世界举重强国的行列。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举重军团一举获得五枚金牌、两枚银牌,并打破三项世界纪录,取得中国举重事业最好的境外成绩。在竞技举重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纷纷加入举重活动中来锻炼身体,举重运动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坚实的社会基础。

举重运动在青岛

举重是青岛的传统项目,也是龙头项目。广义的举重运动在青岛发展历史悠久,很早以前,民间就有用石担、石锁、石鼓等进行力量锻炼的传统。作为竞技运动的举重,一般认为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94年版《青岛市志·体育志》中记载:“(上世纪)40年代青岛始有市级的举重比赛,以石担作器材,方法是不分级别轮流举,举过头顶算一次,以次数多少计算名次。”但是,市档案馆也有资料表明青岛的市级举重比赛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并且已设级别,如民国廿年(1931年)四月廿九日由青岛市教育局报呈农林事务所的《本市春季运动会报告》所附《民众业余运动会办法大纲》中“举行项目”第六项“杂项”所设六项中就有举重(石鼓)。又如民国廿三年(1934年)四月廿九日青岛市教育局致农林事务所公函称定于五月十二至十四日在汇泉体育场举行本年春季运动会,所附《青岛市春季运动会章程》第七条中列“比赛计两项:(1)摔角(2)举重”,也设有举重。同年十一月六日同一呈报单位的关于本年度《青岛市冬季体育竞赛会章程》附则中也说:“摔角与举重两项各分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三级。”不仅设有举重比赛,还划分级别。另外,民国廿四年(1935年)的《青岛市春季运动会章程》亦列有举重比赛,级别名称改为初、中、高三级,竞赛规程大约不出《青岛市志·体育志》所云。可以肯定的是,青岛的市级举重比赛的起始时间至少比该志记载要早十年。

1949年以前的青岛市级举重比赛所用器材主要为石鼓、石锁、石担等,当属“民族形式体育”范畴,与现代竞技举重运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足以让青岛人骄傲的是,青岛开了山东省现代竞技举重运动的先河。据吕崇贤《青岛市第一副杠铃问世记》和《青岛市志·体育志》记载,为迎接1949年12月9日到12日举行的青岛市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吕崇贤参与发起并组建了“健力队”。后来,为了改进过去举石担比赛无法调节重量且举式过于单一的弊端,吕崇贤根据自己从画报上看来的杠铃样式画出图纸,利用自己铁厂工人的技术,在1950年仿制出青岛市第一副正规杠铃。紧接着,他又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编制了推、抓、挺三种举式的比赛规则,并向市有关领导建议把举重列入1951年市运会比赛项目。此后,吕崇贤等人还多次在山东大学、国棉六厂、工人体育场等地举行举重表演,大力推动了青岛现代竞技举重运动的发展。

山东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共举行了八届省运会,除第一、四、九届外,其他六届均设有举重比赛,这期间陆续涌现出曲炳瑜(后来任上海举重队总教练)、王银光、李本尧、季荣刚、姜桂田、吕崇贤、赵元善等一批优秀举重运动员。从1993年版《山东省志·体育志》记载的第六、七、八届省运会举重比赛成绩来看,青岛籍举重运动员在这些比赛中夺得了八成冠军,占据绝对优势。其中,吕崇贤和赵元善二人分别连续获得这三届比赛的中量级和次重量级冠军。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青岛为中国培养出于守金、杨怀庆、宋振竹、马文柱等大批优秀运动员,取得亚洲冠军,达到了世界水平;九十年代涌现出于真、于起、于银涛等一批优秀运动员,获得全国冠军,达到了国际级运动健将水平;后来又培养了万妮(女)、康月(女)等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举坛的优秀举重运动员,她们多次在全国和世界举重比赛中获得冠军,为青岛举重事业和青岛体育事业增添了光彩。

起落间的成长——举重少年的蜕变

辉煌战绩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更是坚定的信念。从最初出于好奇练习举重到真真切切地在日复一日的训练生活中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举重少年们磨炼出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坚韧意志和坚定信念。

