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专题>青岛记者协会网站> > 正文

青岛日报记者李青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西苍月 2016-08-09 09:33:28 字号:A- A+

青岛日报记者李青以“有一种担承 叫青报君”为题演讲,获得二等奖

有一种担承 叫青报君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青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源自创刊于1949年的青岛日报,他们在报纸、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上为200万高端用户送去实用信息和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着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大家好,我是来自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的记者李青,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是青报君。

    在青岛日报、青报网全媒介传播平台上,每一位编辑、记者都是青报君。我的同事,青岛日报时政新闻中心记者刘成龙是一位青报君,他不仅是一位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的全媒体记者,也是青岛日报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公益品牌的参与者。每次陪伴空巢老人入户活动的开展,提前半个月他就要统计老人情况联系志愿团队、进行协调和安排。不论是采访中还是休息时,甚至是在深夜和凌晨,刘成龙总能接到来自空巢老人的电话,有六七位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寻求安心陪伴团队帮助的空巢老人最早由刘成龙接待,耐心了解老人情况、精心为老人挑选志愿者,时间久了,他成了老人最信赖的人。出门不小心摔伤、家里的电脑蓝屏了、卫生需要有人打扫,想到爱心陪伴的志愿者们工作繁忙,老人们有时候遇到这些小事情不想麻烦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刘成龙,而老人的电话通常一聊就是四五十分钟,刘成龙总是耐心地当一个倾听者,又细心地想办法为老人牵线搭桥、解决问题,说到为什么会坚持,他说,这就是我们爱心陪伴公益品牌的使命,让老人不再孤单。空巢老人把志愿者当成自己的儿子、闺女,而像刘成龙这样的青报君是在他们身后默默付出的亲人,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顾不上吃饭休息更是常有的事,但是青报君们却感到由衷地欣慰,因为是他们用肩膀扛起了空巢老人幸福的晚年,让空巢老人不再孤单,这是青报君的担承。

    我的另一位同事韦小康,三年多前,作为一名内容编辑的他和其他8位小伙伴一起构筑起了青报网的最初架构,深夜的工作电话、饿着肚子的讨论会对于他们都再熟悉不过,在那些不眠不休的日子里,他们一点点描画着青报君的模样。当年轻的团队成员们相继结婚、怀孕,当主管团队成员相继遭遇家庭变故,青报网在人力上捉襟见肘、内容团队压力巨大,青报君们加班加点,互相调侃着:“上班的节奏是5+2、白加黑,周六一定不休息,周末休息不一定。”15年年初,当时只有8000多微信粉丝的青岛日报微信客户端创造出了第一条阅读量10万+,微信粉丝增长到了现在的65万。青报君们创新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歇,今年年初,青岛日报新闻客户端青岛观正式上线,青岛日报从此拥有了系列新闻资讯产品的首发平台。经过青报君们的努力,我们的新媒体团队已经壮大成四十多人,拥有了全媒体传播矩阵和200多万用户。而创新、努力的工作态度并没有随着成绩的取得而消减、它是青报君们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更是一种文化记忆。在腊月29,不少传统媒体在这天已经在为明天的除夕夜而放松,不少媒体人也早就回到了老家,而在青岛日报、青报网的办公室,年轻的青报君们仍然在编辑内容、剪辑视频或者在进行着报道选题的讨论,丝毫不曾懈怠,回想起这样的场景常常让我感动,这是青报君的担承。

    当微信、微博、QQ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取代了传统的电话、短信,青报君们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工作交流平台,在微信群、QQ群里,年轻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沟通、迸发出火花,在过去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青报君的青年微信群,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我们为了青岛日报官方微信的每一条阅读量10万+的微信推送而欢欣鼓舞,也为了创造每一条10万+而彻夜难眠。我们转发、点赞、让青岛日报官方微信的优质内容在朋友圈广泛传播,也见证了一次又一次10万+的诞生,为用户送去优质的新闻产品,这也是青报君的担承。

    每一位青报君,一年365天不是在进行采编工作,就是在准备采编工作的路上,每一位青报君,都在改革发展和传播青岛声音的路上。我们总没有完整的假期,周六日也很难双休,难免遇到过生活上的困难,也有过家人的埋怨和不理解,但是我们从未后悔,同时充满自豪,因为我们担负着党报转型发展的大潮中一位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有着关怀每个青岛人生活,讲述青岛人自己故事的担当,这份担承我们叫做,青报君。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