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公告 > 正文

“寻根”青岛独立书店 “生存还是理想?”待破题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3-04-27 15:49:42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讯 走过百丽广场,经过创意100产业园,路过昌乐路文化一条街,唤醒过那些“藏”在小径小巷里的书香记忆,任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漫徙在城市之间,给文艺着的“书虫们”心灵交流的场所与思想释放的空间……这也许就是独立书店存在的意义。说起岛城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独立书店,许多人可能仍将概念停留在儿时卖小人书的书亭小居,或是出售大量教辅书籍、各色周刊杂志的校门外的小书屋里,而最

具阅读气氛的“正味儿”独立书店,大概已经没人能为其精准定义了。

    那么,那些出入独立书店的人们,究竟是为了沾染些文艺气质,还是仅仅为了那里的咖啡与可以停留的下午;而对于经营者来说,究竟是为了圆儿时爱书藏书的梦想,还是仅仅通过经营书店来维持生计。近日,本网记者随机寻访了岛城几家独立书店,实地探访了书店的“前世今生”,试着了解与解读书店与他们的主人,在市场大环境下的艰难潜行与未来打算。

    

    经营现状大调查:喜忧参半,房租“扼喉”

    此刻起,闭上双眼,描画一个你概念中独立书店的模样。很多人会设定出那里温暖柔和的灯光,摆放整齐有致的书籍,或是三三两两结伴选书的客人……然而,现实的骨感,可能会让不少幻想派大跌眼镜。在记者寻访的过程中发现,除极个别较有经营实力的独立书店外,岛城的绝大多数独立书店,仍“躲”在热闹繁杂的城市角落里,享受着独守的寂寞与孤独。

    作为青岛市的几大文化地标,市南区有“不是书店”、“蛋花书社”等西式文艺书店,而在位于市北区昌乐路的文化一条街上,也开设着形形色色以书画收藏类书籍为主打的独立书店。其中,较有名气的老牌书店如“汉京书店”,另有走着大众路线的“秋霖书店”等,走下来一圈儿发现,每家书店的经营现状都各不相同,而每家书店又都像是一部书,踏进去的那一秒起,读者便开始读起了店主与这家店的百味故事。

    出镜书店一:

    【汉京书店】以书会友,开书店为圆“儿时梦”

    不同于咖啡豆飘香的西式独立书店,汉京的面积不大,一进门正中央便摆着一张木质的长桌,几把木雕的椅子,桌上便是茶器与根雕之类中华文化气息浓重的摆设。“汉京书店”的经营者段女士是位爱书之人,1993年离开曾因喜爱读书而考入的新华书店后,次年便开起了自己的书店。“每位读书人、爱书人,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想。”她对记者说,自小爱读书、爱逛书店的她,曾为仅卖几分钱的小人书而欣喜迷恋过。

    谈起书店的经营,段女士的心态放得很平稳,“以书会友”,是这家独立书店开店至今的一大宗旨。“汉京书店从很早便定位在出售传承中华文化与艺术收藏类的书籍,现在书店已经积累了众多爱好书画艺术及艺术品收藏的书友,大家时常来店里寻书、谈书,时而坐下来谈天说地。由于多年来坚持不售盗版不良书籍,在书友与购书者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权威性,所以也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一定的经济效益。把汉京做成“百年老字号”,是我开这家书店毕生的追求。”

    谈到具体的经营收益,段女士笑称:“开书店绝不是为了赚大钱,如果想要开宝马住别墅,估计这辈子靠这书店是实现不了了。对于盈利这回事,只要平时能付得起房租,吃穿足够就好。

     出镜书店二:

    【不是书店】20年经验沉淀,多元化撩拨“文艺心”

    书店定位不同,经营状况也多有差距。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位于南京路创意100产业园,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不是书店”,可以算作是岛城独立书店中发展状况较好的一家,许多岛城文艺人士都曾移步于此。这家幽深的书吧与其他店面不同,若是单比地理位置的优劣,这家书店也许早已结束了它的经营生涯。

    说起这家店当初的选址,老板笑着回忆起周围亲友曾给过的反对与压力。不是书店的老板,也是市北区学苑书店的老板张先生说道:“20年前,我开始做书店,渐渐上了正轨后,2007年创意100的建立,给了我一个开新店相对的机会,而这里隐蔽封闭的位置,曾一度受到众人的反对,只有我一人坚持,因为我相信,只要做好品质,坚持口碑的力量,书店一定能存活并有所发展。”

