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青岛9旬老兵回忆亲人9·18被杀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9-19 13:59:49 字号:TT

青岛9旬老兵目睹亲人9·18被杀立志参军:把我打死算完

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的抗日经历,张景秋老人仍历历在目。

    1931年的“9·18”事变中,张景秋所在的村子遭到日军的扫荡,11岁的她眼看着父老乡亲们无辜被屠杀。1936年,当抗联第五军路过她家门口,16岁的她没有告诉家人就跟着队伍走了,在东北6年的抗日游击战中,拼死与敌人周旋,护送伤员到苏联一待就是13年,回国放弃安排回到青岛参加建设……9月18日,这位92岁的老人提起过往依旧激动

,“怕死不当兵,当兵不怕死,不打完鬼子不回家,把我打死算完。”这是老人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九一八事变让她立志参军

    9月18日下午,四方区长沙路27号长沙小区一座楼院一楼,92岁的张景秋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枚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章。

    “老人家把这个当宝贝似的,放在枕头底下。”张景秋的儿子王春国笑着说道。

    虽然已92岁高龄,但张景秋精神矍铄,自己走路都没有问题。“耳朵太背,你说话她听不见。有些事情记得都混了。”在王春国的翻译和提示下,记者了解了张景秋颇为传奇的一生。

    张景秋于1920年12月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后刁翎村的一户长工家中,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我父亲是地主家的长工,我们都住在地主家里,地主家的孩子打我骂我。”张景秋告诉记者,她在4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从此跟着父亲和哥哥生活。

    “具体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房子没了,人也没了,日本人把村里的东西烧光抢光。”提起“九一八”事变,张景秋最大的印象是整个村子在她眼前成为了废墟。那一年,11岁的她就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参军打鬼子。

青岛9旬老兵目睹亲人9·18被杀立志参军:把我打死算完

张景秋老人热心公益,被四方区评为好市民。

    16岁扛起枪,森林里打游击

    1936年,张景秋碰到路过后刁翎村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他们扛着机枪唱着抗日歌曲,她觉得当兵的机会来了。她没有和家里商量,便找到第四军的负责人说出想法,却被告知“不要女兵”。不过,张景秋还是跟着去了。

    “妇女团正好缺人。”张景秋告诉记者,当时她被分到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为前线的战士们做衣服。“等走出去很久之后,我听到有人说我父亲找来了。”张景秋告诉记者,当时父亲苦劝她回家,“当时我就跟我爹说,我要去打鬼子,鬼子打不走,死我也不回家。”就这样,张景秋成了一名“娘子兵”,从此开始了长达6 年的游击战,风餐露宿,和敌人在森林里进行周旋。

    “刚开始我们就是给前线的战士做衣服,没有女的被派上战场。”张景秋说,后来抗日联军后方的印刷厂、兵工厂和医院啥的都被日本鬼子给破坏了,妇女团的很多女战士就被下放到连队参加战斗。张景秋虽然还留在妇女团,但是在和敌人的周旋过程中也顶着枪林弹雨冲锋杀敌。

    “战斗到底,打死我算完”

    王春国告诉记者,母亲时不时地会提起以往的战争,著名的“八女投江”中的杨桂珍以前就跟张景秋在一个班。“我的女战友为了掩护大部队引开敌人,弹尽粮绝后投水自尽,那些可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嫚……”提起逝去的战友,张景秋哽咽起来。

    “活着干 ,死了算!”张景秋告诉记者,在战场上战士们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奋勇杀敌。有一次日本人开着10辆汽车来打“苇子沟”,他们第五军战斗了整整一天。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大家奋勇杀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牺牲,而日本鬼子都被消灭了。

    “我们得知鬼子的军车要封锁村庄,我们就在他们必经的山谷里两个山头埋伏。”张景秋一边比画一边给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汽车一进入包围圈我们就开打,一直打到天黑,我们那次可是打了一个大胜仗。”当问张景秋当时怕不怕时,她紧握住记者的手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我要跟敌人战斗到底,打死我算完。”当时到处都是硝烟,子弹嗖嗖地飞,看到战友们个个视死如归,她也定下心来了。

