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时政类> > 正文

法治中国建设需重视道德教化

来源:光明网 作者: 2017-12-06 12:08:32 字号:A- A+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作者: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治国理政规律的学说,为我国实现良法善治、长治久安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法治中国建设征程中,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全面依法治国需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经验告诉我们,既讲“法治”,也讲“德治”,德法相济方能相得益彰。其中,把德育摆在重要位置,对百姓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是治国之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虽然存在糟粕,但不乏精华,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借鉴意义。

翻开史册,“德主刑辅”“德法相济”等治国方略多有记载。较早提出“德治”的是西周的周公。周公和其他先哲鉴于殷商暴政而亡,发现“敬天”“祀神”不灵,不如“敬德”,于是主张“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强调:“德,国家之基也。”齐国管仲认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呼吁“竞于德”而不“竞于兵”。孔子把“德”上升到“为政”的高度,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滕文公请教孟子如何治理国家,孟子简要回答:“民事不可缓也。”强调民生第一,主张德治。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隆礼重法”理念。西汉董仲舒提出“天道”是“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强调治国要“大德而小刑”。唐太宗奉行“明刑弼教”,“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一面制定严密、系统的法典——《贞观律》,一面制定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两相结合,成就了贞观之治。宋元明清时期也一直延续德法合治方式。

说到底,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都要靠人来实施。人如有德,制定的法,是善法;实行的治,是善治。道德是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如果执法者的道德素质不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不高,就不能很好地立法、执法和守法。同样的法律,为什么有人遵守,有人不遵守?为什么有人执行得好,有人执行得差?原因之一是人们的道德素质有差异。这就需要发挥道德教化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处理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要求修身要达到道德上光明正大、思想上弃旧图新、人伦上完美至善的高尚境界。普遍要求“孝悌忠信”。在家讲孝悌,在国讲忠义,在社会讲诚信。律己要严,要慎独、慎微、慎初,“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但要重于泰山。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显达或困厄,都要心系苍生。于谦诗云:“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岳飞的《满江红》词,千古流传,精忠报国的形象光彩照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列为“三不朽”之首。“立德、立功、立言”是几千年来志士仁人的价值追求,“德才兼备”“内圣外王”是社会精英的理想境界。韩愈在《师说》中立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修身之道、处世之道、做人之道,就是传授道德、规矩,这比传授专业知识、技艺方法更重要。总之,这些德育思想代代相传,日积月累,形成舆论氛围,教育人、启迪人、砥砺人,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德育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今天依然显现出宝贵的价值和动人的魅力。

德的本质是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说的德,大致分四个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的本质是责任担当,分别指一个人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对他人需尽的责任与义务。

责任担当像一条红线,从古贯穿到今。孔子说“当仁不让”,是讲一个人对“仁”的履行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编六经,游列国,劳碌奔波,教书育人,“不知老之将至”,体现的是担当精神;孟子认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表现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精神;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忍辱著史,为的是一份责任;张载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视为自己的使命,创立关学;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临终前还写有《示儿》诗,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体现了为国效命的尽忠之责;韦应物“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居官自警,不敢懈怠,始终怀有一颗责任心;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治学胸怀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埋首著述,志在用学问经邦济世,展现的是人生的社会责任;顾炎武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为了一份崇高的责任。维新志士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放弃避难出走,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唤起国人的觉醒,为的是保国图强的担当;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为的是救国救民;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的是民族大义;中国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的是“拯救中华、振兴中华”。

梁启超说:“是故人也者,对于一家而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于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而各自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自放弃其责任,则世界必毁。”责任是人的毕生主题。家长与子女、领导与群众、上级与下级等,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都应该履职尽责,成为负责任的人。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多,其人生价值就越大。一个人替社会负责,同时也就是替自己负责。尽责就是有德,会受到社会点赞;不尽责就是失德,会受到社会批评。

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官德,强调官员的责任担当,要求“以吏为师”,因为古代官员是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也是社会的领导者、管理者。官员的德行能够引导百姓的德行和社会的风气。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揭示了官员的道德水准起着导向作用、统率作用。如果其身不正,结果则是相反的。

中国历代统治集团在选贤任能方面莫不重视德行,选拔人才、官员时,通常把德放在第一位。管仲认为“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孟子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第一位的,才是第二位的,能够达到德才兼备最好。所以,治国先治吏,选吏先看德。官德正方能政风清,政风清方能民风淳。

在河南内乡县有个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公元1304年),其多副楹联是封建时代优秀官德文化的集大成者,颇负盛名,流传至今,为人乐道。大堂楹联写道:“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此联把欺人与欺天、负民与负国结合起来,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官德的要求。夫子院楹联写道:“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意思是为官从政,要少说空话,多办实事,时时反身自省,做到克己奉公;作为地方官,每做一件事,都要有全局观念,都要从民众需要和国家利益出发,用于履职尽责。三省堂楹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上联是讲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下联是讲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这些楹联反映的为民负责担当的道德标准,难能可贵,值得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合理继承、弘扬光大。

共产党人要勇于担当善于尽责

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民负责担当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应有品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他担任总书记后,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简短,但“责任”一词却多次出现,彰显了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全党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了从严治党的力度,身体力行“八项规定”,以身作则反对“四风”,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政风为之一变,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既应该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也应该做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在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的人格力量,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勇于担当、善于尽责,努力推动良法善治、长治久安,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光明日报》(2017年09月23日07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