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2-07 06:41:44 字号:TT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竭,国内不少沿海城市将海洋捕捞重点转向了“远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岛是全国五大远洋渔业基地之一,远洋船队曾涉足塔斯曼,笑傲白令海,拥有过一段辉煌荣耀的时光。然而,由于企业转型步伐滞后,错失大发展良机,远洋渔业日渐式微。

    在蓝色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才能实现青岛远洋渔业新突破,重振昔日雄风?我市有关部门和企业近年来做了大量调研和探索,特别是今年10月份我市正式出台《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让我们看到了远洋渔业风帆鼓荡的希望。

    重返大洋之梦

    现状

    捕捞企业希冀“走出去”

    今年9月中旬,鲁海丰公司的远洋渔船归来,从黄海深处带回了两船一米多长的带鱼、鲅鱼等近海难以捕到的海鲜。

    曾经是教科书上的四大渔场,如今已几乎没有了渔汛。近海资源的枯竭,让捕捞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大洋。

    据介绍,目前,我市共有450马力以上的远洋捕捞船58艘,根据《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市将组建完成拥有100艘450马力以上捕捞船的远洋捕捞船队。而同样作为计划单列市的深圳、大连、宁波等地,其远洋渔业发展已远远超过了青岛。

    青岛福瑞渔业有限公司和黄岛区的鲁海丰公司是我市目前较大的涉足远洋渔业的企业,两家共拥有20余艘远洋捕捞船。此等规模的渔业公司,大连就有16家。对于青岛远洋渔业的暂时落后,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处副处长桑淑屏表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划和方向。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青岛大马力渔船数量不足,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在未来对远洋渔企进行扶持。”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在2012年农业部核发的第二批具有远洋捕捞资格的渔业公司中,青岛福瑞渔业有限公司是唯一获得资格的本土企业。福瑞公司现有10艘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渔船,总吨位6350吨,船长43.47—50.80米,型宽8.50—9.00米,型深3.57—3.95米,主机总功率10732千瓦,总配备人员300人。

    根据农业部远洋渔业项目确认,福瑞公司所属10艘船分别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从事远洋渔业生产,主要捕获鱼类有大目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兼捕剑鱼、长鳍金枪鱼等,年产量3000吨左右,其中运回自捕水产品产量占三分之一多。

    与中水渔业的合作则是鲁海丰集团能够在公海捕捞、国外港口停靠卸货的原因,和大部分拥有远洋捕捞船队、却没有远洋捕捞配额的公司一样,与拥有捕捞配额的公司合作是唯一出路。现在,“鲁海丰”对于捕捞资质的申请也在积极进行中。

    一艘远洋捕捞船外出作业并不容易,它需要的船队配套设施的造价并不在船价之下,就如同航空母舰需要补给舰,海上短则十几天,长则数月的捕捞作业,也需要一支补给船队。

    鲁海丰集团副总经理薛波告诉记者,一艘1000马力的远洋捕捞船造价就在千万以上。对于金枪鱼等名贵鱼种,捕捞上船后需要迅速超低温储藏,这些船上的冷冻库同样造价不菲,远洋捕捞高投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

    “近几年捕捞的产量还算不错,秋季算是黄海渔场产量最高的时候,其他季节可能就要到更远一些的公海里去捕捞,不然出一次海就可能血本无归。”在远洋捕捞作业中,人才和设备同样重要,薛波直言,“我们经常需要到一些远洋渔业发展较好的企业里挖人。”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新政

    为远洋渔船鼓起风帆

    今年十月初,青岛市出台了《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市财政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远洋渔业的发展给予扶持。记者了解到,远洋渔业分为大洋性渔业和过洋性渔业,大洋性渔业是指在公海从事捕捞生产,而过洋性渔业则是通过和其他国家合作,在其他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进行捕捞。

    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3年到2010年,青岛只有福瑞的10条船从事公海及过洋性捕捞。未来我市将积极争取捕捞配额,开发中西部太平洋、印度洋岛国水域的金枪鱼资源;开发利用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和西南大西洋公海的鱿鱼资源;积极开发秋刀鱼等中上层渔业等。

    在提升过洋性渔业方面,则要帮扶渔企转变合作模式。“过去都是企业自己出去,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谈合作,未来则可能鼓励企业采取入渔国陆地投资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方式。”该负责人表示。