掀开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举重馆门口厚重的围帘,就能看到一群个子不高、体型匀称的少年,他们或在队友的帮助下做着训练前的热身动作——压腿、拉韧带、压肩膀,或在教练的注视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烂熟于心的举重动作——屈腿预蹲,深吸一口气,伸腿伸臂将杠铃举过头顶,再将两腿收回平行保持静止,随后将杠铃放下。一举一放的力量积聚与运行经常让泛着稚气的小脸憋得通红,也会将原本细嫩的手磨出老茧。那些在常人看来难以承受的超负荷运动,在他们眼里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每每被问到是否辛苦时,小小少年们总是带着羞涩的笑回应:“不累,一点都不累!”散发着举重人特有的朴实和淡定。汗水的浸润让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这大概就是梦想的力量吧。

image.png

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子举重队员训练场景

image.png

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女子举重队教练与部分队员合影

谈到自己的偶像,少年们提到最多的名字就是康月。这个从青岛西海岸新区走出去的中国举重选手曾经也在青岛体校这方举重馆里挥洒过自己年轻的汗水,她的成长历程点燃了这批正走在奋斗道路上的举重少年内心的激情,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举重人对于举重运动的深厚感情。

2003年,青岛市体校的李学义教练在西海岸新区组织的一次活动中发现了康月。当时年仅12岁的康月拥有同龄人当中少有的匀称身材和结实骨骼,也有着争强好胜的性格和非同寻常的意志品质,用李学义教练的话说,康月天生就是块练举重的好材料。在青岛市体校的3年多时间里,康月在李学义教练的指导下,逐渐由一张白纸变成一颗举重新星,早早进入山东省队。进入国家队后,原本专攻69公斤级的她,因为不想跟好朋友有直接的竞争关系,主动选择改到75公斤级的组别。从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开始,康月多次在国内和国际赛事中取得骄人成绩,一公斤一公斤的叠加和超越,在别人眼中也许只是个数字,但对康月来说却是不为人知的坎坷、艰辛和伤痛。2013年,康月以126公斤获得世锦赛抓举冠军,为青岛举重项目实现了世锦赛金牌零的突破。2015年美国休斯顿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康月以127公斤和282公斤获得抓举和总成绩两项冠军,这是她第一次在世锦赛上获得总成绩冠军,之前连续三届世锦赛都获得了总成绩亚军。虽然实现了个人运动生涯的突破,但康月对自己的发挥并不满意,决心在回国后的冬训中改进自己在技术动作上的不足。这正印证了康月妈妈对女儿的评价:“月月从小要强。从11岁练习举重,大大小小的冠军拿了很多,她现在更在乎的是自身的突破。”作为一名悟性高、技术扎实、爆发力强、有自制力的高水平选手,康月也有在国际大赛中遗憾收场的数次经历,但这丝毫无损于她近年来为青岛市体校发展重竞技项目贡献的巨大力量。

image.png

2013年波兰弗罗茨瓦世界举重锦标赛上的康月

image.png

2015世界举重锦标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康月

image.png

康月在2015世锦赛上的比赛瞬间

image.png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看望国家女子举重队时与康月的合影

“我想看看能不能再顶一届!”这是26岁的康月在2017年天津全运会后场噙着泪水说出的一句话。起落之间是赛场的得失,亦是人生的起伏。从14年亚运会到17年全运会,康月一直被伤病困扰,状态起起伏伏,但坚强的她从未想过退缩。“平时上楼下楼都会有疼痛感,最严重的时候走路、下床都会疼,每一次试举心里面都会做很大的心理斗争,闭着眼睛往前迈,那种感觉就像前面有一个洞,我必须闭着眼睛往前走。”超乎寻常的坚持背后是康月想要弥补遗憾的强烈心情,更是她对举重的深厚感情,对赛场上那方木台的留恋何尝不是对自己十几年辛苦付出的举重运动的不舍。在观看全运会比赛视频的过程中,青岛市体校的小小少年们偷偷地擦起了眼泪,让她们动情的既有师姐康月的坚强和遗憾,也有自身辛酸苦楚的历现。正如青岛市体校校长乔向东说的那样,竞技技术是“硬实力”,竞技状态是“软实力”,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有望登上更高的台阶。这条路或许很难,但只要还能往前走,就不要停下脚步。

“我没有想过以后会怎么样,我只知道要珍惜眼前每一个进步的机会。”一位目前在青岛市体校练习举重的小姑娘坚定地跟周围的人说,“现在康月师姐带着我们训练,我觉得自己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激情,尽管有的时候她很严厉,但我知道她是为了我们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小姑娘的脸上洋溢着火热的激情,跳跃着欢脱的感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