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80后派发压岁钱一身红包债 儿时50元如今千元起步

来源:青岛日报-- 2013-02-18 06:53:06 字号:TT

    压岁钱,是过年的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在物价飞涨的当下,回家过年准备压岁钱已成为年轻白领们不得不算计的一笔账。过年回来,本报记者在上班第一天采访了五位不同年龄段的代表,剖析如今压岁钱的收入与支出、构成、同比增幅等,解读压岁钱在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和背景。

    大三学生“纯收入型”:单笔同比增长50%

    小王是本市的一名大三学生,她今年收到的压岁钱是4000元左右。“基本上都是每人给300,也有叔叔给了1000。”相比于去年“收入”的3500元,小王说今年给她压岁钱的亲戚人数基本上跟去年差不多,但是每笔压岁钱的数目比去年多了,增幅在50%左右,可能是物价涨了吧。

    虽然已经是大学生,但由于没有工资收入,小王的亲戚还是每年都会给她压岁钱。但小王表示现在拿压岁钱的时候会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已经成年了,不像小时候拿压岁钱的时候总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不过有时候仔细想想,压岁钱其实也是‘礼尚往来’,妈妈给人家小孩多少钱我也会收到多少,送来送去其实都是自己家的钱,就是图个吉利。”

    小王说现在她每年收到的压岁钱都由自己自由支配,而读大学之前则要悉数上交,由妈妈代为“保管”。“以前每次收到压岁钱都会被妈妈‘收缴’,然后就再也不见踪影,其实心里挺失落的。不过进入大学之后爸妈就不再干涉了,每次收到压岁钱我都会存起来,买学习资料或者用作下学期的生活费。”

    毕业半年“尴尬型”:难出手的“红包”

    对于不少“80”后来说,从小辈晋升为长辈,从收压岁钱到送压岁钱,角色上的转变让他们多少有些不适应。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在领到第一份“年终奖”后,他不敢拿着这笔钱理直气壮到外地旅游,或给自己置办点高档行头,而是得向已经有些经验的同龄“前辈们”请教压岁钱行情,然后掰着手指数数,外甥、侄女、爸妈、祖父母……还有哪几个支出大头。

    2012年的应届毕业生小陈还算是“幸运”,刚在一家国企工作半年的他,并没有送出红包,但这个年过得却也让他有些心酸。将工资卡交给父母,将年终奖交给祖父母,这是小陈的原定计划,“去年收到过奶奶3000元的红包,付了那一年的学费。半年的‘年终奖’,再贴上点平日攥下的奖金,总要超过去年的数才像样。”但计划不如变化,年夜饭刚完,没等他拿出“红包”,祖母却将压岁钱塞到了他手中,且理由凿凿:祖父母月退休金加起来8000多元,日常生活基本都由儿女负担,基本是“只进不出”;而小陈在外地工作,租房、应酬花销大,手里留点钱也可以“应应急”。

    小陈坦言,祖母劝他“收钱”时,脸上的表情比他还要尴尬,“我知道她是怕伤了我的自尊心,说话时一直陪着小心,这让我更为伤感。”

    小陈虽然当场接了这3000元的红包,但临离开时,还是将其悄悄地压到了祖父的书案下。

    毕业三年“纯支出型”:外地过年躲“红包债”

    尽管才毕业三年,收入并不高,吴晓华已经要靠到外地过年来躲避那些关于“红包”的人情债务。2011年和2012年春节,吴晓华的红包支出都超过了一万元,而收入则为零。在亲戚眼中,一旦拥有了工作和收入,就应当成为发红包的 “主力”。加之尚在单身状态,没有孩子,春节红包变成了她的纯支出。

    “红包基本上都是1000元起,不仅要给亲戚家的小朋友,还要给父母、姥姥、爷爷等长辈。”吴晓华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她选择和父母去外地度过,只给了父母共3000元的红包。“这样感觉压力小了很多,也不用面对那些收入特高的同龄人。”

    红包额度偏高的事实也许并不完全来源于传统,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家庭收入的“平均数”,跟自己同辈的年轻人相比,吴晓华的收入偏低。在她眼中,春节已经变成了展示自己慷慨和社会地位的节日,与家中年收入动辄几十万的同辈人一起过年,虽然不情愿,从事媒体工作的吴晓华也只能送出等量的红包,营造一种 “活得还不算太差”的假象。

    “以后结婚就好了,两个人负担一份红包能轻松些,要是有了小孩,基本上就能收支平衡。”吴晓华表示,尽管婚事还遥遥无期,但为了以后春节别过得这么小心尴尬,说什么也要提上日程了。