    后来,在他坚定的信念支撑下,书店开始寻求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从音乐到咖啡、从餐点到装饰,又如周六的电影观影专场、英语角及专场读书会、讲座等书店周边,都为了更深刻地触动读者心灵,而一步步地尽力开发着,努力烘托出这家书店的文艺气质,营造出久违的读书感觉。张先生坦言,现在不是书店已经基本走上了正轨,度过了最艰难的的时期,每个月的盈利也越来越可观了,而其他几家书店的位置相对不太占优,或是经营还不太稳定,仍受限于房租、受众等因素,发展前景也几度令他纠结担忧。不过,张先生表示,本着现在的经营策略与心态,他相信不是书店会越走越好,他也打算将这一品牌做成一家百年传承的老店。

    

     出镜书店三:

    【秋霖书店】“半路出家”开书店,年收入近于普通白领

    同是昌乐路文化街上的“元老级”书店,秋霖书店的门面很朴实,店里的装饰摆设比起前几家稍稍逊色一些。在记者进店时,老板正忙碌地接着电话,店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这家店实实在在留住的都是回头客。半晌,老板邢先生跟记者攀谈起自己开店的经历,说道:“七八年前,我开始经营这家书店,原本也是在这条街上开店的商户,后来这条街被定义为文化街,我便顺势将原有的商铺开成了书店。”

    说起经营,邢老板感到有些苦涩:“现在的经营状况说实话一般,与周边开教辅书书店的店铺不同,我们没有那么大的交易量,经营的书籍也尽是文史、收藏、书画类的书籍,不是刚需,便没有别家那样的规模,基本都是固定的购书者来来往往。”邢老板介绍说,现在国家有了针对小个体经营者免税的有利政策,他的书店收益相对高了一些,但也难敌房租涨价的大势所趋。

    “为了生存,只能忍气吞声。”为了生存……邢老板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这句话,他说有时遇到个别素质较低偷书的客人,将成套的书籍只拿去一本,影响其他书的买卖,也让邢老师又生气又无奈,为了生意他也只能作罢。他评价自己的书店,既没有量也没有利,就是要靠吃苦,才能创收生活下去。现在,为了更好地创造效益,邢老板已将店里的一半空间租了出去,以售卖玉器、文房四宝等文化周边物品,来贴补店内的房租等费用。记者为邢老板算了一笔账,预估一年的盈利,再刨去房租,剩下的收益,基本与普通白领阶层的年收入相差无几。

    透射青岛文化氛围:底蕴薄弱,独立书店引导“城市思索”

    寻访中,记者曾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对青岛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也许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大城市的地方,我们的城市缺少文化底蕴,没有了精气神儿,一切的发展与进步都变得空乏无力。像秋霖书店老板邢先生讲到的那样:“很多外地人来到青岛,会跟我聊起青岛的文化氛围,他们中不少人觉得,青岛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没有很好的气氛去支撑这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成长,感觉有些可惜。”

    言至于此,便说起了经营独立书店的另一层意义。经营者所投入的心血,反映在书店的发展状况上,更通过细节上所下的工夫,传递给来店里选书购书的人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对于这一点,几乎所有独立书店的老板都有同感。那么,岛城的独立书店又向踏进书店的人们,传递出了什么呢?

    一、书是“灵魂”,传递价值观“拉近你我”

    正如探访中的第一家、不是书店的80后店员赵金龙说的那样,书可以说是独立书店的“灵魂”,而环境、气氛与餐点及服务周边,是独立书店飞翔的“翅膀”。在电子书与打折网购书籍驰骋于文化界的时代,散发着淡雅书香的独立书店,不仅要完成“逆袭”大任,更承载着引导更多人理解与传递城市文化价值的重任。

    据小赵介绍,他毕业不久便来到了这家不是书店,现在也算是店里的“老人儿”了,说起经营上的感触,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娓娓道来:“书目是流动性的,我们会定期选择一些文艺文学哲学类的书籍上架,后来为了更好地将书的内容推介给读者,便将自己读到的经典篇目与感怀,写在小纸条上,附在那本书的旁边。”这些小小的细节,让小赵在经营中,随老板的引导而受益匪浅,他觉得这也算是独立书店价值观的另一种传递。