青岛9旬老兵目睹亲人9·18被杀立志参军:把我打死算完

老人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

    一次突围牺牲了80多位战士

    “在东北原始森林里我们也经常被日本军队追赶,那个时候也很艰难。”在张景秋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中,有一次军长柴世荣下令三点搜山,防止日本兵半夜偷袭,结果刚支起锅做饭日本兵就上来了。“子弹就打在我们身边,我跟着机枪手蔡班长一路突围。”张景秋说,他们在山里足足跑了一天。“当时我们分两个方向往外跑,我看到一个朝鲜族的战士小肚子被打了很多枪,捂着打出来的肠子跑……”而在那次突围清点人数时,整个队伍少了80多人。

    抗日战场上有喜有悲,有些时候前一秒还为胜利欢喜,下一秒可能又有战士牺牲。张景秋说,在一次战斗中日本兵都被打死了,缴获了200颗子弹和不少大盖枪,但当刚结婚三天的张排长去侦察时,一个负伤又醒来的日本鬼子打中了他的太阳穴。“这些死去的战士可都是年轻人啊,现在有的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有的找不到尸体,他们可都是为了国家牺牲的……”说到这里,张景秋一阵沉默。

    寒冬里饿着肚子跟敌人周旋

    “那个时候吃野菜都没有盐,日本人经常一到粮食丰收的时候把几个屯子的人都归在一起,周围挖上土壕,让村民不能和我们抗联联系。”张景秋说,因此他们经常是饿着肚子打仗。“粮食捞不着,我们春天就吃一些臭椿,嫩的还好点,老的吃了之后特别难受。”张景秋说,秋天去玉米地里捡一些干玉米,直接往嘴里送,“煮也煮不烂,吃下去肚子咕噜咕噜不消化,拉出大便都是玉米粒。”

    张景秋说,一次张家油坊为了给抗联的军队送去给养,把豆饼放在马车底下,上面放着马粪。“天黑看不到啊,那个时候饿得战士们拿来煮着吃,结果第二天发现里面有很多马粪。”张景秋说,就算是这样也不敢扔,赶紧将豆饼弄出来剁碎了放在干粮袋子里带上。

    “当时那么挨饿那么艰难,我们都是一心要跟日本鬼子战斗到底,东北寒冬的深夜里我们都是睡在外面,晚上经常会被冻醒。”张景秋告诉记者,当时就是捡来一些树枝当床,醒了就哈着气在树林里蹦跶蹦跶取暖。“水沟里捧着喝几口水,冬天就着雪啃干粮……”说起打游击的6年时间,张景秋坦言真是很苦,但是没有人退缩。

    放弃国家安排来到青岛建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42年6月份,张景秋等30名战士跟随抗联第五军妇女团政委季青护送两名伤员去苏联海参崴治疗休养,被安排在苏联第三国营农场打扫牛棚。“当时苏联进行卫国战争,经济特别困难,我还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获得了斯大林奖章”。张景秋告诉记者,后来组织派人接30多位中国战士回家,她和另一名女战士却错过了回国的火车,在苏联一待就是13年。在此期间,她认识了抗日联军第三军的山东籍战士王希福,两人结为夫妻。

    “1955年我们通过大使馆回到北京,被政府安排在北京当俄语翻译。”张景秋说,当时国家到处都是一派新气象,但建设也很困难。“我当时不想给祖国增加负担,就回到了地方参加农业生产。”就这样,张景秋通过中侨联联系,1957年被安排到青岛李村镇华光村。当时华光村开辟了60亩地用来种菜,接纳的大部分都是抗美援朝归来的战士。张景秋一直在华侨农场从事农业生产,1964年4月起在华光村担任妇女主任直到退休。

    在张景秋家中还有一个奖牌,她被评为2005年四方区首批热心公益好市民。“遇到国家需要捐款的时候,老人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以前向贵州贫困山区和汶川地震灾区都捐过钱,老人经常一捐就是1000元。”王春国说。

    张景秋还特别喜欢看电视关心国家大事。“看到电视里有联合军演的时候她就转头问我。这是又出大事了?又要打仗了么?”王春国说。

    去年的时候他带着老人去看了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老人兴奋得不得了。“真是太厉害了,你们都去过吧?”张景秋抓着记者的手给记者描述胶州湾大桥有多长……看到祖国的发展变化,老人竖起大拇指一个劲儿说“中国真了不起”。(记者 郝园园 高亮 王滨)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