    工作15年“收小于支型”:收支余额为负3600元

    周先生今年回家过春节,特意记录了一份“压岁钱收支明细表”,春节回来统计了一下,总支出是7000元(包括给老人的红包),总收入是3400元(代管孩子的压岁钱),余额为负3600元。

    具体来看,在收入中(其实都是孩子的收入),家里人一般都给600元,亲戚一般给200元,这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额外增长的项目是,爷爷奶奶今年开始给五年级的孩子发200元“学习进步奖”了,同时,向妈妈派发了200元“最佳辅导奖金”。

    在支出中,大头当然还是给两边老人的“过年钱”(戏称“进贡”)各2600元,这个数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0%(考虑物价飞涨的因素)。给孩子的压岁钱也略有上涨。

    与自己的年终奖相比,周先生的实际支出3600元,还比较容易接受。但如果再过两年孩子提出 “申诉”要自立账户,那么,届时周先生就会变成“纯支出型”了。

    与身边同事相比,周先生由于老家在县城,所以红包额度相对少些,没有出现有些人所遭遇的“人情债”恐慌,但不知道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过年红包分量是否也会快速膨胀。

    工作30年“有来有往型”:人情比“红包”更重要

    虽然过年给亲戚和朋友的 “红包”纯支出高达4000多元,不过在李思明眼中,这都是不得不支出的“人情”:妹妹在照顾老人方面多花了心思,给她的孩子2000元作为报偿;朋友在这一年中帮了不少忙,相约吃饭时要给对方的小孩200元;平日走动较频繁的亲戚,也要给小孩红包以维系情感……

    已经对外给了三十年红包的李思明告诉记者,压岁钱的水涨船高让他感触颇深,从九十年代的五十元、一百元,到现在的上千元,“红包”在这几十年中变化着实不小。由于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工作,不再收压岁钱,对于他而言,现今的“红包”也变成了纯支出,不过这些支出都是“物有所值”。

    “比如有一段时间会和一些亲戚和朋友说好,互相都不给孩子压岁钱,这样不用换来换去,互相也不欠情。”李思明告诉记者,对他们这些已经在社会上拥有复杂关系网的人而言,重要的不是“钱”的收支平衡,而是“情”的收支平衡。即使表面看上去,自己在年末有了一笔纯支出,但在这一年的生活中,整体算下来,“人情”和“关系”为自己带来的价值则高于年末的支出。

    “春节的‘红包’是礼节,也是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无论爱恨,现在还都丢不掉。”李思明说。

    三地大学同学:压岁钱差别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文化习俗不同,不同城市的大学生收到的压岁钱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小王是本市的一名大三学生,她今年收到的压岁钱是4000元左右。相比她的三位外地同学来说,这个水平处于中等。

    家住上海市嘉定区的大三学生小马今年收到了6000元左右的压岁钱,“亲戚们给的比较多,基本上都是每人600元,奶奶和外婆给的相对少一点。”小马说这两年收到的压岁钱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大家都觉得少于600元不好意思拿出手,所以也就形成了固定数目。”

    虽说每年拿到的压岁钱都比较可观,但小马表示压岁钱到手后都会上交给妈妈。“拿压岁钱的时候还蛮开心的,大家相互送祝福讨个好兆头。不过妈妈拿回去也无可厚非,毕竟自己钱多了就会花钱大手大脚的,爸妈也是想让我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大学生小罗今年的压岁钱是3000元,而且基本上都是爸妈和外婆给的,没有收亲戚的压岁钱。“在我们家那边,大家觉得大学生已经有挣钱的能力了,所以给压岁钱的亲戚就少了很多,就算有亲戚送来妈妈也基本上都还回去了。”而且小罗平时在兼职做家教,每年都会有一些收入,今年过年还给了侄子300元的压岁钱。“我现在已经可以自己赚钱了,实在不应该再要长辈的压岁钱了。”

    小田是呼和浩特市一名大二的学生,她今年收到的压岁钱有2000多,主要是姥姥和亲戚们在除夕和初一吃团圆饭时给的。“小时候每次收到的压岁钱也就是一张薄薄的百元大钞,有时候还会收到五十的,不过那时候只要能拿到钱就开心得不得了。现在亲戚们都给两三百或者更多,但却没有了那时候的高兴劲儿。”小田说主要是因为在外地上大学的支出比较多,每次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基本上也就是一两个月的生活费,很快就花完了。“现在物价这么高,收到压岁钱也不会那么开心了。”(记者 邹吉宏 乔文心 梁辰 实习生 张人文)