    “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这是不是书店吧台后黑板上的一句话,用经营者的话解读,便是让浸入书中的人们,从阅读中汲取人生的养分,透过自我思考,在浮华中寻找灵魂的冲击,大家在独立书店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营造出的是家的感觉。“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不只是买书、咖啡、活动,而是想要引导更多人重温书香的味道,让电子书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

    

    二、开店就是做人,从小店透视人生

    经营书店,用秋霖书店老板的话说,可小可大。“通过开店,其实多年下来,也看出许多做人该明白的道理。因为来店里买书的人形形色色,曾多次遇到文化人在书店里偷书的事,即使调出监控录像来给他看,有些人也是死不承认的,但处理这些问题时,就要讲求方式方法,以和为贵。”

    邢老板说,开店多年,自己随读书有所进步,心境也随开店渐渐淡定下来。

    三、近书沾得平常心,书香渲染“文化之光”

    对于汉京书店的老板张女士而言,信奉自尊、自重、自爱的她,认为通过书结下的友谊尤为可贵、纯洁。“自己本着一份平常心去经营书店,以好书会好友,养成好心态。感谢岛城的读书人的支持,这些支持不仅仅在于我的小小书店,也为我们日渐衰弱的城市精神,增添了几许文化之光。”

    正如她所言,我以己力营造出一个静雅的环境,能让来到我店里的人们放松地读读书、品品茶,享受这份惬意的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并欣赏这样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心静且心净。”

    “很多人的书店”:资金紧张“逼出来”的新模式

    时下,许多80后的年轻人都怀有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或独立书店的梦想,而资金上的“短板”,使许多人对这个梦境望而却步,而新兴的“很多的人书店”,即由有一定资本的白领、自由职业者等集资办成的独立书店,圆了很多人心中的梦。

    可以说,“很多人的书店”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即集资开书店,由很多人出资,很多人当股东,很多人同时管理。这样的模式,虽然解决了许多人想开书店又不能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资金的难题,却也受到了一些非议。一方面,“很多人的书店”概念的出现,极大满足了囊中羞涩却怀揣梦想的80后一代,自己为梦想生活做主的幸福欲;另一方面,部分人也对这样的合作经营方式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这些毫无咖啡馆或独立书店经营经验的年轻人,空怀一腔热血,何以能将一份事业做大做强,何以能将梦想与现实合理接轨……这些统统成了问题。

    

    对此,现有岛城独立书店的经营者有话说:

    一、率性而为要以理性支撑,不做梦想的“炮灰”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了现有独立书店经营者对这个新锐问题的一些观点。其中,不是书店的店员小赵说道:“像是我们这家书店走过的风风雨雨所沉积下来的经验一样,‘很多人的书店’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充足的资金,更需要书店应有的文化积淀。书店的底蕴觉得它的高度与受众的层次,太过商业化必会削弱文化性。”

    正如从20年便开始创业经营书店的张先生一样,多年积累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经验与思想上的逐步成熟,这样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经营方式,店员小赵认为成功的几率才更大些。而老板张先生讲起他20年前的创业史,从30平米的小店起家,只身去北京一天跑遍十几家出版社挑书定书,最后还要扛四大包回青。这些经历,都给未来的经营做了必要的积累,也是“很多人的书店”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经营要有主力团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朋友,他们谈起“很多人的书店”这样独立书店的经营模式,认为想法很丰满,但实践需要细节亮化。网友王女士谈道:“如果很多人的书店里,有很多人的资金,还有很多掌柜,那样的结果极可能是到头来如一盘散沙,每个人的理念不一,对经营书店的构思也会有差别,所以他们需要有一个主力团队来掌控全局,需要原则与规则的制定,来督促这家书店前进、发展。”

    在本次的青岛独立书店寻访中,记者还发现与走访了许多不同风格的书店,如只售半价图书的“我们书店”、百丽广场内倾向于做咖啡餐点的“蛋花书社”,还有很多很多隐匿在城市中独自芬芳的另类书屋,而他们的存在,有着对生存、梦想的思索,更静静地散发出这座城市,未来“文化蓝海”的味道。(青岛新闻网记者 夏巧怡)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