    对于远洋渔企而言,青岛“先干后补、以奖代补”的资金扶植政策将给他们带来利好。例如,对符合国家远洋渔业项目补助政策的新建远洋渔船,参照国家补助标准,原则上给予建造费用20%的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新建80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原则上给予建造费用20%的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符合青岛市远洋渔业发展规划,新建450马力以上从事季节性远洋渔业项目的渔船,原则上给予建造费用15%的补助,补助金额最高可达到150万元。

    在诸多利好政策催动下,有着先天优势的青岛远洋渔业重塑辉煌不会遥远。

    前景

    建造走向远洋的“出口”

    “在国外港口停靠的时候,就知道专业港口的重要性。”薛波告诉记者,就在黄岛董家口,未来将有一支全市规模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在这里起航。“来港口停靠的远洋船只多了,周边的相关产业都会发展起来。”

    对于拥有8艘1000—1200马力远洋捕捞船,在建4艘鱿鱼钓船、秋刀鱼捕捞船的鲁海丰公司而言,除了扩大规模、多方合作以外,计划建设在董家口的远洋渔业基地则更让他们兴奋,这意味着青岛即将成为北方远洋渔业的集散中心,有了走向大洋的“出口”,不仅有利于公司船队发展壮大,也能吸引外地远洋渔业企业来青安家。市海洋与渔业局办公室主任张永举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市远洋渔业将实现较大突破,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远洋渔船总数将达到100艘,远洋渔业年产量超过3万吨,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量超过1.5万吨。今年将在董家口港区开建占地2700亩的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期五年,投资100亿元,建成后或可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基地,世界各地的远洋捕捞船都可在此卸货。一条集码头补给、渔船建造、维修保障、冷冻储藏、精深加工配套为一身的远洋渔业产业链正在建立。

    记者从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经过多方努力,我市今年引进了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青岛中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青岛金城远洋渔业有限公司、青岛巨容远洋渔业公司、青岛永康顺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5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外地远洋渔业企业,全市远洋渔业企业达到6家。目前,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新上的10艘大型拖网船已获批开建,青岛中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新上的8艘秋刀鱼鱿鱼兼捕船、青岛金城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新上的2艘秋刀鱼鱿鱼兼捕船也均已获批开建,另两家企业正在申请中。以上项目建成后,全市远洋渔船总数将达50艘以上,预计年总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3亿多元。根据最新的政策,对来青落户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带来远洋渔船5艘以上的大型远洋渔业企业,我市一次性给予300万元资金补助。除了建造“出口”,海外远洋渔业基地的建设也被列入计划中。记者获悉,未来我市将鼓励企业在主要集中作业海域的沿岸国和地区建立远洋渔业基地,鼓励将远洋捕捞产品运回青岛销售。例如,对于运回的自捕超低温金枪鱼,按照海关统计量,每吨给予1000元的运输费用补助。(记者 乔文心 通讯员 周健伟)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青岛远洋渔业历经十年辉煌 一朝遭遇滑铁卢

    从辉煌到“折戟”

    历经十年辉煌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青岛作为全国五大远洋渔业基地之一,曾经走过了十几年的辉煌之路。

    很多青岛老远洋人都知道,1987年是一个里程碑,这一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的两艘拖网渔船在西非冈比亚海域撒下了第一网,从而拉开了山东远洋渔业在公海作业的大幕。

    “凭借着人员、资金、设备、地理等多方面的优势,青岛远洋渔业发展的基础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作为青岛远洋渔业辉煌时期的亲历者,今年51岁的郭加利谈起当年的“光辉岁月”仍感慨不已。

    90年代初期,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对远洋捕捞的探索进一步加快,先后从德国、日本购置了三艘3000吨级、一艘5000吨级捕捞加工一体化远洋渔船和一艘配套的大马力运输补给船。郭加利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拥有如此大马力远洋捕捞加工渔船的企业,不仅在山东,就是放眼全国也是屈指可数。

    郭加利的海上生活持续了10多年,曾在新西兰、阿根廷、秘鲁等海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虽然远洋捕捞投入大、风险大,但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只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过硬、经验丰富、设备齐全的船队,那么在几年内就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到了1995年,随着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开始组建鱿鱼钓船队开赴北太平洋、大西洋进行作业,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经济效益。青岛远洋渔业发展渐臻巅峰,成了不少沿海城市争相模仿的典范。

    “我最长的一次远洋出海时间达到了22个月。当时,我们首先到阿根廷附近的福克兰群岛渔场,捕捞经济价值高达每吨两万多元的小鱿鱼,但经过8个多月的作业,捕捞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由于郭加利的坚持和船员们的支持,他们随后经过麦哲伦海峡,“转战”秘鲁捕捞大鱿鱼,经过6个月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大丰收”。

