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岛社会广告 > 正文

汪品先院士谈深海研究地球系统:海底蹲点调查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5-21 15:54:13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5月21日讯 5月20日下午2点,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登上中国海洋大学赫崇本海洋高端论坛,围绕着“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话题为海大的专家学者、学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讲座分为六个部分,汪品先院士从人海关系入手介绍从古至今人类与海洋关系变化,进而着重分析深海生物与深海环境间之相互影响,最终放眼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

    从表面到内部 认识海洋新视角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可以从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演变来解读。16世纪以前,人类不知道海洋有多大。直到“地理大发现”跨海越洋,使人类认识海洋之大,在平面上扩大了经济圈。而20世纪以前,人类不知道海洋有多深。直到20世纪晚期的深海探索,人们认识到海洋之深,在垂向上延伸了人类活动空间。潜入海底,人类为深海中蕴藏的充足能源及神秘生物世界所着迷,在认识海洋上找到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汪品先院士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海洋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的高等学府,海大学子应当担起探索海洋之重任。

    生命起源于深海?

    深海生活着许多生物,其大体特点有二,其一:巨大;其二:发光。世界上最大的带鱼生活在热带深海,其长可达9米。深海世界靠近地球内核,其中生物生存所需能源多来自地球内部,故其间存在一种与陆地生物依赖光合作用获取太阳能源相异的能量转换方式,即硫细菌的化学合成作用。然而,关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能量转换方式,众多科学家认为,深海生物所具有的发光特性可能是现今陆地生物光合作用的原始表现。由此,又有学说提出“生命起源于深海”。

    深海之中存在很多与海上或浅海不同的物理、化学现象。以水循环与碳循环为例,普通的水循环最低只到地下水为之,而深海的水则能下到地幔以非液态形式进入岩石晶格之中;深海碳循环中的二氧化碳以液态形式存在,马里亚纳海沟喷发的二氧化碳流便是来自深海。深海中的二氧化碳也会因为所处环境被还原为金刚石或火层碳酸盐。

    从全球变化到地球系统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变冷”威胁到如今的“全球变暖”,主流意识几十年来的巨大反复和当前面临的剧烈争论, 反映出全球变化理论上的不成熟性。地球科学正在从立足现象描述、面向过去的科学,变为立足机理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学转变。深海研究进程亦是如此,汪品先院士说:“我们是追随过去还是立足创新需要新一代的年轻学者来选择。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非常好,但在科技软实力方面还很弱。设立自主型、长期性、国家层面的大型科学计划,是我国学术界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打造“华语的科技创新平台”。

    “深海研究是以地球系统为对象的研究,20世纪末我们发现了很多,在21世纪我们要理解很多。”汪品先院士讲到,当人类知道海洋的宽阔,西班牙与葡萄牙崛起了。如今人类正在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其间是否会有新的国家崛起?他希望,“凿开”地球的是中国人,中国需要年轻的海洋研究者去开拓崭新未来。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在听完讲座后表示,汪品先院士的讲座不仅从学术层面,更是从哲学层面启迪同学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科学知识的发展,要能判断出该怎么学、该怎么做。同时,吴德星校长对于汪品先院士提出的打造“华语科技创新平台”表示钦佩。他说,这是中国人的期待,更是对青年的期待。

    本次汪品先院士的讲座系中国海洋大学赫崇本海洋高端论坛的第三讲。据介绍,中国海洋大学设立赫崇本海洋高端论坛,旨在秉承海洋学先辈守职敬业、严谨开放的治学精神,邀请全球海洋学科的顶级专家学者带来前言成果报告,树立高端学术论坛的国际品牌,进一步强化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学科高端领域的优势,营造纯粹热烈的学术氛围,激励广大师生认知海洋,投身海洋,为人类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张政 呼双双 左伟)

    【主讲人介绍】

    汪品先院士,我国海洋地质学家,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曾任海洋地质教育局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等职。长期从事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和我国环境宏观演化的研究,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以及深海研究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