    别忘了给孩子一个希望

    春节来到,孩子拜年时,照例会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不过蛇年春节,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变成了法律问题,引发了许多家长和孩子的热议。

    热议的缘由是,一位母亲在“压岁钱”话题接受媒体采访时“吐槽”说,自己的女儿才5岁,惯例是由家长代为保管压岁钱,不料孩子说这种做法“侵权”,可以上法院起诉母亲。

    压岁钱的使用权和代管权属于谁,法律自有界定。幼童的“维权”意识,也不无可取之处。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祈福作用弱化,“铜臭味”渐浓,倒确需引起家长的注意。

    据民俗专家介绍,“岁”音“祟”。古时给孩子“压岁钱”,可以吓跑“祟”,寄托着大人对孩子平安快乐的祝福。因此压岁钱不在多少,而在于心意。

    但眼观时下,这一习俗与平安祝福越离越远。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数额越来越大,超出其所需要和所能管理的区间。同时,发红包也异化成人的“面子”行为,不少刚工作的人苦恼“不可承受”。

    由此想到,西方的平安夜,家长假托圣诞老人给孩子送上礼物。基于两种文化沿袭形成的不同习俗,本无高下之分。不过从“纯粹”和“希望”这个角度看,“圣诞老人”送礼物胜过了如今中国的给压岁钱。

    所幸,也有一些中国家长未受桎梏。杭州的一位“80后”母亲给孩子设立了 “压岁钱基金”,专门用于孩子今后的教育。江苏的一位父亲说,与其给压岁钱,不如送孩子一套《最美的中国童话》。还有一些家长,在大年初一,和孩子一起,用他们的压岁钱认购了专门用于扶助贫困地区孩子的 “免费午餐”。

    衷心希望这样的家长更多一些。让孩子从“压岁钱”习俗中,多碰触一些“真”“善”“美”。(余靖静)

    从红包到独立账户

    大年初二,家住浙江省嵊州市的8岁小男孩杭杭得到了他的新年礼物:一个属于他的独立账户,用来存储压岁钱。杭杭妈妈徐女士说,设立独立账户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从小树立经济意识,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

    对于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那辈人,压岁钱是一年到头仅有的一些“私人财产”。45岁的杭州市民马庭泉说:“小时候几乎没有零花钱,压岁钱攒起来可能也就几角,一拿到就会欢天喜地拿去买糖吃。”

    24岁的绍兴市民钱磊的压岁钱相较于他的父母一辈,已经开始发挥出“小金库”的作用,数量从孩童时代的几百元到后来的上千元。钱磊除留了一部分买书和文具,还资助了一位贵州山区的孩子,他觉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其他人非常有意义。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压岁钱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一笔财富,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如何支配使用这笔钱,也让一些家长开始犯愁,不少家长为孩子开设了独立账户,资金动用则需要孩子根据实际需求向父母提出申请。

    “现在的长辈,尤其是爷爷奶奶一辈,特别疼爱孩子,在给压岁钱的时候特别大方,这个时候更是要树立孩子勤俭节约的观念,如果能借此培养理财意识那是最好。”杭杭妈妈徐女士说。(商意盈)

    压岁钱理财三种渠道

    春节期间,除了享受美食、穿上新衣外,对于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事儿就是收到压岁钱。近年来,压岁钱水涨船高,不少家长也开始琢磨孩子的压岁钱该如何理财。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家长“没收”、孩子“零花”外,不妨将压岁钱用于保险、基金定投和贵金属投资,除了为孩子成长添一份保障、实现压岁钱升值外,还能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

    首先,可以有效地利用压岁钱,为孩子提供一份必需的保障。太平洋寿险理财顾问表示,目前面向少儿的保险理财产品具有分红增值、教育年金、保险保障等功能。家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险种。

    其次,基金定投也是不错的选择。兴业银行理财师庄先生认为,家长选择基金定投可首选风险较小的货币基金。因为货币基金的流动性好、投资门槛低。他表示,基金定投更适合长期持有,其长期收益率高于零存整取,这样收益也比较可观,也能培养孩子理财意识。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压岁钱用于购买黄金也是不错的选择。黄金是“硬通货”,有家长每年过年都将压岁钱用于购买一定克数的生肖黄金饰品,这不仅实现了货币保值增值,还为孩子积攒了一笔财富。(魏飚)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