    “我们团队在多年的远洋捕捞经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大伙的干劲也非常足,即使在设备并不先进的当时,也能取得不错的收益。”郭加利如此表示。

    遭遇转型之困

    然而好光景只持续了十几年,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近海资源大幅度衰退和渔业企业转型失败,青岛远洋事业开始逐步走上了下坡路。

    1995年之后,青岛近海资源的衰退速度之快,是当时很多从业人员都始料未及的。由于近海捕捞一直都是青岛渔业公司的经济支柱,当支柱渐成崩坏之势时,必然也就波及到了远洋渔业。

    “90年代前期,青岛的渔场还很多,当时实行的是渔轮大承包制,多劳多得,所以大伙的积极性高、干劲足。”郭加利告诉记者,当时渔业公司每天的捕捞量都在一二百吨,也就是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青岛近海资源已不能满足公司的高速发展,而当时的远洋捕捞还属于辅助产业,规模并不是很大。公司从近海到远洋,所能拥有转型时间被急剧缩短,而这个“弯”又不得不拐。

    在此大背景下,作为大型国企,包袱沉重的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后续资金投入没跟上、多元化经营不善等因素也在慢慢发酵,导致“小舢板”重组为“巨轮”的远洋梦想渐行渐远。

    首先是青岛远洋船队后续建设严重滞后。“直到90年代中后期青岛近远海资源严重衰减时,公司还一直在依托黄海造船厂制造8101、8154、8161等老型号渔船,最多时达到了120艘。”

    “青岛海丰船运公司”是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现任副经理的王合森,曾经是船只保养与维护的骨干人员,提起当时青岛远洋渔业的转型之困,他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发展远洋渔业已迫在眉睫,这些老型号船因为不具备远洋捕捞的能力而相继被卖掉,其中不少还是新船。”王合森表示,远洋捕捞投入巨大,企业后续资金跟不上,无法添置设备先进的大型捕捞渔船,90年代初期购置的四艘二手旧船一直在远洋捕捞中唱“主角”。

    这些旧船在随后的长距离远洋作业中疲态尽显。1998年,在秘鲁渔场的一次捕捞经历让船长郭加利终生难忘,“30多台钓机,基本不空钩,一竿下去就能钓起三只大鱿鱼,一条大鱿鱼就有上百斤。”但郭加利丝毫没有感到“收获的喜悦”,设备严重老化,船上三台冷冻机坏了两台,几十吨的鱿鱼只能晾在甲板上,这让郭加利非常痛心,“远洋渔场资源多得是,如果船上加工能力好的话,出海捕捞5、6千吨都没问题。远洋捕捞量上不去,全是设备拖的后腿。”

    其次是渔业公司经营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远洋渔业发展。90年代青岛远洋渔业所带来的丰沛渔产,也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在当时亟须提高远洋海产品加工水平的关键时期,渔业公司却将资金投入到把鱼杂加工成鱼粉的机器上。”王合森说,鱼粉这种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大多用于动物饲料,而且是依赖于当时已经衰竭的近远海渔业资源,所以不久后,投入几百万的机器不得不廉价处理掉了。

    此外,薪资待遇低所带来的人员流失,也是青岛远洋事业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远洋捕捞的辛苦,每天都要在船上干到深夜,长期靠不了岸吃不到新鲜蔬菜,喝的是淡化水,船员们牙龈出血、头发直掉。而频频发生的设备故障,更是大大加重了工作量。”一位从远洋捕捞转行的亲历者告诉记者,青岛远洋渔业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上海一些远洋公司给船长开出了四十万元的年薪,而青岛的远洋企业还是“荣誉大于物质奖励”的老办法,这就让一些经验丰富的远洋人才或转行,或远走他方。

    资金、设备、人员,各方面都跟不上,青岛远洋事业步履迟缓,很快被后起的沿海城市赶超。进入2000年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再也没有船只进行过远洋捕捞,以前经营其相关产业如渔具生产、海产品加工等业务的厂房大部分已向外转租。公司职工从当年最多时的12000多人,锐减到现在的400人左右。

    那个曾经承载了青岛远洋梦想的佼佼者,就这样黯然谢幕了,留下的是难忘的帆影、激情的岁月和无尽的叹息。(记者 邹吉宏 梁辰)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