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类> > 正文

【相约上合②】向海而兴,书写蓝色华章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 | 责任编辑: 2018-04-19 10:42:34

向海而兴,书写蓝色华章

青岛积极拓展蓝色空间打造国际海洋名城

作为全国海洋科研重镇,青岛拥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有海洋专业的高校8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青岛海洋科技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平均值0.835,居全国首位;

2017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占GDP比重达26.4%。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20.8%;

奥帆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国际知名赛事已经成为青岛的亮丽风景。自2006年启动“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以来,共打造120多所帆船运动特色学校,近3万名青少年参加航海培训。

2018年4月19日青岛日报1版截图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团审议时再次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部署,青岛立足海洋优势和特色,积极融入和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将城市定位与全球卓越城市对标,在奋力建设国际海洋名城的道路上开辟更具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空间”。

“国字号”创新平台接踵落户,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在青岛,诸多全国唯一的“国字号”重大海洋创新平台发挥了蓝色引领作用。

以“蛟龙”、“海龙”、“潜龙”深海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在青岛聚首。(王雷 摄)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首个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自去年以来,中澳、中美共建的海外联合研究中心相继启动;建成启用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超算平台,并启动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建设;实施“透明海洋”工程,具备对全球4000米深海持续观测能力……海洋国家实验室步入了快速发展新时期。

国家深海基地作为我国首个面向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多功能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初步完成地面保障设施建设和系列深潜器及其工作母船配备,形成了以“蛟龙”“海龙”“潜龙”深海潜水器组成的“三龙”深海装备体系。其中,成功实现7000米海试的“蛟龙号”已累计完成150多次下潜,圆满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即将转入业务化运行。

青岛海地所在我国南海“可燃冰”成功试采过程中发挥了科技攻关“尖兵”作用。图为可燃冰CT设备。(资料图)

建设于青岛海地所的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南海“可燃冰”成功试采过程中发挥了科技攻关“尖兵”作用。

仿佛一股巨大的“虹吸效应”,蓝色底蕴深厚的青岛,吸引了更多的海洋高端资源加入。今年3月初,国内唯一的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获批,在蓝谷开始试运行。更早些时间,由中科院海洋所牵头,联合中科院沈自所、大气所、南海所、上海药物所等其他12家研究所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越来越多的国家海洋科技战略资源在青集聚。

蓝色底蕴深厚的青岛,吸引了更多的海洋高端资源加入。图为青岛即墨国家深海基地实验楼。(周光辉 摄)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全国海洋科研重镇,青岛拥有涉海科研院所18家,有海洋专业的高校8家,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34家,高端研发平台和高端人才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海洋高端创新载体和人才集聚,得天独厚地掌握着海洋科研的“话语权”。《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显示,青岛海洋科技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平均值0.835,居全国首位,青岛、厦门、大连、杭州的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水平的80%以上;纯技术效率方面,青岛平均值为0.999,处于全国最优水平。由科技部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的“第五次国家技术预测”结果显示,青岛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占全国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的比例达到44.4%,发展优势明显。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值接近3000亿元

海洋经济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海洋科研优势,我市海洋经济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级进一步提升,海洋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加速崛起,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也迅速转型升级。今年3月初,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7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26.4%。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20.8%,比2016年提升1.5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比2016年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1.1%;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513亿元,同比增长17.6%;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90亿元,同比增长14.8%。海洋三次产业比例3.6:52:44.4。

201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6%。图为北船重工大船坞。(傅学军 摄)

3月22日,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承建的世界最大矿砂船——新型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矿石天津号”在青岛命名交付。这是我市船舶海工产业交出的一份闪亮的成绩单。据了解,海洋设备制造是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1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13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17.6%,多项成果引人注目:国内起重量最大(3600吨)、起升高度(110米)最高的起重船“大桥海鸥”号由海西重机完成交付;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海洋渔场1号”由武船集团交付挪威萨尔玛公司;青岛双瑞自主研发的 BalClor压载水管理系统获得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型式认可证书,成为亚洲首家、全球第四家获此证书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生产厂商……目前,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正在建设当中,“7”字头的中船重工研究所将在岛城汇聚,为我国海工装备和船舶产业走向高端提供服务。

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全自动智能海上养殖装备“海洋渔场1号”由武船集团交付挪威萨尔玛公司。(资料图)

随着“产学研”链条持续完善,岛城各类海洋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聚集(310)开发计划稳步推进;国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累计引进医疗医药产业类项目110余个;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在青启用,国际海洋基因组联盟成立,通过搭建基因资源收集和研究的基础支撑平台,开展海洋生命基础科学和应用性研究;全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值达53.1亿元;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首批“海水稻”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

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首批“海水稻”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图为工作人员进行收割。(资料图)

以海为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仔细打量“一谷两区”的战略版图,蓝谷高端海洋科研机构“扎堆”,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西海岸海洋经济不仅擎起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板块,还促进了旅游、会展、游艇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力;高新区围绕“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定位,充分挖掘胶州湾畔海洋资源。它们在加快我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积蓄起了蓬勃的聚合之力,对青岛海洋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青岛在国内外加快布局建设中-泰海洋生态、中-马耳他海水养殖、中-印尼海洋气候观测等一批国际联合研发机构,利用阿斯图联盟合作渠道,建设以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核能应用等为特色的科技合作基地。海洋国家实验室与美国伍兹霍尔、英国国家海洋中心、俄罗斯希尔绍夫等国家著名海洋研究机构的合作,构建起了全球协同创新网络。而我市10多艘3000吨级以上的科考船搭建起的科考船共享平台,为我国走向深蓝提供了必要支撑。

青岛邮轮母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图为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资料图)

走出去,请进来,青岛正以海的胸怀拥抱这个世界。我市加快滨海旅游国际化建设,海洋旅游已成为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增长极,去年一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8808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653亿元,其中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546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18.8%,位居各行业之首,对整个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6%。被国务院列入邮轮旅游重点支持城市,2017年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共接待邮轮95个航次,同比增长5.6%;接待出入境旅客10.9万人次,同比增长23.4%。青岛邮轮母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去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全年各港口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5.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31万TEU,位居全球第八。

白帆点点,更加映衬着岛城的秀丽妩媚。作为“帆船之都”,青岛已成为亚洲地区举办国际重大帆船赛事最多的城市,过去十年间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国际极限帆船系列赛、世界杯帆船赛、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国际知名赛事,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青岛人与海的和谐之美。

作为“帆船之都”,青岛已成为亚洲地区举办国际重大帆船赛事最多的城市。图为2008青岛奥帆赛。(周光辉 摄)

青岛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海洋教育,是全国唯一一座拥有海洋教育地方教材的城市。自2006年启动“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以来,共打造120多所帆船运动特色学校,已有近3万名青少年参加航海培训并初步掌握了驾驶帆船的技能。得益于日渐雄厚的帆船基础和底蕴,青岛涌现出了诸多帆船名将,除多次改写中国航海史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郭川外,还有“女子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宋坤、两度参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并屡创佳绩的刘学、单人横渡大西洋的“独臂帆侠”徐京坤等。蓬勃开展的帆船运动,推动了青岛帆船产业的飞速发展。连续三个赛季,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都使用了在青岛制造的11条70英尺长大帆船,它们已环球航行了两圈半,标志着青岛的大帆船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赛事标准。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已成为青岛的靓丽风景。图为2018年3月15日,克利伯环球帆船赛连续第七次造访青岛,“青岛”号荣归。(周光辉 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拓展蓝色发展空间的征程中,青岛正广聚“向海而兴”的共识,续写“百川共赢”的蓝色华章。(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娉)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